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接觸 第八章 考察(下) 文 / 龍夫
不過就在趙一飛從隔離艙就要衝到外面的時候,就在他的手指已經接觸到開關的時候,透過隔離艙與外面的透明舷窗,趙一飛看到了一種奇怪的生物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按照地球科學對於動物的界定,那顯然應該是一種動物,而且看起來和地球上的蠕蟲類動物非常的想像,只不過體態要巨大的多。好像是一陣風一樣,不同於「蠕蟲」那緩慢的爬行速度,這種動物已非常高的速度移動著,一邊張開醜陋的大嘴向大片大片還沒來得及枯萎的紫色小草咬去。根本看不到它有任何咀嚼的行動,便接著向裡另外一片紫色小草奔去。
而在其所過之處,那些本來就生命極其短暫的紫色小草居然真的是寸草不留,硬生生地被全部吃了個精光。這簡直是不可思議。從這種動物的體態來看,其不可能有如此整齊的嘴巴和牙齒之類的東西。由於沒有看到這種動物的正面,所以趙一飛無法確定其到底是怎麼「吃」掉那些紫色小草地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連根都沒有留下。
從遠觀的外表來看,這種動物有著厚厚的皮膚,其似乎是黃褐色的,與那些裸露的岩石和土地的顏色非常的相似,這大概是一種保護色。從身體來看,其大概有十五、六米長,呈柱狀,粗細大概可以分成兩段,頭部與身體的主要部分大概有一米多粗,而在身體後部的應該是尾巴的部分開始慢慢變細,不過最細的地方估計直徑也能有20厘米左右。
比較奇特的是,這種動物的尾部似乎有一根長刺,其長在尾部的嘴後面,是那種向上稍微斜斜翹起的樣子,這根刺不知道有什麼作用。雖然看起來外表十分的笨拙,但其行動速度卻完全可以用迅速兩個字來形容。如果陪著趙一飛的張元估計沒有錯誤的話,其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左右。當然,不知道這是在其全力前進的情況還是僅僅是平時的速度。
而這種速度如果讓人類和它賽跑的話,顯然是跑不過它的。如果它同時是一種肉食動物,想要要襲擊在地面的考察隊員的話,那麼考察隊員的生命保障將大大地降低。
由於兩個人始終沒有看到這種奇異生物的正面,所以不知道它的頭部到底是什麼樣子,是像蛇一樣呢?還是向一隻大青蟲那樣呢?兩個人無法回答這一疑問。只能簡單地把這種沒見過的外星動物命名為「風蟲」。之所以這樣命名主要是以其體形和速度來命名的。
顯然這附近有「風蟲」的巢穴,而攻擊盧綱的很可能就是這種「風蟲」。有一瞬間的時候,風蟲轉過了頭向另外一片還沒來得及枯萎的紫色小草地撲去。而趙一飛和張元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它的頭部情況,不過還好的是實時攝影設備已經把它記錄了下來。
不知道風蟲是不是有著自己的屬地,還是已經吃飽了早餐,或者出於別的什麼原因。雖然在遠方還有一些紫色的小草地沒有枯萎,巨大而肥胖的風蟲卻沒有向那邊竄過去,而是迅速地向離兩艘登陸艙不遠的洞穴爬去。很快便消失在洞穴的暗影之中。
苦笑著對望了一眼,由於風蟲快速而巨大的食量,登陸艙周圍的紫色小草就這樣被它席捲一空。而更是由於他的出現,張元是死活都不同意讓趙一飛踏出登陸艙一步。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既然需要採摘做標本的紫色小草已經沒有了,趙一飛也就沒有堅持出去。
而就在兩個人打算回到內艙好好地觀看風蟲行動錄像的時候,第二臨時小組的考察隊員們已經紛紛起床了。於是眾人彙集到了一起來觀看剛才攝錄下來的風蟲錄像。
一邊七嘴八舌地發表著議論,眾人一邊感歎宇宙真的如此奇妙,居然有看起來如此臃腫而行動卻異常迅捷的動物存在。而在看到錄像中風蟲正面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驚訝不已。這種奇異的蟲子居然沒有眼睛,整個頭部好像只有一個巨大的嘴巴在那裡張著,不斷地張合之間大片大片的紫色小草就這樣被吞了進入。這真是太難以想像了!
