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繁榮

第七卷 接觸 第六章 探索(下) 文 / 龍夫

    經過商議之後,「淘淘號」上的眾人決定將所有隊員分為三組,其中一組由趙一飛帶領,坐鎮「淘淘號」上,由於趙一飛是總指揮,總不能讓他輕易地涉險吧。而另一組由盧綱、盧鐸兄弟率領,他們共有5個人,執行乘坐登陸艙下到地面進行首次實地探測的任務。而最後一組則是以地質和氣候勘探人員為主。他們的任務就是一旦盧綱和盧鐸所在的小組發現地面沒有危險的話,將降落到地面進行更加細緻的地質勘探,同時分析該星球地磁是否發生突變,如果發生的話,那麼突變前後對該星球的地質、氣候等等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而如果這兩組人都順利完成任務的話,趙一飛所在的小組也會登陸,他們的目的是研究這種地磁突變對該星球的生物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等等。當然,如果能夠發現這種影響與人類懷孕婦女帶胎數量增加的原因的話,那是最理想的。

    由於「女媧2號」星球體積的龐大,趙一飛等人估計其本身的萬有引力也隨著星球體積的增大而增大。不過根據測量的結果來看,顯然這一點與眾人的估計有所偏差,這是因為該星球雖然體積非常的龐大,但是構成其的基本物質還是應該以輕物質為主,也就是說主要是那些原子量比較輕的原子核分子量較小的分子構成。在這種情況下,輕物質抵消了體積的龐大,雖然「女媧2號」的星體已經達到了地球的10倍左右,但其星球表面的重力常數卻只是地球表面的1.5倍左右,顯然,這是考察隊中所有人基本上都可以承受的。

    不過,為了減緩這種較大的重力常數的影響,在登陸之前考察隊還是設計了一種方案,那就是為每個隊員的鞋子上安裝一種微型彈簧,安裝該彈簧的好處在於可以利用其與宇航服之間的牽引力巧妙地改變行走時的費力程度,只要是在較為平坦的地方行走的話,都不會發生危險的,雖然在發生攀登或者在較為陡峭的地方可能有危險,但卻可以通過調節彈簧的緊縮程度來避免發生這種危險。顯然這次的出行準備還是很充分的,畢竟遠程航天公司已經擁有了很多年的在太陽系內勘探的經驗,現在正是使用這些經驗的好時候。

    在一切準備停當之後,盧氏兄弟率領的小組首先進入了第一登陸艙內。第一和第二登陸艙是專門為登陸類地星球設計的,其設計時的思路就是利用阻力傘再加上旋翼降落,而在升空時則採用旋翼承載和變軌升空相結合的方式。經過在地球和火星、土星等星球上的多次實地試驗之後,發現只要該星球的氣候狀況不至於過分極端的話,基本上都是有效的。

    說白了第一小組的任務就是首先下到地面看看有沒有危險,同時進行一些基本的測量,如岩石和泥土的基本分析、空氣狀況的分析等等。如果這些都非常合適的話,那麼第二、第三小組所需攜帶的設備就會減少很多,至少生命保障系統的很多繁重設備不許要再帶了。

    當然,這種減少的好處就在於可以盡可能多地把空間留給更全面分析的設備和考察人員。畢竟來到了如此遙遠的地方,如果不能夠親自踏上它的表面就此返回的話,相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會留下極大的遺憾的。

    準備好了一切之後,趙一飛命令駕駛員把「淘淘號」盡可能地靠近「女媧2號」星球的大氣層內,直到下降的程度已經達到了危險高度的時候才停了下來。然後便把圓盤狀的裝載著第一小組5名成員的登陸艙緩緩地釋放了出去。

    只聽到「啵」的一聲輕響,那是登陸艙脫離「淘淘號」時發出的輕微響聲,由於有較大質量的物體脫離,「淘淘號」的艦身輕輕地一震,隨後便在駕駛員和主電腦共同的配合之下恢復了正常。只聽到趙一飛輕輕的命令道:「上升」。

