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一八章 戰後封賞 文 / 120笑話
「下官平難中郎將張燕,拜見刺史大人。」
「下官黑山校尉楊鳳,拜見刺史大人。」
「下官黑山校尉陶升,拜見刺史大人。」
此次前來援助的部隊首領乃是三名壯漢,為首一人張燕,兩腮虯髯,長得五大三粗,面相兇惡;左邊一人楊鳳,面容俊秀,卻是與他的名字極為相符;右邊一人陶升,長著絡腮鬍,卻讓人感覺不到有絲毫的豪邁氣勢,主要是陶升的臉相極為猥瑣,腦袋如同三角蛇一般,估計沒有人看到會覺得喜歡。
而聽到三人自報家門,在場眾人都面露驚色。
黑山黃巾在河北一帶是極為有名的,當初黃巾之亂爆發時,博陵人張牛角跟隨黃巾起事,後與常山真定人褚燕合兵一處。後來,在進攻癭陶的時候,張牛角中流矢創發而亡,臨終前讓眾人奉褚燕為統帥。故此,褚燕改姓張,名為張燕。張燕頗有才能,將部隊帶領的越發強大,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黃巾皆來投靠張燕,人數達到百萬,自此號稱。朝廷也沒有兵力征討,而等到張角病亡,各地黃巾各自為戰,張燕遣人至洛陽請求歸降,靈帝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讓他管理黃河以北山區的行政及治安事務。簡單的說,張燕的任務就是安撫河北山區黃巾軍,讓他們不再作亂。
因此,朝廷也沒有給張燕轄地,兵力,除了還算過得去的俸祿之外,張燕歸降朝廷似乎並沒有什麼好處。
袁紹上前扶起張燕,感激道:「此番多虧了張中郎將,才解了我冀州之危。張中郎將但有何要求,我若能做到,必定答應。」
張燕作揖行了一禮,言語真摯:「下官此次前來,有二個目的。第一,便是想要見刺史大人一面。昔日為聯軍盟主統領群雄討伐董賊,何等英姿,下官卻無緣相見。日前得知公孫瓚聯合冀州一些黃巾軍意欲攻打冀州,故此特從中挑選數萬青壯,跋山涉水,終於趕上。只是下官兵力太弱,無法與公孫瓚交戰,故此刺史大人援軍到達之時,才敢現身,還望刺史大人勿怪。」
「哈哈!」
袁紹爽朗一笑,臉帶笑容道:「吾怎會怪責於你,若無張中郎將幫助,我冀州此刻或許已落入公孫瓚之手。張中郎將言有二個目的,不知第二個目的是什麼?」
張燕臉上猶豫了片刻,隨後忽然跪下,楊鳳,陶升二人亦同樣舉動。但聽張燕解釋道:「早年之前,我等年輕,誤入歧途,後雖投效朝廷,亦感白活一世,卻無所作為。故此,此次前來,願投效刺史大人,還望刺史大人成全。即使能成為刺史大人麾下一小吏,我等也心甘情願。」
袁紹和在場的麾下聽了張燕的話,頓時默然。
其實,他們都能明白張燕的心情。張燕的有百萬之眾,歸順朝廷之後,朝廷只給了張燕一個平難中郎將的職位,卻沒有給他相應的職權。
中郎將是什麼職位?漢時,將軍並非是常置的,只有在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因此,通常情況下,武官能獲得的最高官職便是中郎將,他們通常統領的是禁宮和皇室的護衛。
張燕率百萬之眾歸順,按理來說,朝廷也該給個爵位,或者封地的。可是,當時被十常侍把持的朝廷,並沒有這麼做,只是給一個名號,讓他約束山區黃巾眾。換做任何一個人,估計都很難接受。至少,張燕沒有因此不滿而再次造反,可以說的上是承受能力不錯的人了。
