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繁榮

第七卷 接觸 第六章 探索(上) 文 / 龍夫

    從太空中遠遠望去,半人馬座γ星系的兩顆「太陽」在那裡緩緩地轉動著,這顯然是與太陽系不同的,由於太陽系是單恆星星系,所以在太空中的宇宙飛船隻會看到太陽靜靜地掛在那裡,而不是呈現出這種視覺上就可以看到的兩方互相圍繞著另一方轉動的情形。當然,由於兩顆恆星之間的距離很近,所以在遙遠的外太空看去只有兩個很近的耀眼圓盤靠在一起。

    從「巨靈神」星球離開後,趙一飛等人乘坐著「淘淘號」宇航器繼續以亞光速向半人馬座γ星系的內部進發。只不過這一次他們並不打算按順序訪問最近的另一顆行星,而是直接向裡面可能存在生命形態的兩顆行星前進。

    不過儘管要跳過三顆行星,趙一飛所率領的考察隊並非就是不對他們進行觀測和考察,實際上趙一飛已經為他們分配好了工作,由於運行軌道的不同,這三顆行星中只有一顆被命名為「白帝星」的靠近宇航器行進的路線,而另兩顆可能有生命跡象的行星也只能先考察一顆,另外一顆此時正在星系的另一側運行著,顯然並不合適一次全部考察完。趙一飛等人的計劃就是在「白帝星」上放下一個登陸艙,留幾個人進行探測,而剩餘的人將乘坐「淘淘號」直接訪問那顆紫藍色的可能存在著生命的「女媧1號」行星。

    擬訂好了考察計劃之後,「淘淘號」宇航器繞著弧形前往「女媧1號」行星,途中直接在「白帝星」附近放下了登陸艙。雙方約好兩天之後「淘淘號」將返回來收回登陸艙,然後開足了馬力的「淘淘號」就直接向那顆看起來越來越近的「女媧1號」行星駛去。

    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淘淘號」已經懸停到了「女媧1號」外的近太空之中。從駕駛艙的透明舷窗向外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紫藍色「女媧1號」星球上面有著白色的雲團存在。不過似乎和地球上的雲團有所區別的是,顯然體積達到了地球5個大的「女媧1號」上面的雲團活動要劇烈得多。僅僅從肉眼看去,就可以發現大片大片的白色雲團激烈地扭動著、互相撕扯著,通過對比甚至可以發現在地球上看起來已經是絕對龐然大物的「死神1號」那樣的巨型龍卷雲團在這裡也只能算是小兒科一個了。

    如此激烈的氣候條件顯然對於絕大多數生命體的生存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除非它們有著和烏龜一樣的外殼和蝸牛一樣的「房子」,能夠隨時隨地地阻擋來自外界的威脅。

    看到「女媧1號」的大氣居然是這個樣子,考察隊中的很多人都露出了失望的神色,本來以為能夠激動人心地和地外高級生命進行首次親密接觸,可結果卻發現現實與想像之間總是大相逕庭,這個星球本身恐怕根本就不適合任何生命居住。

    不過趙一飛倒不是這麼看的,在他看來,不同的環境會造就生物不同的進化表現,而這種進化表現顯然會產生很可能截然不同的進化後果。按照這一原則推理的話,就可以得出只要在「女媧1號」行星上初期能夠存在原始生命或者進化到一定階段後的生命形態的話,那麼不排除有著極強適應能力的物種會存活下來,甚至通過不斷的基因變異來適應環境。

    不過雖然有著這些思考,眾人卻在面臨著一個異常困難的局面——那就是在如此激烈的氣候狀況下,事先準備好的登陸艙根本就無法降落,這樣的話,也就無法派人下去考察。

    這可如何是好?如果不能夠進行實地考察的話,就算是我們來到了這裡又怎麼樣?得不到地質數據就無法判斷該星球是否發生過地磁異常現象,也就無法確定該星球是否和地球發生了同樣的問題,自然更加無法確定到底是地球自身發生了故障,還是僅僅太陽系發生了故障,抑或是整個銀河系發生了結構坍塌的惡性故障。

    想不到合適辦法的考察隊只好繞著「女媧1號」行星航行,看看能否找到一個較為穩定的氣候區域,以便於降落特意為這次旅程設計的可回收式登陸艙。根據對「女媧1號」的近太空觀測,可以精確地測定出其自轉一周的時間為地球時間的56小時32分47秒。顯然,這說明「女媧1號」的白天和黑夜都要遠長於地球。那麼,如果該星球真的有生命的話,很可能它們的身體狀況和**的抗極端強度就一定會遠遠高於人類。

