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一七章 突如其來的援軍 文 / 120笑話
張合逃回壺關,逕直向逢紀營帳中行去請罪。
「逢監軍,此戰是我疏忽大意,尚未探明敵情便進攻,以致慘敗。等到主公回來,我自會向他請罪。」
逢紀扶起張合,安慰道:「俊乂,此非你一人之過。我有監軍之責,未能料敵先機,也有過錯。屆時我也會向主公陳說事實,絕不會讓你一人頂罪。」
張合聽逢紀如此說話,連番稱謝。
殊不知此刻逢紀心中卻是在暗自歎息,張合竟然沒有被公孫瓚給幹掉。
先前已說過,張合初次統兵,作戰經驗不足,心中只想著摧毀公孫瓚軍中的攻城器械,以致於忽略了其他因素。而董昭雖然有才智,卻並非是軍事型的人才,他的才智主要是內政方面。從歷史上他提議曹操封王、恢復五等爵位便可以看的出來。但是,逢紀不一樣,逢紀的才智以軍事為主,當初他建議袁紹先拿下冀州,再以冀州為根基,進而橫掃天下,足以說明逢紀戰略上的能力。
因此,逢紀已經猜到公孫瓚軍中會防備壺關偷襲,從而摧毀他們的攻城器械。但是,逢紀卻沒有說出來,目的自然是想要陷害張合。然而,逢紀沒有想到的是,張合竟然還能活著回來。
至於說張合陣亡,壺關無人指揮,逢紀卻是一點都不害怕。
前去向袁紹報信的士兵早就已經出發,逢紀計算過,袁紹在這一二日內便能回到鄴城。到時候,有文丑、顏良任何一人為將,沒有張合怕什麼。
「逢監軍,張將軍,鄴城來信,刺史大人已經抵達,明日便可率軍前來壺關。」
正在這時,董昭一臉喜色的走進逢紀營帳之中。
……
鄴城府衙
袁紹輕車簡行,日夜兼程,總算在壺關還沒有被公孫瓚攻下之前,回到鄴城,使得一眾麾下鬆了一口氣。有時候,作為一名上位者或許並不需要太大的能力,他的存在便是能夠給手下一種主心骨的感覺。
而如今的袁紹,便是有這樣的存在感。
「刺史大人,屬下未能保全冀州,有負大人托付,還請大人責罰。」
盧植身為袁紹軍師,坐鎮鄴城,然而卻讓公孫瓚連下冀州數郡,見到袁紹歸來,盧植自是向袁紹請罪。
「軍師言重了,我亦未曾料到公孫瓚竟無端侵我冀州領土,公孫瓚身為朝廷大臣,卻行不臣之事,與軍師無關。」
或許袁紹心中會有些埋怨盧植,但是,總算鄴城沒有失守,所以那一點埋怨袁紹也就不在意了。況且,盧植乃是海內機具名望的大儒,門生故吏無數。天下經過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吏治敗壞,郡縣之內多有空缺。而袁紹接手冀州之後,冀州的空缺基本都能補上,除了袁氏的名聲之外,盧植也是居功不小。許多盧植的弟子,聽聞盧植擔任袁紹軍師,都自發前來冀州任職。基於種種原因,袁紹對盧植自然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袁紹坐到主位之上,揮手制止眾人請罪的舉動,向盧植詢問道:「軍師,如今壺關的戰況如何?」
盧植作揖行禮後,匯報到:「啟稟大人,壺關先前有守軍一萬,由董昭統帥。其後,屬下又從鄴城抽調一萬兵馬,以逢紀為監軍,張合為將領前去支援壺關。經探子來報,張合將軍前日擊退公孫瓚麾下大將嚴綱率領的一萬前鋒軍;其後,公孫瓚親自率兵抵達壺關,其兵力有十萬,另外,黃巾餘眾五萬。昨日,公孫瓚強行攻關,被張合將軍擊退。然則,公孫瓚和黃巾餘眾計有十五萬,壺關內我軍僅有二萬兵力,昨日一戰,我軍恐怕皆以疲憊。若是天明之時公孫瓚繼續強攻,怕是壺關不保。」
