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卻說蔣介石這時在忙于軍事問題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考慮兩党關系。 5月31日,國民党中常委通過一個《關于對党外各种政治團体及其分子之態度的決議》,明确規定:對于那些不放棄原有主張,确認本党三民主義為最高准繩的團体和其分子,應嚴予取締。根据中常委的決議,6月3日,陝西省党部下令解散了西安13個救亡團体,逮捕了各團体領導人。《新華日報》隨即對此事作出反應,要求消除隨便捕人、亂封團体、亂禁書報的現象,但沒有把問題歸為國民党的上層,認為“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政治的黑暗”。 過了几天,在西安主持工作的林伯渠向毛澤東、張聞天報告:西安一些頑固分子以反共代替抗日,企圖造成對日妥協,是否應在陝甘宁邊區問題上路作讓步,以阻止妥協局面出現。毛澤東答复說:“這些反動行徑并不足怪,亦不必惊惶,指出他們違反中央意志,違反抗戰建國綱領,使之孤立。目前邊區采取的一些辦法,不過為了自衛,并非有意与之對立,目前無讓步之必要。” 顯然,毛澤東對國民党采取了不与之發生正面沖突,但你說你的、我干我的策略。比如,蔣介石不同意將八路軍擴編為三軍六師,不過只是少了個名分,八路軍照樣發展壯大。蔣介石下令逮捕了黃埔畢業生、陝西共產党重要負責人宣俠父,但陝西共產党員仍以几何級數增長。 這時候,還發生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6月3日,國民党中央監委會作出決議:恢复陳獨秀、張國燾、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26人國民党党籍。 當天,毛澤東等了人電告國民党中監委:“國共兩党雖在政治上已告合作,但組織上兩党關系是否恢复到民國13年之辦法并沒商定。且此案事前并未通過与征求本党中央及各人意見,今鄭重聲明不予承認。請將此聲明于明日見報。” 中監委此舉,也許是希望造成“一個大党”的部分現實。然而不管是否報告過蔣介石,都顯得太草率了。事前既与延安無電報往來,又未找就住在武漢的中共代表團協商,只顧單方面匆匆宣布,豈不是自討沒趣、陷于被動嗎?客觀上,毛澤東等人的聲明無疑使國民党蒙受了不小的名譽損失。几天后,國民党中監委被迫發表聲明撤銷此案。 此后不久,中共領導層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毛澤東遇到了一個轉為顧境的歷史性机會。 王稼樣回延安了!王明、康生离開莫斯科后,正在蘇聯治傷的王稼祥和鄧發一起,擔任了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王稼祥在長征途中,在遵義會議上,作為促成毛澤東走上決策崗位的堅定的支持者,和毛澤東的關系已非同一般。 因延安和莫斯科路途遙遠,電報往來仍無法把中國的實情原什原昧地端過去。三月政治局會議后,毛澤東、張聞天派遣任弼時前往蘇聯,向共產國際執委會報告中日戰爭的形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狀況和中國共產党的工作,使共產國際對中國的實際情況有了較多的了解,對中國共產党有了新的認識。 “五一”節之后,王稼樣的身体逐漸好轉,經過請示中共中央,他准備夏季動身回國。為此,共產國際特地舉行了一次會議,討論中國革命問題。在季米特洛夫的主持下,執委會主席團通過了兩份文件,充分肯定并完全同意中國共產党的政治路線,明确支持和聲援中國全民族的抗日斗爭。并決定將文件交王稼祥親自帶回國內,面呈中共中央。 王稼祥臨行前,季米特洛夫找王和任弼時一起談了話。 在克里姆林宮的客廳里,季米特洛夫代表共產國際執委會作了重要指示。他說:“中國共產党的領導人毛澤東同志是久經考驗的馬克思列宁主義者。中共目前仍然應該堅持与國民党又合作又斗爭的原則,警錫重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悲劇。”他鄭重地說:“你們應該告訴中國共產党全体党員,在中國革命實際斗爭中,應該承認毛澤東同志是中國共產党的領袖。請告訴王明,不要再爭吵了。” 王稼祥帶著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兩個重要文件,以及蘇聯援助的一些武器、物資、書籍,動身回國了。