    在這種考慮之下,作為隊長,趙一飛反而不急於派登陸艙登陸,而是在考慮如果真的登陸的話,該星球上面的生物是否會對考察隊員們造成嚴重的傷害。

    經過全面的考察,結果只在相對較為穩定的兩極發現了一塊極小的風暴平衡區,那是位於北極的一塊區域,雖然很小,但實際上也能夠有幾十平方公里大小。不過雖然判斷出來這是一塊風暴平衡區,但卻根本不能夠考慮在這裡登陸,因為這是北極區一個巨大風暴的風眼所在之處,雖然是平衡的,但卻不是穩定的,一旦被外力破壞的話,後果不堪設想,這種不堪設想不僅是對準備登陸的考察隊員如此,對該星球上可能的生物也是如此。

    一旦在該地區著陸引起平衡區失穩的話,這個北部最大的利用星球自轉形成的巨大氣旋很可能會向周圍區域偏離並不平衡地散射寒流,這顯然要比那些和「死神1號」相當的風暴厲害多了,造成的破壞力和後果更可能非常的嚴重。畢竟人類不能因為自己的考察就要毀掉一個星球正常的自然發展歷程,那樣的話人類也太自私了,這種干涉還是不要做得好。

    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儘管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思考和討論,考察隊還是沒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登陸方案。無奈之下,趙一飛只好命令「淘淘號」首先回到「白帝星」接回登陸艙,然後再繼續討論這裡的問題。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只好多花點時間首先考察另外的那一顆被命名為「女媧2號」的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回過頭來再想辦法登陸「女媧1號」了。

    很順利地收回了發往「白帝星」的登陸艙,根據該小隊對「白帝星」的考察結果和地質勘探數據來看,在「白帝星」上也確實發生過地磁突變的情況,這是從其上面的礦藏礦穴分佈情況來推斷出來的,由於「白帝星」上面富含鐵礦石,而由於其上面沒有大氣,這些鐵礦石本身的氧化程度也就非常小,只有一些鐵元素與來自隕石或者其他化合物中的其他金屬發生了置換反應形成了一些非常簡單的磁性鐵合物。

    而根據對這些發現的鐵合物分佈狀況和鐵礦石本身的磁化情況,「白帝星」考察小隊推測到該星球上確實發生過地磁突變,只不過根據磁偏角的變化和地磁測量儀的結果來看,這種地磁變化顯然遠沒有地球上強烈。而根據鐵礦石磁偏情況的分析表明,這一次的地磁突變顯然時間並不算久遠,如果按照這種影響呈阻尼態衰減的話,可能也就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內吧。

    不過,對「白帝星」的考察卻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如果地磁突變的情況是確定的話,那麼可以發現「白帝星」的地磁突變程度顯然要比「巨靈神」要大,而可以聯繫起來的事實目前只有兩個:一個是「白帝星」離半人馬座γ星系的兩顆「太陽」距離要比「巨靈神」近;另一個就是「白帝星」離「女媧1號」的距離要近於「巨靈神」。

    而另外一個讓趙一飛注意到的情況就是對於雙星星系來說,不知是由於雙星對其行星共同的影響更明顯還是出於別的什麼原因,從半人馬座γ星系觀測到的地磁突變情況要明顯的比太陽系觀測到的強烈得多。難道雙星星系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涉?還是因為雙星星系更容易產生生命,以至於銀河系對其的影響也表現得更加明顯呢?

    顯然,對趙一飛來說,這是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一個關係到太陽系和人類在銀河系整體結構中的地位的疑問。如果雙星星系在銀河系構成的層級結構中佔據著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說像半人馬座γ星系這樣的雙星系統如果比太陽系更早地產生高級智能生命的話,那麼它們完全有可能發展出比人類高級的智慧生命。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雖然很可能不是孤獨的,但人類也很可能在宇宙中智慧生命之樹上僅僅處於演化的低層而已。畢竟雙星或者多星星系在宇宙中的數量恐怕要遠遠多於可能產生生命的單恆星星系。

    就拿眼前的半人馬座γ星系來說吧,其只能算是一個普通的雙星星系,而在其內部居然有兩顆星球有著和地球相似的位置和環境,這不能不讓趙一飛擔心如果人類真的登陸「女媧1號」和「女媧2號」的話,會不會產生什麼不好的後果。畢竟如果雙星星系更適合生命產生的話,那麼作為後來者的人類真的能夠居上嗎?這真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可在面對這一情況的時候,由於超光速通訊的不可能,所以只能夠把這些提交給考察隊討論或者放在自己的心裡,想要通過常規的通訊向地球請示顯然是不可能的了。思慮再三之下,還是對未知事物探索的好奇心佔據了上風,趙一飛最後下定決心繼續進行考察。