    「淘淘號」宇航起便迅速地拉了起來,向更高的太空中飛去,他們要在太空中跟蹤登陸艙的行蹤,以便在恰當的時機聯絡並通知登陸艙,同時也是在實時指揮登陸艙不要偏離軌道,畢竟在陌生的星球上登陸艙自身的定位系統不如「淘淘號」在太空中的激光監測準確。

    由於重力的作用再加上星球自轉帶動的慣性作用,登陸艙一脫離開「淘淘號」就斜斜地飛了開去。根據事先的計算,降落的目標位置在脫離位置向東南大約350公里左右的一塊平原區域。而根據事先勘測的結果,該區域未發現有可能智慧生物的痕跡。

    之所以選擇不直接與該星球上可能的智慧生物接觸是有原因的。畢竟人類對該星球上的生命演化情況還不瞭解,而且也不知道這些可能的智慧生物是否可以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直接接觸的話,顯然是非常不明智的表現。最合理的方式自然是首先觀察一下。

    由於重力常數較大,顯然登陸艙下降的速度較快,再加上自轉引發的偏移,從太空中的「淘淘號」看去,這是登陸艙略微地偏離了軌道。為了防止進一步的偏離,趙一飛命令通訊員通知盧綱馬上調整軌道,以免隨著下降速度的加快發生什麼不測的情況。

    接到命令之後,盧綱馬上讓盧鐸調整了下降的姿勢,現在的扁盤形登陸艙開始以一種略微傾斜的方式下降,它開始通過空氣的阻力來調整下降的角度。除了這些之外,隨著下降速度的加快,顯然空氣阻力的不均勻性也讓扁盤形登陸艙的操控難度增大了許多。

    不過這些都難不倒盧鐸這個駕駛員,只見他與登陸艙的主電腦互相密切地配合著,一邊不斷地根據情況調整著登陸艙的傾斜角度,一邊不斷地打開和關閉一些空阻擋板和進氣孔道,為的就是通過這些複雜的操控可以讓登陸艙完美地按著預設的軌道前進。

    顯然這些年來遠程航天公司頻繁的太陽系內勘測讓他們掌握了極其先進的登陸技術,現在的登陸艙再也不是趙一飛初次試航時的那種直通通的降落方式了。相比於那種方式來說,這種扁盤式的登陸艙可以更好地利用空氣阻力來減緩登陸艙的降落速度,這樣就達到了盡可能地利用一些可能的條件為我所用,雖然下降的速度要慢很多、時間要多消耗很多,但安全性和故障率卻大大下降,很好地保障了宇航員的人身安全,因此也受到越來越廣泛地使用。

    看著圓盤式登陸艙在天空中不斷畫出的「之」字形軌道,「淘淘號」上的主電腦不斷地比較著實際飛行軌跡與預設軌道之間的差異,然後自動地和登陸艙中的主電腦通訊調整。在初期的緊張調整之後,趙一飛和駕駛登陸艙的盧鐸都放鬆下來,現在已經基本上可以交給電腦自動操作了。下面就要等著低空懸停並著陸時再大顯身手了。

    宛如在空中跳著美麗的華爾茲舞蹈一樣,登陸艙不斷地劃著「之」字形的軌跡,總的看起來,其在空中的軌跡好像是一條完美的漸近線一樣緩緩地向目標地點收縮。時不時地從登陸艙中噴出的白色高壓氣體不斷地調整著登陸艙的路線,這些白色高壓氣體就好像地球上噴氣式飛機劃過高空的尾跡一樣,在晴朗的天空中留下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很快地,通過一圈一圈的盤旋,登陸艙距離目標降落區域的距離已經不到10公里了,而其現在也正處於5000米左右的高空之中。就在看到標度尺顯示到了5000米高空的同時,盧鐸輕巧地一拉操縱桿,自動控制在一瞬間轉變為手動控制。現在盧鐸要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高空降落技巧了,與此同時的是,隨著轉變的完成,扁盤式登陸艙外緣上、下兩面的擋板全部打開,旋風機已經咆哮著啟動起來,發出巨大的「嗡嗡」聲。