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王稼祥帶著尚方寶劍回國,對一向言必稱國際的王明來說,還會有什么好結果嗎? 王稼祥回到延安的當天,就分別向毛澤東、張聞天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指示,并作了其他問題的口頭匯報。他將共產國際的書面文件交給了毛澤東。 在武漢的王明得知王稼祥回國,而且帶來了共產國際的重要指示,他坐立不安,盤算著指示的內容。很快,中共中央決定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通知王明离漢赴延參加會議,并明确提到,會議要听王稼樣傳達共產國際指示。王明經過左思右想,提起筆來,起草了一封給党中央的電報,提出要到武漢召開六中全會。王明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自居,以為共產國際來了指示,理所當然地該由他主持党中央全會。 接到王明的電報后,毛澤東生气地說:“我們共產党的中央會議為什么要到國民党地區去召開?我就是不去!” 王明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函告王稼祥,請王稼祥速赴武漢与他單獨議事。 王稼祥立即把王明的信交給了毛澤東,并說:“王明是有陰謀的,我盡量想辦法叫他立即回延安來。” 毛澤東高興地說:“應該這樣做!” 王稼祥擬出了一份給王明的電報,嚴肅指出:請按時來延安听取我的重要傳達,你應該服從中央的意見,否則,一切后果由你自己負責。王稼祥指示机要部門立即給武漢發去。 王明無可奈何,不得不收拾行裝。8月28日,他和周思來、博古等同返延安,准備參加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9月14日至27日,中共中央先召開政治局會議。以便為六屆六中全會做准備。會議第一天,即由王稼樣作傳達共產國際指示的報告。他說:“根据國際討論時季米特洛夫的發言,認為中共一年來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尤其是朱、毛等領導了八路軍,執行了党的新政策。國際認為,中央的政治路線是正确的,中共在复雜環境及困難條件下真正運用了馬列主義。” 王稼祥傳達道:中共中央“在領導机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領導机關中要有親密團結的空气”。他說,這是季米特洛夫在他臨走時的特別囑咐。 王稼祥的傳達,表明毛澤東的領袖地位終于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承認,從根本上剝奪了王明以共產國際“欽差大臣”自居的資本。王明像是挨了當頭一棒,臉色极為難看。 李維漢回憶說:“季米特洛夫的話在會上起了很大作用,從此以后,我們党就進一步明确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解決了党的統一領導問題。” 毛澤東也作過這樣的評价:“六中全會以前雖然有些著作,如《論持久戰》,但是如果沒有共產國際指示,六中全會還是很難解決問題的。” 在這次會議上,主報告還是王明作的,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27日,政治局會議的最后一天,對將要召開的六中全會議程作了重大變動,确定由毛澤東作政治報告,王明只作關于國民參政會的報告和負責起草政治決議案。 在中國共產党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六屆六中全會,是9月29日至l1月6日在延安橋儿溝天主堂召開的。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和各方面負責干部55人,是“六大”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 會議第一天,毛澤東、王稼祥、王明、康生、周恩來、朱德、彭德怀、博古、劉少奇、陳云、項英、張聞天被選為主席團成員。毛澤東宣布會議議程。這時,傳來武漢情況緊急的消息,主席團決定以毛澤東的名義繪蔣介石寫一封信,鼓勵他堅持團結,堅持抗戰到底。 