    由於「女媧1號」無法找到合適的登陸地點,趙一飛決定首先對正位於星系另一邊的「女媧2號」進行考察,如果可行的話,將首先在「女媧2號」上登陸,然後根據在「女媧2號」上獲得的經驗知識再返回來想辦法盡可能多地瞭解「女媧1號」。

    不管怎麼樣,在趙一飛看來,「女媧1號」對他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不知道為什麼,趙一飛在直覺上就認為「女媧1號」上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自己。雖然說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但那種直覺卻經常在夢中把他搖醒。這幾天來,趙一飛始終都作著一個夢,而且是一個內容非常相似的夢,更奇怪的是這個夢居然會一天黑夜重複好幾次。

    搖了搖頭,把自己這種奇思甩出大腦,趙一飛命令「淘淘號」向「女媧2號」行星進發。

    由於半人馬座γ星系的範圍非常的巨大,從其行星的分佈來看,至少有將近太陽系的6倍大小。再加上兩顆火熱的「太陽」足以蒸發近距離內的一切物質,更不要說行星了。所以位於兩顆「太陽」兩側的「女媧1號」和「女媧2號」行星之間的距離也是異常的遙遠,以「淘淘號」在全馬力亞光速飛行的情況下也還花費了將近一天半的時間。

    當然,除了距離大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導致飛行的時間如此的漫長,那就是雙恆星的存在讓「淘淘號」只敢繞著大彎沿著行星軌道線飛行,而不是以直線的形式穿過。畢竟半人馬座γ星系的這兩顆恆星都比太陽的引力要強,再加上兩顆合在一起之後引力可能會發生疊加而變得更加強大,如果一不小心被吸入行星「蒸發」區的話,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與太陽系中的行星軌道不同的是,「女媧1號」和「女媧2號」行星屬於那種共用軌道行星,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像的,不過在這裡卻存在著。

    正是由於共用軌道,實際上如果不是兩者正好相對的話,恐怕早晚會由於兩者之間的萬有引力作用而發生碰撞。不過宇宙之母好像特意為它們安排好了一樣,這兩顆行星中間正好是半人馬座γ星系的雙恆星,兩顆行星形成的公用軌道雖然承載這兩顆質量不相近的行星,卻由於近橢圓、近蝴蝶形的軌道恰好讓二者平衡下來,而且基本上一年見不到對方兩次。

    與巨大的「女媧1號」相比,顯然「女媧2號」看起來要更龐大些。而且非常巧合的是,「女媧2號」的體積基本上正好是「女媧1號」的兩倍。從地球上對季節的分析來看,現在「女媧2號」正處於近恆星點的位置上,其對應到地球來說就相當於相當於夏季的時候。

    當然,毋庸置疑地,與其正對的「女媧1號」應該正好處於寒冷的冬季了。

    不過和「女媧1號」不同的是,「女媧2號」的自轉週期要快得多,其與地球時間非常的接近,只有地球時間的26小時54分19秒。顯然,對於地球人來說,這樣的星球在心理上更能夠適應一些,如果登陸的話,在生活週期上也更加地適應一些。

    經過在近太空中八個多小時的持續分析,考察隊得出了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結論,那就是這個星球上很可能存在著高級生命體。之所以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最主要的原因和最有說服力的情況就是對該星球表面拍照的照片中明顯地發現有規則建築物的存在。

    從照片看去,所拍攝到的建築物呈梯形平台結構,明顯地可以看到上面的平台上更是有著奇怪的聳立物,雖然不能夠確定是什麼,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平台其平整度和規則度都應該是智慧生物的產物。

    而更令人興奮的消息隨之傳來,在隨後進行的進一步大範圍氣象勘測和地理照相之後,地質小組興奮地指出登陸艙完全可以降落到這樣的平台之上。而這樣的平台在該星球分佈的數量也十分的廣泛,僅僅在初步測量的情況下就已經發現了至少幾百座。

    而在某些平台附近還發現了其它的一些被懷疑是高級生命體的建築物,有的像是低矮的小屋一樣,不知道是不是生命體居住的屋子;有的是河流居然發現了被攔腰截斷的大壩,這種情況還是首次在地外發現,不只是人類知道利用自然物並創造工具,顯然確實有較高級的智能生命存在於這樣的類地星球之上,並同樣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行為。

    除了這些可能生命跡象之外,趙一飛等人還欣喜地發現「女媧2號」的氣候狀況要穩定得多,這樣的話顯然在該星球登陸要安全得多,效果也會比「女媧1號」好得多

    |com|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