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風色

第五部 劍指長江 第五十章 出擊(1) 文 / 笑破天

    第五十章出擊(1)

    「為了嘉獎這些兄弟的忠勇,軍委會決定追授他們一等軍功,授予忠武勳章一枚,授予『烈士』封號,其家人獲撫恤金二十兩。」

    在軍士們炙熱目光的注視下,李少天一揮手,朗聲說道。十五名少尉捧著一個精緻的紅色錦盒走上了觀禮台,神情嚴肅地立在了那些捧著牌位中尉的身後,紅色錦盒裡是一枚以鍍金的圓牌。

    圓牌的正面上方是兩柄交叉在一起的利劍,利劍的下方寫著三個紅色的字體--一等功,背面則寫著獲獎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及戰死地點。圓牌頂端的小圓環上繫著一條紅色的綢帶,供人佩戴在胸前。

    「送兄弟們上路了!」

    一名上尉端著一個托盤來到李少天的身旁,托盤上放在三大海碗的白酒,他將三碗酒水傾灑在觀禮台台下的土地上,率先走下了觀禮台,那些托著牌位中尉默默地跟在了他的身後。

    此時,號鼓齊鳴,校場上的士兵們齊刷刷地向著捧著牌位的隊伍敬禮,在牌位隊伍後方是五大軍委委員和四位大校。

    軍營右側有一個山頭,山腳下已經建起了一座嶄新的祠堂,門上方黑底紅字的匾額上寫著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忠義祠,專門用來供奉戰死者的亡靈,祠堂的後方的那個山頭就是李少天劃出的墓區,矗立著十五座嶄新的墳墓。

    忠義堂和觀禮台之間的路兩側站滿了士兵,每當李少天經過時眾人都會莊嚴地敬禮,對於那些戰死的兄弟們,他們是既欽佩又羨慕,欽佩其生前表現出的忠勇,羨慕其死後獲得的榮耀。

    忠義堂和那些墳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新鮮的事物--忠義陵園。忠義陵園隸屬於後勤部管轄,李少天專門設立了一個「陵園管理處」,負責天殺軍戰死者的善後事宜以及管理陵園的日常事務。

    對於忠義陵園的建立,雖然襄州城內的那些權貴們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李少天這是在收買軍心、虛情假意,有的人認為李少天這是體恤下屬、身子力行,但百姓們則無不讚歎李少天的仁義,天殺軍的軍士們更是倍受鼓舞,士氣高漲。

    三月,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整整一個月,李少天都在拉練部隊,足跡遠至房州和均州。沒辦法,天殺軍是新軍,所謂行軍打仗,只有先學會了行軍,那麼才能打仗。拉練期間暴露出了天殺軍在行軍中的許多不足之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四月一日,天鷹軍、天虎軍、鎮兵隨州大營、鎮兵代縣大營和鎮兵均州大營的統領接到趙漢的命令,齊聚襄州城。

    元宵節才剛過沒兩個月,各位統兵大將們都很奇怪趙漢此時傳招他們的用意,坐在將軍府會客大廳裡相互間交談著,打探著消息。

    天狼軍、天鷹軍和天虎軍的六位都督坐在大廳的左側,以天狼左軍都督胡文禮為首,鎮兵四大營統領和李少天坐在大廳的右側,以襄州鎮兵大營統領楊奇為尊,資歷尚淺的李少天只能排在末尾。

    李少天和坐在他身邊的顧天威低聲談笑著,隔著一個座位的代縣大營統領趙清時不時地插上兩句,相談甚歡。跟恩怨複雜的牙兵比起來,由趙漢一手建立起來的鎮兵相互間則沒有那麼多的糾葛,彼此還算團結。

    說話間,趙漢走進了大廳,屋裡的將軍們連忙一起站了起來,待他落座後這才坐下。衛兵們就勢關上了大門,站在門外遠遠地警戒著,禁止任何人靠近。

    「諸位,今日招大家來是有一件大事要宣佈。」

    趙漢環視了一眼下首兩側的眾人,雙目寒光一閃,沉聲宣佈,「本將軍決定四月十五日攻打王本仙,結束山南東道的亂局!」

    此言一出,堂下之人皆大驚失色、面面相覷,這個消息實在是太過突然,王本仙可也養著十來萬大軍,實力比趙漢只強不弱。李少天也是一臉的驚愕,好似剛聽到這個消息一般,有幾個人的目光已經不經意間掃向了他,悄悄觀察著他的反應。

    不過,李少天的表現使得那些目光的主人頗為失望,悻悻地移開了視線,暗暗揣測著趙漢的用意。尤其是幾個牙兵都督,不由得懷疑趙漢這是想借刀殺人,趁機消弱牙兵的力量,在互相對視了一眼後,心領神會地結成了反對出兵的統一戰線。