    隨著旋風機的全力開動,登陸艙本來已經減緩很多的下降速度進一步地減緩起來,其形成的漸近線收縮幅度也越來越小,顯然現在已經到了最後降落的關鍵時刻了。

    只見盧鐸輕巧地駕駛著登陸艙在空氣之中滑翔著,雖然現在旋風機已經開啟了,但還沒到時候降落,一向不肯輕易地浪費一絲燃料的盧鐸這時展示出了他那完美的駕駛技巧。登陸艙像一隻漂亮的蝴蝶在草叢中翩翩起舞,隨著不斷地降低著高度,起伏的過程讓登陸艙內的其他人居然沒怎麼感覺到下降時的波動感。這種操控登陸艙的水平真正是讓在座的眾人生出一種難以望其項背的感覺。

    實際上,盧鐸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完美的降落技術,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勤於練習,畢竟練習是最好提高技術的手段;另一方面還在於他本來就是航天專業出身,在加入到遠程航天公司之後更是頻繁地參與了太陽系內各行星的考察和扁盤式登陸艙的設計。

    而盧鐸所使用的這種降落方式除了平穩之外,還有一個在他自己看來最大的益處——那就是可以最大可能地節約燃料,畢竟不是所有的星球都擁有可供馬上開採和提煉的原料的,當面對一些比較貧瘠的星球時,節約燃料顯然是最好的方式和最穩妥的保障。

    即便是對於像「女媧1號」這種被大氣包裹的星球,即便它的上面很可能有著智慧生命,但誰都不能夠保障這裡的智慧生命就一定是以氧氣為基礎的,而地球的動力燃料燃燒必須需要氧氣,所以登陸艙內的燃料系統都是自帶的壓縮氧氣,如果不懂得節約的話,萬一發生不夠用的時候該怎麼辦?萬一有危險出現需要立即升空返回卻發現燃料不足該怎麼辦?正是出於這些考慮,盧鐸才會有這種盡可能地節約燃料的行為。

    登陸艙預設降落的地方是一個看起來像是地球上的草原之類的地方,其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平整,而且這種較為平坦的地方一般來說兇猛的野獸較少,畢竟生存條件較為寬鬆的環境下物種之間的競爭壓力也比較小,因此兇猛動物的基因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優先發展。

    和紫藍色的「女媧1號」不同,「女媧2號」行星的整體顏色以綠色為主。如果按照地球觀念照搬過來的話,顯然在這個星球上應該有大批的森林覆蓋著。

    不過在盧鐸駕駛著登陸艙緩緩地懸停在平原上之後,透過透明的舷窗他們才發現這裡的平原居然和地球上的概念完全不同。本來以為是充滿著綠色草地的草原,實際上卻是一些好像是地衣狀的不明綠色植物體大片大片的覆蓋在那裡。而更加奇怪的是,在這附近居然沒有發現任何可移動的生命體的跡象。

    看到這種情況,盧綱開始擔心起來,畢竟這裡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而且是一個陌生的沒有聲音的世界,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看起來異常寧靜的草原怎麼都給人一種隱含著濃濃殺機的感覺。難道這些「植物」有什麼問題?還是自己的感覺有錯誤?

    顧不上繼續思考這些,畢竟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盧綱把自己腦海中的這些念頭撇掉,他吩咐大家立即開始進行各種檢查和測量。第一個要考察的就是這裡的地表能否承載住登陸艙的重量,其次就是空氣中的各種成分的含量,最後就是附近如果有植物和動物的話,它們的攻擊能力如何,是否可能對考察隊員的人生安全構成傷害等等。

    緩緩地打開登陸艙的底艙門,從裡面向地面垂下了一條探錘。只聽見「崩」的一聲悶響,探錘種種地砸到了地面上,卻正好砸在了一塊展開的綠色地衣狀「植物」的表面上。然後一頭紮在地面的探錘便旋轉起來,深深地向地表下面鑽了進去。

    透過探錘後面的數據傳輸纜線,盧綱和眾人在那裡緊張地看著分析結果。根據探錘下鑽的速度和其對「土壤」的分析來看,這裡根本無法承載登陸艙的重量。看到這樣的記過,盧鐸心裡暗暗地叫了聲僥倖,如果剛才魯莽地降落的話,恐怕登陸艙已經陷入下面了,到時候大概真的是後果難以設想,誰知到地下會有什麼東西,地面上有會有什麼東西來襲呢?

