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言情小說 > 情靈

第1頁 文 / 言妍

    緣起

    因為筆力有限,一直以為這個故事會永遠藏在心底了。

    就在去年初SARS首次衝擊著整個華人世界時,電視報紙每天佈滿著哀傷難過的消息,令人恐慌的傳染途徑,染病患者和家屬們的無助,插管、呼吸器、垂危、死亡……我的記憶又回到多年前,那些被迫的隔離、醫院的來回奔波、加護病房外的焦慮等待,彷彿再一次重現,類似的情況,母親患肺結核的歲月。

    肺結核曾是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首,甚至被稱為國民病,人人談之變色。在一九六○、一九七○年代,幾乎全部的醫療心力都投注在這方面,使台灣公共衛生的發展在亞洲地區首屈一指,不少國家都來觀摩學習。

    那時候,常可見白衣護士騎著腳踏車,帶著醫護包,以天使般的笑容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間,去探訪居家病人和貧苦家庭。這本書的女主角晴鈴就是其中一位,男主角形容她,像一隻翩翩飛舞的白色蝴蝶。

    她代表著我所知道的那些熱忱、奉獻的醫護人員。

    當大家批評著現在公共衛生制度名存實亡,應付不了緊急事件時,我突然好想寫她,寫那曾經存在的美好一頁。

    剛開始,只是先嘗試記下一些場景,暫且擱著……再經過半年,覺得或許可以了,才動筆寫我「台灣調」的這一段故事。

    ☆☆☆☆☆☆☆☆☆☆☆☆☆☆☆☆☆☆☆☆☆☆

    〈孤兒意識〉

    曾有讀者說言妍書中充滿了孤兒和孤女。算算看,父母雙亡的、有父無母的、有母無父的,女主角有一半以上,男主角有三分之一強,幾年沒計畫地寫作下來,我也沒想到會有這種結果,有點驚心,但其實是可以分析的。

    由個人來看,小時候家附近有個「明心育幼院」,我常常去玩,又是個愛聽故事的孩子,耳朵早早裝滿各種破碎家庭的滄桑史,按照「孟母定律」,我腦子必然受到影響,變得特別容易感應人間孤苦伶仃的傷痛。

    由社會來看,台灣有很長時期處於孤兒的心態,如日據時代的怨忿、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憂悵,都有極深的認同、追尋、何處是兒家的問題。

    在這兩種氛圍下長大,人就不得不染上一種奇特的飄零感;後來,自己也在一個半月內相繼失去父母,就更加強那種感覺了。

    於是,拾取一塊塊流散的碎片,以妍美的文字來補成圓滿,即使最「一無所有」的廢墟,都想辦法讓它發出最大的光亮和熱度,將天地無情變有情,成為我最強烈的本能。

    這本書中的男主角雨洋,即代表著一九六○年代島上一群孤獨流浪的人。

    至此看來似乎非常嚴肅,項姐還曾寫下數百言書來婉勸,怕我走火入魔,直到看了我前幾章初稿,才放下心來。

    我絕對、絕對遵守言情小說的規則,一切以「愛情」為主,以上種種都化入背景,成為朦朧的時光流轉,只放一些在前言,供想看清楚的人做小小的參考。

    ☆☆☆☆☆☆☆☆☆☆☆☆☆☆☆☆☆☆☆☆☆☆

    〈愛情的原貌〉

    愛情的原貌,我想,應該是兩情相悅、天長地久,由絢麗到淡美、由激情到柔情,源源流過我們的生命,一種身心無可比擬的結合和滿足,決定著人生是否幸福快樂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因為時代環境的異遷、思考模式的改變,愛情也如萬花筒,儘管那些形狀、色彩、珠子、亮光都在,但每一旋轉,都呈現令人眼花撩亂的各式圖案。

    過去幾年來,我試著書寫不同世代的不同愛情,就台灣本土鄉情的有:

    一九四○年代未能逃脫封建重門的朱寬慧、逃脫出來的朱惜梅。

    一九五○年代逃婚的楊君繡、嫁父親學徒的黃敏貞。

    一九六○年代掙脫貧民區的伍涵娟、嫁外省人的陳晴鈴。

    君琇也是嫁外省人,但《荒霧奇緣》比較偏向浪漫傳奇的調性;而《情靈》中的晴鈴,則是採取較寫實的筆觸--這兩個故事可算一組,彼此「對照」。

    另外,書裡還有兩個小對照,一是稍早發生的「輓歌小姐」事件,因屬真人真事,不便明說:一是稍後的鄭榮美事件,曾在《帶翼天使》中出現,也因偏言情而一筆帶過,如今回復它省籍悲劇的本質。