「哼,公孫瓚身為朝廷大臣,竟與黃巾亂賊勾結,其罪當誅。」
袁紹憤憤的罵了一句,隨後眉頭皺起,沉聲道:「此番我先行趕回鄴城,武傑率大軍在後,最早也要明日才可到達。軍師,各地援軍何時可抵達?」
「啟稟大人,按照日程推算,清河援軍二日內抵達;河間、渤海、安平援軍四日內可抵達。恐怕等援軍抵達,壺關也早已被公孫瓚攻下。為今之計,大人可暫退濮陽城。待文丑將軍和各地援軍抵達之後,再與公孫瓚決戰。」
聽到援軍抵達的時間還有這麼久,在場的文武神色巨變,對於盧植提議的退守濮陽極為贊同。
袁紹豁然起身,朗聲道:「大丈夫俯仰於天地之間,豈可因這些許困難,便要逃離。吾便要在這鄴城之中,看公孫瓚那亂臣如何攻下我鄴城。」
見袁紹態度如此堅決,眾人心知無法勸阻,只得作罷。
次日,公孫瓚再次強攻壺關,然則,卻因張合指揮得當,壺關守兵誓死抵抗,雖然公孫瓚士兵多次登上壺關關頭,卻在太陽落下之時,依然未能拿下壺關。公孫瓚更是後悔不迭,先前沒有殺死張合。不過,如今後悔也沒用,以免夜長夢多,公孫瓚決議連夜攻打壺關。
「啟稟大人,張合將軍和將士們拚死守衛,公孫瓚無功而返。」
袁紹派出的探子將壺關戰情來報,眾人都感驚異。本以為壺關今日就會被公孫瓚拿下,卻沒想到竟然還是守住了。
「主公,末將來遲,還請主公責罰!」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就在得知壺關沒有被攻下之後,文丑率五萬大軍日夜急行軍,卻是在今晚便抵達鄴城。
袁紹拍案而起,興奮道:「甚好,我軍將士上下一心,定要將那侵我冀州領土的亂臣賊子公孫瓚誅殺。傳我軍令,即刻出發,前往壺關。」
如今有了這五萬人馬,即使給公孫瓚再多的時間,也無法攻下壺關。
「主公!」
當袁紹率領五萬大軍抵達壺關之時,張合、逢紀和董昭三人心中俱是鬆了一口氣。
袁紹滿意的望著三人,目光掃過一干將士,朗聲道:「元圖、俊乂、公仁你三人守衛壺關有功,待此戰過後,吾必重傷。但凡壺關將士,一律重賞。」
「謝過主公!」
「大人威武,我等定當誓死效命!」
「哈哈哈!」
袁紹大笑,望著身旁一人,問道:「常弟,你以為我軍軍容如何?」
站在袁紹身旁之人,自然是袁常。因為袁常的原因,袁紹成功奪得袁氏族長之位,對於袁常,袁紹自是更加親厚。從汝南回到鄴城之後,袁紹讓袁常先不要前往東平縣,等擊退公孫瓚之後,他將會任命袁常更重要的職位。
聽得袁紹問話,袁常當即擺出一副恭敬神情,稱讚道:「刺史大人麾下文武具備,兵強馬壯,那公孫瓚不知死活,竟妄圖侵佔大人領土。此番定要那賊子來的,回不的!」
「好,吾承常弟吉言。」
袁紹將目光掃向眾人,下令道:「全軍休整,明日四更造反,五更之後出關,定要與公孫瓚那賊子決一死戰。」
文丑率大軍連日趕路,如今需要好好休息一番才有體力作戰。基本的軍事常識,袁紹還是有的,不會傻的用這些疲兵和公孫瓚的大軍作戰。
壺關之外的公孫瓚原本想連夜攻下壺關,等到從探子口中得知袁紹趕到,並且還帶來五萬援軍,不得不停止夜戰的念頭。當然,在公孫瓚的心中,袁術的祖宗十八代都被他罵了一遍。當初袁術來信說他會阻攔袁紹,結果袁紹安然無恙的出現在壺關,而且還帶來五萬援軍,換做任何一個人,被隊友給坑了,恐怕都不會有好心情。
袁紹和公孫瓚二人都沒有動作,故此一夜無事!