張燕三人見袁紹沒有說話,以頭擊地,泣道:「刺史大人莫非是嫌棄我等出身,故此不肯接納?我等早已改過自新,若是刺史大人不信,我願自斷一臂,以示悔改之心。」
言畢,張燕從懷中掏出一把匕首,猛然刺向自己的手臂。
「匡當!」
張燕手中的匕首還沒刺到手臂,一邊顏良接到袁紹眼神,上前拍下張燕的匕首。
隨後,袁紹上前,拉住張燕的雙手,溫言撫慰道:「張中郎將有如此決心,我怎會不信?況且,若無張中郎將出手相助,冀州早已失守,我如何能在此與你們說話?先前我只是在想,當予你何職,若是太低,我心中亦難安。如今各地郡守皆有人選…既然如此,鄴城太守尚未任命,不知你是否願意擔任鄴城太守之職?」
不要說張燕三人愣住了,在場的袁紹麾下文武都愣住了。
鄴城是何地?乃是冀州治中,袁紹還有文武們的家眷大多都在鄴城居住,可見鄴城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城池。然而,袁紹現在就這樣交給一個曾經是黃巾軍首領的人來擔任太守之職,這似乎有點讓人難以置信。
「刺史大人,鄴城太守,恐燕難以勝任。」
張燕似乎也知道鄴城的重要性,愣了片刻,隨後推辭到。
袁紹神色堅決,語氣鏗鏘道:「張中郎將管理百萬之眾尚且游刃有餘,這區區一個鄴城,如何不能勝任?張中郎將勿要推辭,我袁紹既然用人,便不會懷疑,況且,張中郎將先前也表示你的決心。楊鳳校尉與陶升校尉依然為你副手,張中郎將若是不答應,我這鄴城太守怕是無人可以擔任了。」
張燕見狀,再次俯首跪下,痛哭流涕道:「刺史大人如此信任,燕唯有肝腦塗地以報。若不能管理好鄴城,自當奉上首級。」
袁紹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後向逢紀道:「元圖,張燕新任鄴城太守,想來對鄴城中的事務不是很瞭解,如今你暫且跟隨張燕,但有不明白的,你便指點於他,莫要怠慢。」
「是,屬下遵命!」
盧植其實心中是不大同意袁紹招納張燕的,黃巾軍皆是流民、匪賊,他們當初之所以起義,除了朝廷**之外,還有很大一個原因便是士族兼併土地,使得農民無地可耕種,無奈之下,才走上造反之路。因此,黃巾軍最大的仇人,嚴格來說並不是朝廷,反而是這些使得他們落魄的士族。
而袁紹的袁家,顯然也是其中的一員。張燕的可以投靠很多諸侯,但是,唯獨投靠袁紹的可能性基本為零。不過,如今張燕用他的行動表明了自己的誠心,而且袁紹也決定的事,盧植自然也不好反駁。因此,盧植只能暗中叫人盯著張燕等人。
盧植出列,詢問道:「大人,如今張燕為鄴城太守,其麾下五萬人馬當如何處置?」
袁紹剛要詢問張燕,張燕卻是搶先說道:「燕如今身為大人屬官,這五萬人馬便也是大人士兵,如何處置,由大人決定。」
袁紹點了點頭,沉吟片刻後,說道:「張燕為鄴城太守,若沒有親信麾下使用,恐怕也不妥當。既然如此,張燕可從五萬人馬中挑選一萬出來使用,其餘四萬駐紮鄴城五里外的軍營,以為鄴城後備。我再從鄴城原本守軍中調撥五千人馬予你,其餘人馬,可將他們調往冀州與幽州邊境。公孫瓚如今雖退兵,恐怕其心不死,日後還會再染指我冀州領土。」
「一切聽憑大人之意。」
袁紹這麼說了,眾人也就沒什麼好反駁。隨後,袁紹見張燕三人一臉倦容,便讓人帶他們前去休息,隨後再處理鄴城事務。
等張燕離去之後,袁常才一臉憂色的詢問到:「大人,張燕等人曾經身為黃巾亂賊,如今雖是改過,但是他們對我們世家大族的成見很深。若是讓他擔任鄴城太守,怕是有些不妥。」
