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三卷 幽州 第一百零五章 盧植上任 文 / 天翔

    第一百零五章盧植上任

    有了朝廷的許可,老劉自是可以在幽州重新進行官員的分配,武將之中,已經在代郡跟著關羽學了一段時間的鮮於輔接任代郡都尉,從帶方郡回來的盧敏擔任代郡太守,這樣荀攸和關羽就都回到了薊縣老劉身邊,而玄葂郡已經併入遼東,太守由石韜擔任,因此田豐也得以返回薊縣。

    為了組建戍邊軍能有足夠的將官,老劉把呂曠派到樂浪郡擔任都尉,替回了徐晃,又派麴義前往遼東,把顏良也換了回來,這樣將來戍邊軍成立了,軍中的武將就不會捉襟見肘了。

    由於朝廷已經同意地處邊疆的各州可以組建一支不超過五萬人的戍邊軍,因此老劉開始正式組建幽州戍邊軍,按照老劉最初的設想,戍邊軍中有輕騎兵兩萬人、突騎兵兩萬人,剩下的一萬人仍然是陷陣營六千人,器械營四千人,這樣下來,正好是五萬人。

    老劉實在搞不懂當時的那些武將的名號和制度,而且實行起來也有很多的弊端,因此他在和戲志才商量過之後,決定按照後世的做法來重新編製幽州的軍隊,輕騎兵的兩萬人分為兩個軍,也就是幽州戍邊軍輕騎兵第一軍和第二軍,每軍士兵人數為一萬人,而一個軍又分為兩個師,每師五千人,一個師又分為三個團,每個團的士兵人數是一千五百人,剩下的五百人為親衛營,直接歸師部指揮,而一個團又分為五個連,每個連的人數是三百人,再往下分就是三十人為一個排,十個人為一個班,這樣老劉戍邊軍的編制便完成了。

    突騎營和輕騎兵的編制一樣,而陷陣營因為只有六千士兵,因此被稱為幽州戍邊軍步兵師,而器械營雖然是四千人,但也稱為幽州戍邊軍器械師,他們下邊的編制和輕騎兵一樣,都是按團、連、排、班來進行劃分的。

    雖然還差幾員大將沒有到位,但估計最遠的徐晃有五六天也到了,所以老劉先把官職給他們定了下來。

    輕騎兵第一軍的軍長是關羽,因為現在武將還是太少,只能由關羽兼任第一師師長,而二師師長由太史慈擔任;輕騎兵第二軍的軍長是顏良,同樣他也兼任該軍第一師的師長,而徐晃擔任第二師師長職務。

    突騎兵第一軍的軍長自然由蹋頓擔任,同樣兼任第一師師長,張飛任二師師長;第二軍的軍長由赤延擔任,雖然他武功稍差,但頭腦還夠靈活,而兩個師長則分別是赤莫罕和脫脫兒。

    高順擔任步兵師的師長;這次隨老劉出征遼東的器械營副將耿忠表現不錯,能力也足夠,因此器械營的師長之職由耿忠擔任。

    至於下邊的其他團長、連長等職務,則在軍隊中通過選拔產生,當然選拔的內容包括武功和帶兵打仗等等,結果通過測試,各個位置上都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同時為了解決士兵的吃飯問題,老劉還是延續自己在城裡親衛隊時的做法,今後在每個連中設置一個炊事班,一名隨軍軍醫,另外每個師中還有一支負責運送糧草的後勤連,這樣下來每支部隊的實際人數要比編制上多一些。

    待關羽、顏良、徐晃等人回來以後,老劉把對他們的任命通知了他們,然後命令他們馬上去自己的軍中報到,同時盡快將自己所屬部隊中不足的士兵盡快招齊。

    另外,對手下的幾名謀士老劉也進行了任命,戲志才既是幽州的治中從事,也是幽州軍隊的總參謀長,也就是軍師之職,荀攸則被老劉委任為別駕從事,主管整個幽州的政務,田豐則是幽州的治中別駕,同時兼任幽州軍隊的副總參謀長之職,簡雍則繼續擔任薄曹從事。

    至於沒在戍邊軍中任職的文丑,則仍然擔任老劉的親衛隊長;史阿則擔任薊縣的都尉,負責薊縣的防務和治安。

    重新分配過後的眾人明白了自己的職責以後,開始走上各自的崗位,為幽州戍邊軍的成立開始忙碌。

    另外老劉又抽空到芷清任院長的幽州醫院去看了看,目前醫院之中,已經有了上百名從幽州和冀州等地找來的郎中在跟芷清學習醫術,同時有幾位醫術較高的郎中也成了醫院培養那些學員的老師,由於大家沒有了以前那種互相封鎖的陋習,有什麼疑難病症都是大家一起來商量診治,因此對眾人醫術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幫助。