難道它根本不需要視力?還是僅僅依靠嗅覺或者聽覺就能夠進行判斷外在事物,抑或是一種很新奇的,人類從來沒有過的感應器管?每個人都在那裡發表著看法,可這種看法也僅僅代表了個人的觀點而已,根本沒法說服別人同意提出者的意見。
不過,就在絕大多數人因為爭論而忽視畫面的時候,張元突然把圖像定格在那裡,與此同時趙一飛制止了大家的討論。他說道:「眾位請看,你們看這是風蟲張嘴部張開最大的時候,透過圖片我們能夠看到什麼?」一邊說著,一邊用光筆在風蟲的嘴部附近圈畫著。
聽到趙一飛這樣的提問,考察隊員們也開始細心地觀察起畫面來。從畫面可以看到,在風蟲大張的嘴巴裡面,似乎有著一些比較奇怪的東西。那看起來非常地像人類的眼睛,烏溜溜的半圈足有七、八個沿著風蟲巨大嘴部的上半部分分佈著。而更奇怪的是,在它們的外面似乎也有著一層類似於人類眼皮的東西存在著,只不過看起來應該是透明的,如果不是剛好有一隻「眼睛」正處於半睜半閉狀態的話,大概每個人都不會注意到這點的。
而伴隨著對「眼睛」狀器管的發現,更多的考察隊員也開始注意到了更多的內容。在風蟲這種非常奇異的外星系動物的嘴中,還有很多似乎是鱗片狀的東西密密麻麻地分佈在下半部分,顯然它們才是真正地咀嚼紫色小草的主力,那些紫色小草看起來好像完全是被風蟲用嘴吸進去而不是吃進去的,而在進到嘴裡面後,這些鱗片狀東西便開始不斷地開合著、切割著,讓那些紫色小草不斷地從它們中間穿過。當然,穿過的時候小草已經不再是完整的了。
而出了這些之外,在風蟲的最裡面還有一些類似於噴水口一樣的器官存在著,雖然不確定它們是幹什麼用的,但從裡面不時流出的一些粘稠狀液體卻讓人感到一陣陣的噁心。
雖然攝影機沒能夠完整地捕捉到風蟲嘴部的全部結構,但能夠有這些已經非常不錯了。看到這些內容,很多考察隊員已經明白了風蟲大概只能夠算是一種非常低級的動物體,其大概可能是草食性的,否則就應該有類似於地球上肉食動物才有的能夠撕扯**的獠牙才對。
不過這就是昨天襲擊盧綱的那種不知名動物嗎?卻沒有人能夠肯定這一點。一般來說草食性都比較膽小,不會主動攻擊其它物種。當然了,根據來自地球動物研究的認識,在生育期間可能會發生例外,一些草食性動物也具有較強的攻擊性。
由於第一艘登陸艙內被麻醉的眾人此時已經復原了,再加上交互數據通訊技術的應用,在第一艘登陸艙中的五名隊員也同時看到了風蟲的錄像。當然,相互間的共同討論更是必不可少的了。現在由於風蟲的確切存在和盧剛收到不明攻擊的原因,兩艘登陸艙內的考察隊員都不被允許外出。這是趙一飛以異常嚴格的口氣下達的命令,為的就是防止發生不測。
在無聊之下,兩個小組也只好首先利用探錘和其它的一些工具進行基本的測定,以便於更好地掌握「女媧2號」上的氣候和地質情況。如果能夠就此得到這裡發生過大規模的地磁突變的結論的話,那麼這次考察也算是沒有白費了。
由於幾乎所有的儀器都能夠高效地自主分析,這些工作很快就做完了。顯然人類的科技還沒有發展到僅僅憑借如此少量的數據就能夠對整個星球整體的情況和演化歷史能夠形成清晰瞭解的地步,所以趙一飛也只好命令兩個小組分開行動。第一小組繼續進行原定的探測內容,至少要在全球範圍內找到300到1000個點進行綜合探測,全面給出基本結構模型。
而第二小組則要進行很多更加細緻的工作。其主要是通過更加細緻的探測來把第一小組的模型精細化。當然,這種分析主要還是建立在趙一飛認為自己在地球從事的複雜系統研究理論在「女媧2號」行星上同樣有效的基礎上。如果這一基礎性的前提不成立的話,就像是昨天眾人遇到的根本搞不清楚為什麼會出現全身麻醉問題,那麼所有的一切都得推dao重來。
在分工明確之後,盧綱指揮著第一小組的登陸艙馬上飛走了。而第二小組則要在這座雄偉的山脈之上密集地鑽探,一邊分析其地質結構是否遵循著與地球同樣的規律。只有這些基本的物理、化學規律是一致的,人類的科技知識才能夠運用到對這顆星球的分析上。