袁常記得歷史上黑山軍是和公孫瓚聯盟,一起攻打冀州,現在張燕來投靠袁紹,肯定有什麼陰謀。當然,是否有陰謀,跟袁常沒有關係。黃巾軍和士族之間的關係,只要不是白癡,都明白。袁常不是白癡,所以他肯定也要明白。若是他繼續裝挫,什麼都不問,反而會讓袁紹懷疑他別有用心。
果然,聽袁常如此發問,袁紹絲毫沒有覺得袁常問的不對,義正言辭的責備道:「常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今改過自新,我們就要給他們機會,不能因為他們曾經從賊,就把他們當賊看待。況且,張燕於我冀州有功,任其為鄴城太守,綽綽有餘。」
「是,大人教訓的是!」
袁常一臉恭敬的接受袁紹的教誨,站回自己的位置,不再說話。
袁紹又示意袁常出列,笑道:「此次族會,我能順利當選族長,常弟功不可沒。我袁紹向來是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今常弟有功,我自當獎勵,顯思身為渤海太守,卻毫無建樹。如此,我便任命常弟你為渤海太守,可否滿意?」
「這、這…大人,屬下才能淺薄,如何可管理一郡之地,還望大人三思。」
袁常一臉「激動」的推辭著。
「哈哈,常弟你無須謙虛了。」
袁紹揮手打斷袁常的話,撫慰道:「常弟出任東平縣縣令,短短幾月之間,便將東平縣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定、富足,可見常弟你的能力。況且,此次你擔任渤海太守,可將麾下屬官一併帶走幫助你,所以,你不用擔心。」
「謝過大人,屬下定當盡心盡力替大人治理好渤海。」
袁紹這麼說了,袁常也就不再繼續推辭,一臉喜色的向袁紹表達忠誠之心。
袁紹又把目光望向張郃、逢紀、董昭三人,說道:「俊乂,元圖,公仁,你們三人此次守衛壺關有功,理應封賞。」
逢紀站出來,恭聲道:「主公,此次守衛壺關,皆是張郃將軍和董昭參軍之功,屬下不敢居功。張郃將軍勇猛無雙,公孫瓚麾下大將無人可敵;董昭參軍謀略得當,壺關方能守住。」
逢紀這麼說似乎在謙讓,然而其實用心不良。
當逢紀說張郃勇猛無雙,公孫瓚麾下大將無人可敵的時候,文丑、顏良二人皆是露出不屑的笑容。在他們看來,那是因為公孫瓚麾下的大將都是一群酒囊飯袋,否則,張郃也稱得上勇猛無雙?而當逢紀稱讚董昭的時候,許攸、郭圖等謀士也是露出不服神色。不過,現在袁紹正當興頭封賞二人,他們才沒有出來觸袁紹興頭。
張郃出列,跪伏於地,自慚道:「主公,此次壺關之戰,因末將輕敵出戰,使得我軍陣亡一千精銳,還請主公責罰。」
袁紹聞言,撫慰道:「戰場失意,乃是常事,為將者當從失敗中獲取經驗。俊乂你這樣說,此次便功過相抵。待他日再取戰功,吾再重賞。」
「謝過主公!」
最後,袁紹望向董昭,笑道:「公仁,元圖與俊乂有過,你不曾有過吧?此次公孫瓚入侵冀州,魏郡太守陣亡,便由你擔任魏郡太守之職,若何?」
如果是在早先,董昭肯定會推辭一番。不過,剛才逢紀挑撥離間的險惡用心已經被他發現,而其他謀士對他表現出的敵視態度,也被他看在眼裡。因此,董昭決定遠離袁紹身邊,魏郡太守卻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多謝大人,屬下必定不負大人重托。」
「許攸,此次壺關陣亡將士,你盡快統計,將撫恤金發放下去。另守衛壺關將士,一律打賞,不得有誤!」
「屬下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