    為了給自己的戍邊軍配備隨軍軍醫,老劉讓芷清他們抓緊對那些準備今後擔任這一職務的人員進行培訓,這些人要掌握的主要是戰場救護之術,因此要比為百姓治病容易的多,培訓的教材也是老劉在沒事的時侯,把自己關在家中寫出來的,那些簡單易行的急救方法令那些已經成名的郎中大感新鮮,聽芷清說這是刺史劉大人親自寫的,不禁令他們對老劉也充滿了敬佩之心。

    一直在洛陽家中賦閒的盧植,收到了簡雍來洛陽辦事之時,帶給他的劉備的書信,一看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弟子劉備想請他到幽州擔任幽州書院的院子,盧植想了想自己已經得罪了靈帝,估計這輩子很難再得到重用,如此坐吃山空下去肯定不行,再說老受劉備的接濟自己也過意不去,另外就是兩個兒子都跟著劉備去了幽州,聽說現在都擔任了一郡的太守之職,自己過去雖然不在一起,但畢竟離得近了,逢年過節的也能見面,所以盧植和夫人一商量,他的夫人也同意讓他到幽州來,這樣有事情做總比老在家裡閒著強,至少再拿劉備的錢就理直氣壯了。

    於是盧植派人給老劉送了一封信,說明自己會在近期到幽州書院擔任院長,然後收拾好家中值錢的東西,把自己在洛陽的那所宅子也給賣了,帶著家人坐著馬車經過近一個月的顛簸,今天終於來到了幽州的治所薊縣。

    從遼東回來不久,老劉便收到了盧植的來信,老師能來他當然滿意,於是便讓簡雍先在薊縣已經選好正在施工的幽州書院附近,為盧植準備好一所府邸,所需的各種物品和下人都給找齊了,這樣老師來了就可以直接搬進去了。

    今天正在刺史衙門辦公的老劉,突然聽到守門的士兵來報,說是有位自稱是大人老師的人在門外等候,老劉一聽便知道是恩師盧植來了,於是連忙帶著身邊的田豐、荀攸、戲志才等人出了刺史府大門,親自迎接老師盧植。

    看到盧植身後的幾輛馬車,老劉知道是恩師的家眷也都過來了,忙讓簡雍先派人把盧植的家眷送到為他準備的盧府中,安頓他們住下,好在簡雍早已經把府中需要的下人和各種生活用品提前置辦齊全了,因此他們直接住進去就行了。

    幾人在門外客套了一番,然後進入刺史府大廳分賓主坐下。

    盧植首先道:「玄德此次邀我前來任幽州書院院長,我是考慮再三,擔心我無法勝任,影響了玄德的大事,可是再一想我現在在朝廷也不可能再有出仕的機會了,而且多年來潛心治學,也算有了一些心得,能有這個機會也算是讓我為玄德盡一份力吧,只是我有言在先,要是書院沒辦好,玄德你可不要怪我呀。」

    「恩師說哪裡話,您乃是當世有名的宗師大儒,有您來主持幽州書院的大局,以您的聲望,必然會有眾多學子前來求學受教,也才能為我幽州乃至大漢培養出眾多有用的人才,恩師既然來了,幽州書院的興起也就有望了,您的兩位公子現在可都是我幽州的太守,也是幽州的棟樑之才,這樣你們全家都在幽州,還能經常見面,也可解了恩師和師母思念兒子的心情啊。」

    邊上的荀攸幾人也都紛紛向盧植祝賀,盧植看到老劉的手下竟然有田豐、荀攸等青年才俊,也為學生高興,當下與幾人開始談書論經,他的觀點與見解果然深得儒道精髓,令在座幾人受益匪淺。

    隨後老劉又把自己在幽州的所為向盧植一一稟報,看到學生的成績如此驕人,盧植大感欣慰,尤其是老劉在政務、軍事和商業上的各種新奇做法也令他大開眼界,同時盧植也根據自己多年為官的經驗,給老劉指出了一些不足,令老劉能及時對自己的失誤進行彌補。

