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整山河到三國

第三卷 幽州 第一百零六章 出兵上谷 文 / 天翔

    第一百零六章出兵上谷

    為了使幽州書院的老師能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同時得到那些學子的認可,老劉和盧植等人商量再三,決定把盧植的師弟鄭玄,現在還在穎川書院的鄭玄請來,估計有了盧植和老劉兩人的書信,鄭玄是不會推辭不來的,而穎川書院那邊,老劉也給院長旬靖寫了封書信,希望他能放鄭玄前來幽州書院,這樣估計穎川書院方面也不會阻攔。

    盧植另外還推薦了幾人,老劉都不是很熟悉,不過荀攸、戲志才和田豐倒是對這幾人推崇備至,頭一個叫趙岐,此時已經年過七十,但他早已是和盧植與鄭玄的老師馬融齊名的一代宗師,精研四書五經,所著的《孟子題辭》一書乃是當時對孟子一書所作的最好的解注;第二位姓申屠名蟠,也是通古博今之士,被世人譽為貫通五經、兼治圖緯,只是他一直不願為官,估計有盧植的手書有可能會來薊縣,最後一位名叫范冉,雖有才名,但家中窮困潦倒,所以他倒是最有可能前來。

    既然恩師推薦,荀攸等人也認可,於是老劉便讓盧植給這幾人也都寫了書信,同時還讓盧植以自己的名義邀請他們前來幽州書院任教,估計這些頗有傲骨的名士大儒雖然不願入朝為官,但來書院傳授知識沒準會對了他們的胃口,這樣老劉的書院中也就能有幾位名動天下的名師,可以和那些早已聲名遠揚的書院一較高下了。

    而書院的學生老劉早就說過,將來只要能通過書院的入學考試,那麼進入書院後的一切費用都由幽州刺史府來承擔,而且書院的學生不管出身如何,都會一視同仁,這樣就會為那些家境貧寒,但確有真才實學的學子提供了一個機會,只要他們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將來一樣能夠在幽州的官府中擔任要職,並得到陞遷的機會。

    在書院的事情基本確定以後,老劉便開始和戲志才、荀攸和田豐幾人商議如何對上谷難樓部落出兵的事,現在幽州境內的烏桓就剩下難樓部落了,但是他也是幾個烏桓部落之中人數最多的一個,整個族人有二十餘萬。

    而且自從上次廣寧的兀赤率領的烏桓騎兵被漢軍打敗過一次之後,難樓為了抵抗幽州漢軍向上谷進的進攻,開始在上谷境內大肆徵兵,只要是部落中的男丁,上至五十下至十四歲的都被徵入軍中,結果現在在上谷郡中竟然有烏桓騎兵近六萬人,只是那些新兵除了胯下的馬匹不錯,手中的兵器和護具都很簡陋,訓練的時間也都很短,不過烏桓人自幼便從馬背上長大,射箭之術也是從小開始練習的,因此他們的戰力也不容小覷,這些都是戲志才派往上谷的探子傳回的消息。

    一郡之中居然有六萬騎兵,這也是令老劉等人頭疼的一個問題,如果是在野外進行會戰,憑著自己發明的器械營和輕騎兵組成的立體進攻模式,這六萬人肯定不是自己的對手,但關鍵是現在他們處於守勢,上次吃了一次虧以後,不會再傻得出城和漢軍決戰,因此攻城就成了這次出兵上谷的主要任務。

    雖然有投石車和巨弩,但只要城中的守軍足夠,即使被砸破了城門,他們也可以採取用石頭把城門洞堵死的方法,不過烏桓各部落向來缺少糧食,因此如果烏桓人據守的城池被漢軍長期圍困,沒有援軍的他們,其結果最後也只能是死路一條,不過這樣漢軍就要有足夠的耐心,而且雙方就要打一場持久戰,雖然漢軍有能力取得最後的勝利,但必然也會消耗大量的軍資糧草,所以這也不是老劉所希望看到的,只有短期解決戰鬥才是上策,因此如何把烏桓騎兵調出城來進行伏擊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目前佔據上谷的烏桓大王難樓帶著重兵駐紮在上谷的治所沮陽,這裡離薊縣也就不到二百里的距離,由於這裡本來是漢軍的邊陲重鎮,因此城牆修的又高又寬,護城河也較一般的城池深了很多,絕對是易守難攻,而其它幾個縣城只有少量的士兵駐紮,每個縣城的士兵也不過幾千人,城牆也都很簡陋破舊,因此要攻下其它幾個縣城倒不是什麼難事。

    調虎離山、圍城打援、瞞天過海、偷梁換柱這些計策都用不上,同時上谷除了與幽州三郡接壤,另外的一邊還與中部鮮卑相接,因此也要防止他們勾結鮮卑大軍來共同對付漢軍。

    考慮再三,眾人還是決定採取先肅清周圍縣城,最後大軍包圍沮陽的辦法來對付難樓,只是在攻擊上谷的其它縣城之時,也要在沮陽周圍埋伏好大軍,如果烏桓騎兵出兵救援,那麼這仗就好打了,如果沮陽的烏桓騎兵堅守不出,那就先把其它幾個縣城都拿下來,最後大軍包圍沮陽,與難樓打一場持久戰,今年的莊稼還沒有收割呢,估計沮陽城中的糧草夠他們吃一個月就不錯了,因此說是持久戰,只是與老劉之前所發動的幾場戰役相比而言,估計最長難樓能堅持兩個月,到八月份戰事也應該可以結束了。