    看著屏幕上不斷顯示的各種數據,根據儀器自動分析的結果來看,這下面應該是非常疏鬆的一種立體網狀結構,如果估計沒有錯的話,應該是上面覆蓋滿了地表的這種「植物」的根系。不過奇怪的是這種根系怎麼會如此密集,它們又怎麼能夠承受幾十米的高度呢?

    除了探錘之外,登陸艙還同時向空中發射出了一些空氣監測儀器,這些儀器主要是用來檢測空氣成分的,如果成分合適的話,那麼盧鐸是不會再使用壓縮空氣的,畢竟那樣太昂貴了,而且如果空氣成分適合人類的話,也就沒有必要穿著宇航服在地面活動了。當然,前提是能夠找到合適的登陸地點,而不是這種會讓登陸艙「陷」進去的登陸地點。

    顯然,這個平原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方,探錘擁有的長達近兩百米的繩索已經完全放出了,結果卻並沒有達到一個具有較為穩定的核地球表面一樣的岩石或者土壤結構。

    奇怪?為什麼會這樣?盧綱等人望著屏幕上的分析結果面面相覷,如果是這樣的話,難道說這個星球是空心的?還是我們檢測的這個地點正好有問題?抑或是探錘上攜帶的儀器出故障了?否則怎麼會給出這樣的分析結果呢?

    無奈之下,經過小組討論之後,眾人決定換另外一個位置進行探測,顯然這次的位置應該選取山脈附近的地表裸露帶,否則如果所有的平原地表都是這樣的話,登陸艙豈不是永遠不能夠降落了?而由此引發的能源不足將會導致這次的考察就此半途而廢!

    不過和探錘得出來的令人沮喪的分析結果不同,空氣初步檢測的結果表明這裡大氣的氧氣含量居然達到了30%,遠遠高於地球上20%的氧氣水平。而除了氧氣之外,在登陸艙附近空氣中氮氣的比例整體上達到了65%,另外的一些則是其它氣體如二氧化碳等等。

    看到這一數據,雖然眾人十分高興,但也感到十分的奇怪,那是因為這與「淘淘號」在近星球空氣測量的結果相差極大,根據「淘淘號」測量的結果,在外部包裹著該星球的氣體主要是氫氣,其比例達到了60%左右。

    雖然不明白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差異,眾人還是認為至少在低空中人類可以向地球上一樣自由地在艙外活動,這裡的低空空氣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加壓氧艙,顯然對人的身體是有好處的,尤其是那些長時間缺氧的人員來說更是如此。

    收回探錘之後,在盧鐸的駕駛之下,登陸艙快速地向遠方的山脈飛去。根據「淘淘號」在太空中觀測到的數據,附近不到500公里遠的地方就有一座綿延數千里巨大山脈。

    同樣的探測再次被進行了一遍,顯然那裡裸露的部分地表完全可以承受登陸艙的重量,雖然這裡的土地整體上給人的感覺是鬆軟,但畢竟有岩石存在的地方硬度和承壓能力還是要高上許多。

    不過,眾人沒有注意到的是,就在降落的那個較為平坦的石台附近,一個不大的洞口之中閃爍著很多只明閃閃的「眼睛」,雖然和地球上生物的眼睛有著很大的區別,但如果能夠近距離觀察的話,仍然可以發現其同樣利用的是光學原理收集著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

    就在盧綱興奮地打開艙門走出來的時候,一聲尖銳的嘯聲同時傳來,與此同時,在兩個「太陽」的照射下,一把明亮的光芒從洞口飛了出來,直直地向盧綱飛了過來

    |com|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