幾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每天都在鑽探的第二小組還是得到了令人非常興奮的結果,至少地球的成山理論基本上還是適合這座山脈的,如果能夠推而廣之的話,那也就表明地球上的地質知識還是基本上可以應用到「女媧2號」的。
而之所以說「基本上適合」,是因為在這裡還是發現了一些與地球地質學不同的地方,比如說這裡山脈的褶皺異常地複雜,不同於地球的褶皺主要表現為山脈的形成上,「女媧2號」上不僅是山脈的形成可以歸結為地殼變動引發褶皺並由此生成山脈,而且還發生了一些非常奇怪的窪地或者說是類似於塌陷區的地方居然也是褶皺結構。
在地質方面考察隊員的幫助之下,趙一飛修正了第一小組建立的全球地質和氣候模型。根據修正後的結果可以發現,「女媧2號」的地殼與地球比起來好像柔嫩得多,也不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斷裂。如果模型沒有錯誤的話,那麼可以肯定的是,該星球的地表基本上是在一張板塊上,也就是說其居然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地殼分裂。
這怎麼可能?如果這種情況成立的話,那在它的背後就是「女媧2號」的地殼具有自生長能力,由於不斷地有來自地核和地幔結構的衝擊,所以大量的褶皺就此產生,不過遇到了如此抗拉能力極強的地殼,大概「女媧2號」的地核和地幔如果有思想的話,也一定會鬱悶不已吧。除了極少的地方被火山爆發之類的突然衝擊毀壞外,「女媧2號」的地殼真的是人類所見過的星球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地殼了。
看著模型給出來的這一結果,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這怎麼可能呢?按照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就算是「女媧2號」的地殼柔韌性再強,在其成為真正的行星之前也應該是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的裸星,而宇宙中那麼多的隕石難道就沒有大規模地光顧過它?這在宇宙如此密集的星球中的概率是多少?恐怕連幾百億分之一都不到吧!難道它真的就能夠發生嗎?
不願意接受這一結果的眾人只好繼續進行更加細緻的探測,希望能夠發現一些「女媧2號」被來自星球外部的隕石大規模衝擊的痕跡,哪怕這一種衝擊已經非常的遙遠,至少也是對人類科技思想的一種支持啊!
可不幸的是,儘管有些被懷疑曾經招受過隕石衝擊的地方已經被打了幾百米深的探孔,還是沒有發現一絲一毫的痕跡。而現有的這些探測結果都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事實,那就是這顆星球恐怕完全是後來人造的一顆星球,或者更應該稱之為「外星人造的」一顆星球。
為什麼趙一飛的懷疑指向了這裡,一方面是因為這裡的岩石年份雖然具有著比地球還要古老的歷史,但其基本構成物卻有著天壤之別。雖然地球的岩石同樣是以不太重的元素為主,但至少沒有發生過完全在岩石中找不到一絲重元素痕跡的情況。
而不論是在月球、火星還是別的什麼星球,至少在太陽系中具有岩石結構的星球都可以沖裡面分離出重元素。可在「女媧2號」上卻一點都檢測不到。而對於半人馬座γ星系來說,至少在最外面的「巨靈神」星球上還是發現了重元素的。而半人馬座γ星系其它行星的岩石上同樣也發現了一些重元素,雖然含量很少,但至少是有啊!