    從外地調回來的幾位將官上任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幾天,戍邊軍中各個兵種所不足的士兵人數都已經募齊,因此幽州現在除了各郡至少五千的郡國兵,上萬的屯田軍,還有了足足五萬的戍邊軍。

    現在各個兵種都在抓緊時間進行訓練,而老劉現在已經不用再分心操持幽州的政務,有荀攸在,各項事務在荀攸手中都處理的井井有條,而且還有田豐和戲志才的幫助,所以老劉現在可以全心撲在軍隊的訓練上,同時抽空為書院編寫一些政治、經濟、商業、天文地理、數學化學等方面的教材,供書院將來教授學生之用。

    輕騎兵的訓練已經基本成型,有關羽、顏良和徐晃、太史慈等人在,基本不用老劉操心,而突騎兵則由於以前的訓練不是很規範,主要是靠個人的訓練來進行,因此老劉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突騎兵的訓練上,首先他把訓練方法交給了軍中的幾位軍長、師長和團長等高級將官,然後再由他們下去具體執行。

    開始的守候,這些烏桓人很不習慣,但隨著訓練的不斷進行,從將官到士兵都開始體會到這種訓練方法的好處,而且也使這些士兵開始改變以前喜歡單打獨鬥的習性,處處注意與隊友配合,同時進行各種陣型的演練,使他們將來能在戰場上熟練運用陣型來與敵人作戰,這對提高整個突騎兵的戰鬥力有極大的好處。

    不過最令這些烏桓人著迷的,還是老劉發明的橄欖球,現在幾乎戍邊軍中的每個師都有一支橄欖球隊,訓練閒暇之時,橄欖球賽已經成了這些球隊每天必做的事情,而烏桓人天生體型比漢人高大粗壯,玩這種遊戲首先就佔了一些優勢,因此在熟悉了橄欖球的規則以後,很快突騎兵中的幾隻橄欖球隊對上輕騎兵或陷陣營時,往往是勝多負少,輕騎兵和陷陣營則只能靠著幾員大將的出色發揮,才能在與他們的比賽中獲得勝利。

    現在輕騎兵所有士兵的連弩已經配齊,而且在突騎兵之中,每個師也有一個團的士兵配備了連弩,這樣至少在與敵人正面交鋒時,可以把這個團擺在最前邊來阻擋敵人的進攻,有了一千五百具連弩的方陣,即使四五千的敵人也不可能突破他們的防線。

    幽州書院目前已經開始招收學生,聽說進了書院就不用花錢,將來還能在幽州的各級官府衙門中謀個差事做,因此前來書院報名的學生絡繹不絕,由於那時候讀書並沒有什麼年齡的限制,因此報名的學生中上有七十老翁,下有七歲孩童,沒辦法盧植再和老劉等人商量之後,只好又對學生加上了一條年齡的限制,只招收十二歲到二十五歲的學生,這才令前來報名的人群沒有把書院的大門擠破。

    通過測試的學生現在已經有了二百人,他們之中除了大部分是幽州本地人,也有一些從冀州、青州、徐州甚至揚州慕名而來的學子,再把他們的食宿安排好以後,書院開始由盧植、已經從穎川趕來的鄭玄、從兗州外黃縣趕來的趙岐幾人為他們講課授書,傳授幾人所擅長的知識。

    為了盡快將上谷平定,使老劉能為將來的北伐做好準備,因此在戍邊軍訓練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後,幽州戍邊軍於大漢光和四年的七月中旬,共出動了四萬大軍兵發上谷,由刺史劉備親率大軍,準備對難樓部落進行攻擊。

    老劉沒有忘了自己答應公孫瓚的事情,在出兵上谷之前,派田豐暫時去漁陽代理太守之職,而公孫瓚則來到薊縣,與老劉一起坐鎮中軍。

    同時老劉發下命令,由荀攸代行刺史之責,全面負責自己出征期間的幽州政事。

    為了防止難樓部落狗急跳牆,對上谷周圍的幾個郡縣甚至幽州治所薊縣發動突襲,老劉在薊縣留下了一個輕騎兵師,一個突騎兵師,兩個師的師長分別是太史慈和脫脫兒,雖然兩人心中不高興,但既然是刺史大人的命令,因此他們二人也只能留在薊縣,與都尉史阿一起,負責薊縣和周圍郡縣的防衛任務。

    老劉臨走之時,怕他們大意輕敵,便再三叮囑他們兩人一定不要放鬆警惕,因為這裡畢竟離難樓的老窩很近,而烏桓騎兵的行軍速度也很快,用不了兩個時辰就可以從沮陽趕到薊縣,這裡可是幽州的治所所在,決不能被烏桓騎兵攻佔,而他們二人的任務,一是協助史阿率領的郡國兵守住薊縣城池,二是在上谷周圍的代郡、范陽郡和薊縣三地進行巡邏,防止這兩郡遭到烏桓騎兵的攻擊。

    二人這才知道自己的責任重大,因此才高高興興的帶著部隊返回軍營,執行自己的任務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