    當聽說老劉還在後花園種了幾種將來可以惠及天下百姓的作物時,盧植禁不住心中的好奇心,拉著老劉帶他到後花園去看看。

    正好荀攸他們也只是聽老劉說起過,但也一直沒去看過這些作物,於是老劉便帶著他們來到後花園中,親眼看看這些被老劉說的神乎其神的寶貝。

    當看到那一畝葉綠桿壯,上邊已經結滿了不少玉米穗的玉米、還有高高的架子上邊纏繞的籐蔓上無數已經有核桃大小的紅薯,幾人不禁嘖嘖稱奇,只是那馬鈴薯光是看到長了滿地的葉子,上邊開著一些紫色的小花,但也沒見到有什麼特別。

    老劉又把這三種作物的名稱,產量和好處都和他們說了一遍,聽到老劉所說的那些對他們來說幾乎是神話般的數字,他們幾人也都在心中暗暗算了一下,乖乖當真不得了,要是這幾種作物將來在大漢境內廣為推廣,那所產的糧食幾乎比現在大漢的糧食產量要翻上幾番,而且即以後使遇上災年,有了糧食的儲備,天下的百姓也不會再忍饑挨餓了。

    此時的玉米穗已經灌漿可以吃了,於是老劉打算掰幾穗下來給大家嘗嘗,知道這些作物的寶貴,所以幾人都攔住了老劉,盧植當下對老劉道:「玄德,既然這些玉米你都打算明年作為種子在幽州試種,那還是留下讓它們長成種子吧,我們不著急,將來只要這種作物在我大漢普及了,我們自然就有的吃了,玄德呀,為師真的沒有看錯你,你果然是一心為我大漢百姓著想,為我大漢江山著想啊,我在這裡代天下百姓謝謝你了。」說完盧植對老劉深施一禮。

    慌的老劉急忙在盧植面前跪倒道:「恩師言重了,備今天所做的,也是恩師曾經教導過我的,所以我還要感謝恩師的教導之恩呢。」

    當晚老劉為盧植一家擺酒接風,看到幽州的這些文武官員,盧植不禁為學生能得到這麼多的人才而感到欣慰,只是已經有幾個月沒有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了,他和夫人不禁有些思念他們。

    現在盧敏和盧繁分別在代郡和范陽郡任太守,都離薊縣不遠,因此老劉已經派人去通知他們,近期來薊縣一趟,一是匯報政事,二是看望他們的父母,老劉已經看出盧植和夫人的心思,因此便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們,老兩口這一高興,當天的酒都有些喝多了。

    第二天老劉便和手下的荀攸幾人帶著盧植來到就在盧植府邸旁邊,已經基本完工的幽州書院,這所書院是由一座非常大的住宅改建的,是一所裡外四進的大院,後邊也有花園,但已經被老劉改成了操場,因為將來書院的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把身體鍛煉好,即使不能舞槍弄棒,但每天跑跑步、做做操還是可以的。

    帶著盧植把整個書院參觀了一遍,最前邊的那所院子,當然是學堂了,那也是整個書院中最大的屋子,可以容納二百人同時聽課,另外就是一些小的房間,可以用來對少量的學生進行個別授課。

    第二進的院子是學生的宿舍和餐廳,另外書院的下人們也都在這裡的廂房中居住,還有廚房和供學生洗浴的公用浴室。

    第三進院子便是書院的藏,現在裡邊已經擺放了不少簡雍按老劉的指示找來的各類書籍,當然大多都是以竹簡為載體的,也有少量的紙質藏書,還有不少是比較珍貴的孤本書,內容涉及四書五經、天文地理、先秦和當代大儒的著作等等,可以說裡邊所收集的這些藏書令盧植也覺得大開眼界。

    最後一進院落是為請來的老師準備的宿舍和辦公室,因為成名的老師大都有家室,因此這裡被老劉分成了十幾個小的院子,相當於十幾套小別墅,而後邊的花園則已經被改建成了操場,老劉把操場的目的向盧植一說,盧植也點頭稱是,確實那時文人的身體大都很羸弱,如果按老劉的要求,每天讓他們跑上一里地,然後再做上一套老劉所說的那種體操,閒暇之時再玩玩橄欖球,估計這些學子的身體肯定會好的多。

    看完書院後,老劉和盧植等人來到書院院長的房間中,然後眾人又商議了一下準備請那些人來書院擔任老師,將來如何招收學生,授課的內容和方式,如何對學生管理等等,忙了一天,總算是把這些都定下來了,同時大家也決定,等老師都到齊了,招收的學生也差不多了,書院就可以正式開張了,而前期的準備工作,就由盧植、荀攸和簡雍負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