    「此次出兵,天殺軍全體出動,天狼軍、天鷹軍、天虎軍、襄州大營、均州大營和隨州大營各抽兵一半。代縣大營不動,防守忠武的馬勁武。」

    好似看穿了那些牙兵將領心中的想法,趙漢不動聲色地接著說道,「屆時將分兵兩路,一路攻武昌,另一路取江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天狼軍、天鷹軍、天虎軍、襄州大營、均州大營為一路,天殺軍和隨州大營為一路,至於統兵主將和副將,還是要請大家議上一議。」

    趙漢的話音剛落,大廳內的眾人便嗡嗡地議論開來,趙漢似乎心意已絕,此舉絲毫沒有隱藏實力的意圖,竟然讓天殺軍傾巢而出,而且兵力分配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使得牙兵將領們安心了許多。

    至於代縣大營,眾人心中都清楚,它是襄州城在東方的一道屏障,一旦趙漢和王本仙開打,最需要提防的就是東方的忠武節度使馬勁武,因此它的兵力不能削弱。

    天殺軍和隨州大營這一路的主將十分容易決定,很明顯這是趙漢在推李少天上位:既然天殺軍是全員出擊,人數上佔有絕對的優勢,那麼這個主將勢必就成了李少天的囊中之物,身為李少天舅父的顧天威也不會對此有何異議,是極力的推薦。

    至於另一路主將的人選,則顯得有些麻煩,按照資歷和威望來說,胡文禮無疑是最佳的人選,可老奸巨猾的胡文禮卻以年事已高、精力不足為由婉拒。主將這個位子看似重權在握、風光無限,可實際上卻凶險無比,被攻打的一方畢竟是實力雄厚的王本仙,此戰前途叵測,一旦出什麼意外,定會受到牽連。

    勝了固然是名利雙收,可要是敗了那可就萬劫不復了,歸根結底,胡文禮還是不看好這次的南征:那王本仙可不是什麼無能之輩,否則也不可能執掌荊南近二十五年,而且戰火一燃,襄荊必將面對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局勢嚴峻。

    經由一番商討,另一路大軍的主將被推舉為天狼右軍都督吳世傑,兩路主將的人選算是塵埃落定。如此大規模的兵力調動,留守部隊的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牙兵的六大都督除了吳世傑外,其餘皆在原地留守,以震懾妄圖對襄荊不利的霄小,或許這正是他們所希望的結果。

    鎮兵四大營中,除了紋絲未動的代縣大營外,其餘三營的統領皆隨軍參戰。為了增強代縣大營的力量,襄州鎮兵大營留守的一萬兩千人裡,一萬人東調,進入代縣大營,歸代縣大營統領趙清統一指揮。

    一系列的人員調度安排下來,進攻王本仙的兩路大軍已經初具雛形,至於哪一路進攻武昌,哪一路進攻江陵,趙漢並沒有指派,為了公平起見,也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兩路大軍的利益糾葛,他出人意料地採取了抓鬮的方式,誰進攻哪裡全憑天意。

    跟襄荊不同,荊南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他的南面是天險長江,只要扼守住江陵和武昌兩處渡口,那麼南線無憂亦,因此建立有系統完整的水軍。

    荊南的兵力部署分為三大塊,一塊是江陵,另一塊是武昌,第三塊是位於荊南北部的郢州,三者成品字型,鼎足而立,互為倚靠,相輔相成。其中郢州有牙兵一萬五千人(也許是年後從江陵調集五千人前來協防),鎮兵兩萬人。

    武昌和江陵位於荊南勢力的東西兩端,皆為防守重鎮,城高牆深,易守難攻。武昌有兵力四萬五千人,其中牙兵兩萬人,鎮兵兩萬人,水軍五千人。江陵有兵力五萬人,其中牙兵兩萬人,鎮兵兩萬人,水軍一萬人。

    荊南的牙兵號稱振武軍,總兵力約五萬五,是荊南的精銳部隊,驍勇善戰,二十年前與天狼軍、天鷹軍和天虎軍的前身--威武軍曾經為了爭奪郢州而大戰了一場,雙方不分勝負,迫使當時的襄州節度使於魯水無功而返。

    為了使得江陵和武昌首尾不能相顧,那麼必須有一路大軍要堵在復州,吸引江陵或者武昌的兵力,以便另一路大軍的進攻。也就是說,兩路大軍中有一路是主攻,而另一路是輔攻,起到拖敵的作用。

    相對於主攻而言,輔攻的危險性更大,因為敵人的援兵一來,往往就形成兩面夾擊之勢,繼而騎虎難下,退無可退。

    由於王本仙在江陵,因此進攻江陵一方為主攻,進攻武昌一方為輔攻,誰抓到寫有武昌的字條,那麼誰就要在復州吸引武昌方向的兵力,任務艱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