可在「女媧2號」星球的表面,卻根本找不到一點重元素的影子。而要想進行更深的數千米深的鑽探的話,現在還沒有這樣的條件,只能夠假設其要麼是重元素都分佈到星球的深處,要麼就是該星球根本就是缺乏重元素。否則其質量估計又怎麼會如此的輕呢。
對「女媧2號」行星來說,如果打個基本的比方的話,可以假設地球包含了元素週期表中所有的元素,而與地球相比,「女媧2號」只包含了大概前一半左右的元素。
而重元素的沒有也給趙一飛等人打算測量是否發生過地磁突變帶來了麻煩。雖然在「女媧2號」上也發現了鐵元素,但其含量卻非常的稀少,以至於趙一飛等人根本無法根據它所形成的磁化物來推斷地磁是否在近期發生過突變。
迫不得已之下,趙一飛等人只好把自己的目光轉向「女媧2號」那綠色的海洋。由於海洋中大量綠色藻類的存在,所以「女媧2號」的海洋整體上呈現為綠色。而在海洋之中也發現了要比地面上豐富得多的生物物種,這倒是出於趙一飛等人意料之外的。
本來海洋之中出現比地面多得多的物種並不稀奇,地球本身就是這樣的。但奇怪的地方在於「女媧2號」上海洋的面積要遠遠地小於陸地,大概只佔了地球總面積的五分之一,也就相當於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而已。如此小的海洋面積讓來自地球的科研人員想不明白到底它們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難道不是發生於原始海洋之中嗎?
而另外一個讓趙一飛等人不理解的現實就是,在海洋之中的很多生物似乎更接近於地球中的海洋生物。這本來並不稀奇,畢竟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水生動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應該的。但奇怪之處在於「女媧2號」行星上海洋物種總體上要比陸生動物更加的複雜,似乎從進化的角度看來,它們應該更高級、更先進些。
而由於沒有考慮到要進入到海洋深處考察,趙一飛等人乘坐的宇航器內並沒有攜帶潛水艇之類的設施,而登陸艙的設計也沒有考慮到潛水的需要。要想進入到海洋考察的話,看來只好穿著游泳衣跳下去了,或者採用別的什麼辦法。不過可惜的是,辦法還沒有想出來。
既然海洋這條路不可行,那麼就只好回到陸地上繼續想辦法了。「女媧2號」的陸地也非常的有意思,除了基本地質結構與地球的不同外,就連上面分佈的物種也與地球有著很大的不同。當然,你可以說這是環境差異造成的,畢竟太陽系與半人馬座γ星系的差別太大了。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風蟲大概是趙一飛等人在陸地上見到的最高級的動物了。至於別的一些基本的動物,如地球上密佈的螞蟻、蝴蝶、老鼠之類的都沒有發現。這真是一個潔淨的星球!到了後來,每一個考察隊員都不得不作出如此的感慨。
而除了山脈是被大量的風蟲佔據之外,夜生的晨死的「紫色小草」也被證實其實際上並不是草本植物,而是一種菌類作物而已。只不過它的外形與地球上的小草如此的相似,除了不開花之外,每天早晨快要衰敗、枯萎的時候都會從「葉子」的中脈所在之處向外散出大量的孢子,並依靠這個迅速地繁殖著。當然,如果沒有風蟲以此為食的話,恐怕這種有著輕微毒素作用的小草早就遍佈整個陸地表面了。
而在山脈之外的綠色草原上,那種大片大片的綠色地衣狀「植物」反而被證明是一種真正的植物。由於富含一種結構類似於葉綠素的構成物,所以看起來其呈現濃郁的綠色。不過這些也只是表面工作而已,考察隊還沒有真正觀察過這種被命名為「伏地樹」的植物下面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上百米長的探繩都無法到達它的底部。
而那些被懷疑可能有著智能生命居住的平台實際勘測的結果卻讓考察隊員們大失所望,原來那只是自然形成的,是由於「女媧2號」奇異的地質結構再加上多年的風蝕、雨蝕等因素導致某些地表形成了這種奇異的地質現象。對這些平台及其附近的考察結果也表明其不太可能是智能生命的遺跡,如果是的話,也應該有至少幾十萬、上百萬年沒有智能生命對其進行維護了。而結合「女媧2號」整體的生命演化情況來看,其顯然不太可能具有如此高級智能的生命體,能夠建造出如此複雜而規整的平台。
看來現在是能從它入手了。要想解開「女媧2號」上的重重迷霧,要想更完善地建立「女媧2號」的整體模型,就只能去探查「伏地樹」形成的綠色草原了。畢竟從「女媧2號」星球的實際情況看來,除了海洋之外,最神秘的地方就屬「伏地樹」構成的綠色草原了。
只要能夠探測清除遍及「女媧2號」所有稍微平坦一點地帶的「伏地樹」草原的真實情況,相信「女媧2號」行星模型的建立將會指日可待。到時候這顆神秘星球上的秘密也很可能會被徹底揭開
|com|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