會議第二天,周恩來匆忙作了發言之后,就离開會議,帶著毛澤東的親筆信前往武漢去了。 毛澤東作的《論新階段》的報告成為全會及會后在全党統一思想的綱領性文件。他在會談作結論時,專門批評“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口號說:“中國的情形是國民党剝奪各党派的平等權利,企圖指揮各党听它一党的命令。我們提這個口號,如果是要求國民党‘一切’都要‘經過’我們同意,是做不到的,滑稽的。如果想把我們所要做的‘一切’均事先取得國民党同意,那末,它不同意怎么辦?國民党的方針是限制我們發展,我們提出這個口號,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是完全不應該的。” 盡管如此,在基本分清是非之后,毛澤東對王明本人的態度還是溫和的。他說:王明在會上已表示“完全同意各報告”,“王明在部分問題中說的有些不足或過多一點,這是在發言中難免的。這些問題已弄清楚了。王明在党的歷史上有大功,對統一戰線的提出有大的努力,工作甚積极,他是主要的負責同志之一、我們應原諒之。” 后來,毛澤東對這樣對待王明做過解釋:“在六中全會的文件上,在六中全會的記錄上,看不出我們尖銳地批評了什么東西,因為在那個時候,不可能也不應該提出批評,而是從正面肯定了一些問題,就是說在實際上解決了問題。”對王明問題的總清算是在几年之后的延安整風時。 毛澤東在會上特別強調党的團結,并講了對干部問題的處理,提出對處理錯了的“應予平反”,沒有搞清楚的要搞清楚。他說:對蕭勁光公審和開除党籍是“豈有此理”;對瞿秋白、何叔衡的處罰“皆不妥當”;對周以栗、余澤鴻在政治上組織上的打擊是不對的,對鄧小平的打擊“亦應取消”;對陳毅、曾山、張鼎丞等所受的批評、處罰“皆應取消”;羅明路線除個別人外,被處罰者應“宣告無罪”;四方面軍犯過錯誤的同志應与張國燾有區別;博古、羅邁只要承認錯誤“則無問題”。 這樣一來,毛澤東更是威信大增。他從統戰以來一直堅持的各方面的主張,在這次會上得到絕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40多人的發言,大都明确表示了對毛澤東的擁護。彭德怀發言說:“領袖是長期斗爭經驗總結的,是長期斗爭中產生的。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是由正确的領導取得的。” 張聞天后來說:“六中全會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實質上推翻了王明路線。王明。這時候碰了三個釘子,一個是蔣介石的釘子,一個是中央內部的釘子,一個是王稼祥同志從共產國際帶來的釘子,所以气焰也小些了。” 張聞天頗有自知之明,他主動要求讓位,向毛澤東提出,党中央總負責人的職務應該由毛來擔任了。然而毛澤東不同意,認為目前還不是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要張聞天繼續當下去。張聞天5年后這樣回憶道:“六中全會期間,我雖未把總書記一職讓掉,但我的方針還是把工作逐漸轉移,而不是把持不放。自王明留延安工作后,我即把政治局會議地點,移到楊家岭毛澤東同志佐處開。我只在形式上當當主席,一切重大問題均由毛主席決定。特別是七八月政治局會議(史稱神仙會議)之后,我實際上是做了宣傳教育部門的工作。” 這次會后,中共中央決定把王明留在延安,不讓他到武漢去了。 毛澤東后來說:“六中全會是決定中國之命的。” 毛澤東成功了!他不僅政治上成功了,而且愛情上也成功了,因為他和江青的熱戀恰恰發生在這一時期。賀子珍与毛澤東發生矛盾,离開毛澤東已經9個多月了。這一空當,正好給上海影星藍苹提供了机會。在康生的精心運作下,曾有過三次婚姻經歷的藍苹主動闖人了毛澤東的生活。毛澤東這時45歲,剛經歷了与賀子珍的感情糾葛,他孤獨,寂寞,缺乏情感的慰撫。而藍苹只有24歲,漂亮、聰穎、熱情,或許當時也不乏婉柔,當她适時地填補毛澤東的感情空缺時,毛澤東已不能也不愿意拒絕。他或許以為找到了真正的愛人,真正的感情需要;成許以為這次婚姻將給他的生活帶來新的幸福和希望。對婚姻的過高期望值或許正好引他步入了婚姻的誤區。 六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和江青的關系已經公開化了,党內議論頗多。