    ☆☆☆☆☆☆☆☆☆☆☆☆☆☆☆☆☆☆☆☆☆☆

    〈詩人〉

    寫這本書的另一個困難度--男主角雨洋是一位詩人。

    詩,曾是我最愛的文學形式,在少女唯美夢幻的年齡,最先學的也是詩。

    後來,悟性太差,半途而廢,轉呀繞的,竟改行寫小說去了,回頭再看「詩人」二字,總是既傷心又害怕(所以,我書中不時會冒出幾首詩來,那叫做「陰魂不散」,常在夜深人靜、神竅渙散之際,如被我埋葬的死不瞑目冤鬼,嗚……嗚……地,由筆尖底飄出來)。

    正如我其它書中的人物,這位詩人也有本尊的存在,因為偷偷側寫之故、版權問題之故,即使他有許多好詩,也不敢拿來大方使用。

    只好翻櫥倒櫃去也,找出自己以前習作的殘詩斷詩,看能不能「棄詩回生」,來稍稍充混一下。結果,我的程度實在差詩人太多,不敢張冠李戴,怕錯毀詩人名聲。幾番考慮下,還是決定以避重就輕的方式,詩的部份點到為止就好。

    總之,詩部份不好,是我的錯,與詩人無關。

    況且,寫的是愛情小說,不是詩人傳記,請大家多多包涵!

    ☆☆☆☆☆☆☆☆☆☆☆☆☆☆☆☆☆☆☆☆☆☆

    〈礦場〉

    台灣北部的基隆河中、上游,曾是開採煤礦的「黑金之鄉」,由桐菁、平溪、三貂、瑞芳……輕便火車來去,鼎盛一時。

    我很久以前去過幾次,但記憶已然模糊,本來想跳過不寫。但男女主角的確待過礦場,也是他們戀愛很美好的一段,我不得不硬著頭皮稍稍敘述。

    一九七○年代,由於石油的大量使用,加上礦區災變頻傳,這條煤礦帶逐漸沒落,如今只能供人懷古憑弔了。

    大家若有興趣,可沿著鐵道去參觀那兒的老礦區和博物館,也可感受一下我故事中的那段山林歲月。

    楔子

    (遺址)

    到台北來,若不是那麼匆忙,也風清日爽的話,就走一趟公園路吧。

    明麗昂揚的大道上,有學校、國家圖書館、中央部會機關,來往的疊踏人潮,有的步履閒適,有的急促如飛;有時腳底輕快如生蓮,有時又穩重如縛石。

    時間夠多的話,還可以駐足在學校外聽讀書聲,再到圖書館聞書香,喝完一杯咖啡,然後往火車站的方向走。

    面朝左邊巷弄,可尋到排比的書店和各式的小吃;肚子餓了,點心挑千層糕、水晶餃,正餐是色料淡美的海鮮面。

    右邊呢?右邊是屬於古老回憶的。

    如果這一天正好心臟夠強可以不怕在人群中哭泣,也正好想翻開被歲月封塵的往事,就向右彎進某一條叫「青島西路」的街吧!

    那條街怎麼看顏色都暗淡一些,耳邊總有隱隱的秋風蕭瑟聲,座立於旁有一棟曾是「慢性病防治局」的建築,更以前叫「結核病防治院」、「防癆局」的,多少年來始終像一張沒有換過季節的舊照片,惘惘地存在著。

    自一九五○年開放門診起,至一九九八年搬遷止,半個世紀來它曾眼見人間無數生離死別的哀慟;對某些人而言,那是遺址中的遺址、禁地中的禁地,是不堪回首的紅塵煙雨斷腸處。

    天若有情天亦老,它又怎能不滄桑呢?

    ☆☆☆☆☆☆☆☆☆☆☆☆☆☆☆☆☆☆☆☆☆☆

    如果心還平靜的話,就來說說「結核病防治院」時代的某日吧。

    那日天氣不冷不熱,近秋末的感覺,門口幾十級的石階一如往常,上下著臉孔和身形都特別單薄的人,他們面色泛紅伴著咳喘,衣裾飄晃像一片葉子。

    葉中還有小苞似的影子依附,是陪父母來看診取藥的孩子,他們天真單純,看著階與階之間黑幽幽的空格,不安地問:「跌下去怎麼辦呀?」

    不知情的孩子,不易感染生死情緒,在他們童稚的眼中,醫院還不如腳下的階梯來得重要。當走到那扇封閉的大門前,想到裡面安靜肅穆的氣氛和消毒水的味道,就抗拒說:「我們在外面玩。」

    「要小心呀!」父親或母親有氣無力地叮囑著。

    那時候,街上汽車少,壞人也沒那麼多,孩子單獨在戶外大都安全。既有多格的石階,他們愛一個在最頂層、一個在最底層,玩剪刀、石頭、布,贏的人可以向前跨一步,看誰先到達終點。

    從遠處望,他們又像不停挪移的小棋子,穿梭於爬梯的大人之間,路線一會直一會歪,迂迂迴回地總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遊戲,然後開心大笑,不亦樂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