第一卷 第一百三十九章 招人 文 / 面人兒
第一百三十九章招人
在江陰,陳海平最想去的地方不是任何的名勝古跡,而是一個人的家,那個人就是後世那位名聞天下、無人不知的大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是真正的奇人,在那個時代,把旅行作為畢生的事業,這有多奇怪怎麼想都不可能想的明白。
像徐霞客這種人,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會被人當做精神病看的,而徐霞客能堅持下來,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
徐霞客於旅途留下的那部傳世之作被後世讚譽為「超越時代的科學考察記錄」,而實際上,那部傳之後世的《徐霞客遊記》只不過是整個遊記的四分之一的內容,其他的都遺失了。
陳海平相信,如果中國不是在近代衰落了,那徐霞客一定要比那個達爾文有名的多。
徐霞客的家裡還算富裕,即使什麼也不幹,也可以衣食無憂,但徐霞客一生都在旅行,而且他的旅行幾乎都是自己挑個挑子步行。
就是現在,陳海平都還覺得徐霞客一定是讓鬼給上身了,否則怎能吃的了這種苦?
徐家就在城南四十里外的一個叫南陽岐的小村子,陳海平非常想去看看,但終是忍住沒去,他覺得自己沒有權利去打擾徐霞客,他應該讓徐霞客按照歷史的軌跡走完他的人生。
把這個念頭拋開之後,陳海平繼續陪著幾個老傢伙四處遊蕩。三天後,江陰城外的古跡都走遍了,最後剩下的就是江陰城了。
江陰城座落在長江南岸的君山南麓,地勢雖不如何險峻,但也絕對是易守難攻之地。江陰城周長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三尺,成正方形。城牆都是用特製的青磚砌成,每塊的青磚的規格都是一樣,都是長四十厘米、寬二十厘米、高十厘米,極為堅固。
真是一座雄城,原本的歷史上,閻應元之所以能率領江陰百姓抗爭八十三天,殺傷清軍二十四萬,斃敵三王十八將,此座雄城功不可沒。
遊覽一地,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勝地美景都在必看之列,而江陰的大街,有其是北大街則把這三者都涵蓋在了一處。
北大街長約百丈,寬兩丈左右,兩側的建築都是粉牆黛瓦,多為磚木結構,合院式建築,多個院落空間層層串聯,如千雲堆疊,大小不一,樣式多樣多種多樣,但都完美地融合成了一個整體。
北大街有三個巷子,光孝坊巷、光孝後巷、君山巷,江陰人傑地靈,他們把不大的空間發揮到了極致,把這三個巷子擺弄的曲折多變,那可是移步換景,只要稍微動一動,眼前的風景就換了個天地。
楚春申君黃歇墓、宋代的松風亭都在北大街,給這個商業氣息極其濃厚的古街添上了一抹重重的人文的氣息。
孫國清和王元程都最喜歡這兒,因為他們倆,陳海平把北大街的犄角旮旯反反覆覆足足細細看了三遍。
明天就要過年了,二十九這天沒人出去,都在客店裡準備過年。在所有這些準備的活動裡,其中有一個很是讓人緊張。
這個讓人緊張的東西是幾條魚,是幾條河豚。
河豚為洄游於長江下游江陰、靖江一帶的含有劇毒,但味道極為鮮美的魚類,江陰人膽肥,早在春秋的時候,他們就掌握了可食河豚識別技能,獨創了一套採食規矩和烹飪技法。
雖說掌握了方法,但吃河豚仍然是非常危險的,江陰人一直就有「拚死吃河豚」的說法,可見吃河豚是多麼危險。但儘管這麼危險,人們仍然是照吃不誤,由此可見,這河豚肉是何等的鮮美。
過年了,眾人都興高采烈地過了熱鬧萬分的年。
江陰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後來春申君黃歇傳楚地文化至江陰;以後東晉與南宋兩次南渡,中原文化再次南融,吳地文化更趨繁榮。
最能集中體現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的,當然非春節莫屬。
大年初一,街面上很清靜,出來的人都是走親訪友拜年的,但到了初二,可就了不得了,江陰城整個都動了起來。
江陰城的富商大賈幾乎都在自己的鋪子門前搭起了戲台,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大比武,那家的戲台看的人多,那家就有了面子。
實際上,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打廣告的機會,所以家家下力,家家的戲台都好看。
鑼、鈸、響鈴、小鼓、三弦、琵琶、竹笛、蕭、笙、中胡、阮、揚琴,還有許多說不出名字的樂器在幾乎每一個檯子上都被彈奏吹響。
除了這些富商大賈,街上還有很多三五好友和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小團體的演出,同樣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大街上,最熱鬧的,吸引人最多的不是這些絲竹之音,而是舞蹈。
魚籃蝦鼓舞,由3人邊走邊舞,唱民間小調,動作韻律和風格來自江南水鄉的漁民,講究的是「欲動先出胯,邁步微微顫」的舞蹈風格,深受江陰人喜愛。
九獅舞,由九隻四尺長的雙柄獅及一個引球組成,以「元宵鑼鼓」作為伴奏,共八種不同節奏,舞蹈動作組成三十個圖形,內容象徵著太平安樂、喜慶祥瑞。
真是太熱鬧太喜慶了。
正月十五,春節最後的一個高潮過後,人們的熱情總算釋放完了,正常的生活又開始了。
正月十八,招人的工作正式開始。
招人,當然是以天富號的名義招的,李開富放出消息說,他的東家認為江陰人信義素著,且人傑地靈,所以想招募一批年輕人進行培訓,然後派往江南各地的店舖當夥計。
大商號是很難進的,大商號的夥計比後世大企業的員工更讓人羨慕,自然也更難進,因為大商號的數量和規模自然遠遠不能與後世的大企業相比。
而且,李開富還有意無意地透露,這次招的夥計都是很有前途的,凡是幹得好的都有機會像他一樣成為掌櫃的。
這個消息當真是天富號給江陰人開年的頭份大禮。
這次只招八十人,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很多人都落選了,但沒關係,還有機會,李開富說以後陸續還要招,他要大家回去好好準備。
正月二十七,旅行團離開江陰,要回去了,只是回去時多了一百六十名江陰子弟。
這些江陰子弟都在十六歲到二十歲之間,看著他們一張張年輕的臉孔,陳海平很是感慨。如果沒有他,十幾年後,這些兒郎都將慷慨赴死,給後世留下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詩篇。
江陰人傑地靈,自古就文風極盛,僅宋朝一代,江陰就出了二百一十七個進士。為此,北宋初年就在江陰興建了學宮文廟,使江陰成為了江南屈指可數的儒學聖域。
萬曆四十二年起,南直隸的學政又移駐江陰,督學察院,這又讓江陰成為了朝廷在江南開科取士的考場,每逢開科的時候,江南各省萬千的學子便會雲集江陰。
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下,即便不識字的普通百姓也都文雅的很,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禮,完全不同於北方百姓的粗狂。
陳海平很不理解,江陰的水土到底有什麼不同,竟然能在這麼文雅敦厚的江陰子弟的血脈了鑄就了如此剛烈的血性?
歎息,除了歎息,陳海平還是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