在延安的,用嘴和書信表示不滿,在前方打仗的將領得知毛、江熱戀,不惜用電報表明自己的態度。最后,這些情況都匯到了總負責張聞天手里。因為這事的當事人是剛得國際承認、并受到大家擁戴的領袖人物,誰處理起來都感棘手。張聞天拿著這些函電,不知如何是好。六中全會結束后,張聞天想了一個折衷辦法,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信的大意說:你与賀子珍合不來,另外結婚,誰都沒有意見,不過,按江青在上海的表現,似不合适。 据說,毛澤東看了張聞天的信,發火了,當場把信撕成碎片。為了解除人們的疑慮,由主管情報工作的康生出具了一份書面證明:“經調查,江青同志政治上無問題,其歷史清白。” 第二天,毛澤東在合作社擺了兩桌酒席,宣布与江青結婚。賀喜的人群里,沒有張聞天。 此后,毛澤東即從鳳凰山遷到了楊家岭的三間窯洞,与江青共同生活在一起。以后的情形,以及這場婚姻的結局,人所共知,此不贅述,還是書歸正傳吧。 10月4日,周恩來一覺醒來,看了看表,發現已經到了蔣介石約見他的時間。离開武漢一個多月了,他看到路旁炸毀的房屋不知又增加了多少。,他忽然聞想起了8月6日毛澤東等人發來的一份電報:“保衛武漢,重在發動民眾……務須避免不利的決戰,至事實上不可守時,不惜斷路放棄之。”難道武漢戰事之結局又一次被毛澤東言中了嗎?在延安住了個把月,周恩來的心情极為复雜。王明這一頁看來是徹底翻過去了,他在中央全會上已經陷于孤立,自己和他在長江局共事八個多月,雖然有過意見分歧,畢竟有一些電文是共同簽署的,有一些活動是共同參与的,別人將會怎樣看呢?敵后戰場,八路軍搞得生龍活虎,誰都不得不承認毛澤東的遠見卓識。持久戰,發動民眾以全面抗戰,這兩點都由毛澤東率先提出。持久戰的局面已經形成,這一點蔣介石比較清醒,可是他對發動民眾卻頗為遲鈍,對自己主管的以第三廳為主的抗戰宣傳工作也不熱心,不支持,尤其是兩党關系,合作雖已實現,但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長此下去,抗戰大業何以能竟?周恩來在延安開會時,主要談了這种憂慮。現在,毛澤東也認為目前的合作方式不利于長期合作,提出了從前他不太感興趣的民族聯盟方式,并申明停止在國民党內部招收党員、組織支部活動。可是,蔣介石會不會接受這個方案呢…… 想著想著,已經來到軍事委員會門口。 蔣介石迎他進屋,寒喧過后,問道:“恩來,听說你們在開六中全會,沒想到你來得這樣快呀。” 周恩來忙答:“會正在開。听說這里形勢危急,我就先來了。我們中央一致認為,加強兩党組織上的合作极端重要,我急忙赶回來,為的就是盡快向你和貴党轉達這個愿望。” “很好很好。”蔣介石這么說著,卻顯得有些心不在焉,“你帶汲帶書面協議?”周恩來掏出一封信,…這是毛澤東給你寫的信。毛澤東同志因武漢戰事緊張,要我立即把這信轉給你。我們認為抗戰形勢有漸次進入一新階段之趨勢。此階段之特點,將是一方面更加困難,然又一方面更加進步,面其任務在于團結全民,鞏固与擴大抗日陣線,堅持持久戰爭,動員新生力量,克服田難,准備反攻。” 蔣介石接過信;只見上面寫著: 介石先生惠鑒: 恩來諸同志回延安,稱述先生盛德,欽佩無既。先生領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革命斗爭,凡在國人,無不崇仰。十五個月之抗戰,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雖頑寇尚未戰其凶鋒,然胜利之始基,業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無窮。抗戰形勢,有漸次進入一新階段之趨勢,一方面將更如困難,然一方面必更加進步。必須實行團結全民,鞏固与擴大抗日陣線,堅持持久戰爭,動員新生力量,克服困難,准備反攻。在此過程中,敵人必利用歐洲事變与吾國弱點,策動各种不利于吾國統一團結之破坏陰謀。因此,同人認為此時期中之統一團結,比任何時期為重要,唯有各党各派及全國人民克盡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統一領導之下,嚴防与擊破敵人破坏陰謀,清洗國人之悲觀情緒,提高民族覺悟及胜利信心,并施行新階段中必要的戰時政策,方能得到停止敵之進攻,准備戰事反擊之目的。因武漢緊張,故欲恩來同志不待會議完畢,即行返漢,晉謁先生,商承一切。未盡之意,概托恩來面陳。澤東堅決相信國共兩党之長期團結,必能支持長期戰爭,敵雖凶頑,終必失敗,四万万五千万人之中華民族,終必能于長期的艱苦奮斗中克服困難,准備力量,實行反攻,驅除頑寇,而使自己雄立于東亞。此地此志,知先生必有同感也。專此布臆,敬祝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禮。 毛澤東謹啟 民國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月 蔣介石看完信,連說;“好,好!”沉思片刻,朝桌上一放說道:“南潯線將士用命,殲敵數万,戰局會有所改觀的。只要各方力朝一處,事情要好辦得多。只要北守武漢,南守廣州,再有外援,我們就可掌握戰場主動權。” 周恩來問道:“万一武漢外圍線失守呢?還要守武漢孤城嗎?” “你說呢?”蔣介石反問。 周恩來答:“不惜斷然棄之,保存實力作持久打算。”見蔣不說話,又補充道:“毛澤東同志曾有一篇《論持久戰》,專門論述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問題。” “听說過,听說過。辭修(陳誠)也曾有過這么一個計划。” 蔣介石看看表,“你還有什么書面東西嗎?”周恩來說:“有所考慮,還沒有來得及寫出來。” 蔣介石下了逐客令:“那就寫了再送來吧,今日還要開几個會呢。” 10月8日,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新建議的書面材料。內容包括:(一)停止兩党的斗爭;(二)共產党員可以加人國民党,或令其一部分先行加入,如情形良好,再全部加入;(三)中共取消一切青年組織,其全体分子一律加人三民主義青年團;(四)以上參加者保持共產党党籍。 當天,蔣介石即將這份建議交給陳立夫、康澤等研究討論。 10月14日,蔣介石再次約見周恩來。 周恩來知道戰事越發不利,開門見山道:“校長,我党加入貴党及三青團的主張,是考慮再三之策。只有這一條路可以共度難關了。” 蔣介石道:“這事是我先提出的,這不假,我是總裁,也不假,可是這么大的事,不是我一個人可以說了算數的,必須由中央常委會進行討論后才能确定之。” 周恩來問:“那么,什么時候才能討論出個結果呢?” 蔣介石面露難色:“恩來呀,你也知道,國共合作,党內并不是一致贊成的,你們又不作原則性讓步,此事恐難很快實行。” 周恩來只好退一步,說:“那么,三青團尚未就緒,加入三青團的事,校長總可以決定吧?” 蔣介石一時語塞,踱了一會儿步說道:“這個,這個,這個可以吧。三青團的章程修改后,可以允許中共党員參加,待我們雙方研究后,即可考慮實行。” 周恩來見蔣介石態度含糊,只好換了一個話題:“校長,八路軍改編后,在華北戰場給敵大量殺傷,依靠群眾還得到了很大發展。現今的一個集團軍,已不好控制廣大區域內的部隊,是否……” 蔣介石揮揮手打斷了周恩來的話:“我都知道,我都知道,這事只能留作以后再議。日本人已把兵力用到极限了,在華作戰部隊已超過一百万,國內在演空城計。我准備在武漢戰事結束后,把部隊再整編得更精一些,你提出的問題,到時一起加以考慮。還有一個邊區問題,你們是怎么搞的嘛,一點也不体諒我的苦心。我給你們的條件,比給閻百川的优厚多了,正值危難之秋,就不要再在地盤問題上做什么文章了吧。別人向我提條件可以理解,你是我的老部下,怎么也不体諒我呢?” 周恩來知道再談也談不出什么結果,就胡亂支應几句,找個借口告辭了。 10月24日,日軍的大炮聲由遠而近,越來越響,還夾雜著机槍的噠噠聲,到處是濃煙烈火、斷壁殘垣、尸体狼藉。周恩來神情嚴峻,眉頭緊鎖,時而穿行在炮火硝煙之中,時而出沒于大街小巷,視察戰場,慰問傷員,召見地下党負責人布置武漢淪陷后的工作…… 深夜,日軍已踏上武漢郊區。周恩來來到《新華日報》館,在爆炸聲震得搖搖晃晃的屋子里,寫好社論《告別武漢同胞》。25日凌晨,在武漢出版的最后一期《新華日報》印好后,他才在隆隆的炮聲中告別武漢。 蔣介石也是武漢失守前最后撤离的人。他在《為國軍退出武漢告全國軍民書》中寫道:“此次兵力轉移,不僅為我國積极進取轉守為攻之轉机,且為徹底抗戰轉敗為胜的樞紐,絕不可認為戰事失利与退卻。”24日晚,蔣介石借宋美齡乘飛机往湖南衡陽撤退,但因飛机迷失方向而又返回漢口。當25日凌晨4時蔣介石的飛机再起飛時,日軍已逼近到漢口城外僅有15公里的地方了。 10月27日,大武漢陷落了。4天之前,廣州已入敵手。 正是: 只要抗戰意志堅, 豈因進退招褒貶! 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