「咚咚咚!」
「嗚嗚嗚!」
天微微明,壺關之內的袁紹軍和壺關外的公孫瓚軍皆響起戰鼓聲。顯然,雙方雖然沒有明說,卻都打算今日決一死戰。
袁紹騎駿馬當先,左右跟著文丑、顏良二人,揮鞭直指公孫瓚,罵道:「亂臣賊子,身為朝廷大臣,無端侵我冀州領土,還不速速下馬受縛。如此,尚且能保個全屍,否則待吾天兵破你之時,夷滅三族!」
「袁紹,你害死我弟,是為不仁;我助你奪取冀州,你沒有按照約定將冀州北部諸郡交由於我,是為不義;當日各路諸侯聯合討伐董賊,推你為盟主,你罔顧大義,只為一己之私,以致天子被董賊擄去長安,是為不忠;更因你之故,令你叔父一家慘遭董賊殺害,是為不孝。如此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徒,有何面目苟活於世間,竟還敢於我面前口出狂言。」
公孫瓚厲聲駁斥,罵的袁紹臉色紅一陣,青一陣,竟是一時之間無言以對。
袁紹作為一名拍須溜馬的馬仔,此刻怎能不發威。只見袁常撥馬來到袁紹身旁,豎出中指比向公孫瓚,大罵道:「公孫越身為朝廷官吏,卻是侵掠同僚轄地,其行如同謀反,你身為兄長不加勸阻,卻反以此為由,入侵冀州領土,可見心懷不軌;前冀州刺史韓馥自知才能不足,故此將冀州讓於我威名具備的兄長,與你何干?竟還妄圖污蔑我兄長聲名;當日虎牢關我亦在場,爾等各路諸侯各懷私心,不聽盟主號令,以致董賊逃脫,今日還將罪責扣在我兄長頭上,是何道理?我叔父為國捐軀,死的其所,世人皆贊。我兄長如此大仁大義、忠孝兩全之人世間少有。反觀之,你公孫瓚不聽幽州刺史號令,侵我冀州領土,不思救援天子,方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徒,竟敢在此強詞奪理。我若是你,早就挖個洞把自己埋起來,免得污了祖宗聲名。」
「你、你…豎子,好膽!」
論起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能力,公孫瓚怎麼能夠和袁常這個被後世洗禮的傢伙相比?當下,公孫瓚是被氣的怒髮衝冠,恨不得把袁常千刀萬剮,都難以卸去心頭怒火。
袁紹見狀極為滿意,心想身邊有個口齒伶俐的拍馬屁的手下還是不錯的,至少對罵的時候不怕罵不過。
當然,袁常覺得自己功力還不夠,否則像諸葛亮那樣把人給罵吐血而亡,那才真的牛逼。或者,像袁常穿越前那個時代,某個國家在歷史上明明是侵略者,到了他們的口中,竟然是援助對方國家的子民於水火之中,單論這種厚臉皮的程度,袁常覺得自己還是需要繼續修煉。
袁紹掀起背後披風,氣勢凜然道:「公孫瓚,今日我必將你斬於劍下。全軍聽令,拿下公孫瓚首級者,賞金萬兩,官升三級!」
「衝呀!」
「袁紹,想要我的人頭,就看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全軍聽令,拿下袁紹首級者,我便任其為冀州刺史。」
「殺啊!」
袁紹的士兵和公孫瓚的士兵俱是被兩人的高昂懸賞給刺激到,挾著一往無前的氣勢,向敵方陣營衝去。
文丑、顏良二人左衝右突,公孫瓚軍中竟是無人可敵,轉眼間便有幾十人死在二人手下。張合也沒有落後,亦是表現的勇猛無匹。當然,他們三人雖然勇猛,然而公孫瓚軍和黃巾聯合畢竟人數多,袁紹軍也僅有六萬有餘,兵力是公孫瓚的一半,雙方士兵時刻都有人倒下。袁紹雖想讓文丑、顏良拿下公孫瓚,奈何公孫瓚左右兩翼有守衛,一時之間,局勢卻是對袁紹極為不利。
「殺呀!」
「拿下公孫瓚!」
「陞官發財,只在今朝!」
正當戰場焦灼之時,公孫瓚的後方,也就是張合曾經用計的樹林之中,突然衝出無數人馬,口中俱是喊著拿下公孫瓚的話語。
「哼!」
公孫瓚冷哼一聲,卻是沒有太多驚訝之色,似乎早就知道這一支人馬,當下公孫瓚向左右親信傳令撤退。
「這支人馬,是何處援軍?」
袁紹疑惑的向身旁眾人詢問,然而卻是沒有一個人能回答的上。按照日程推算,各地的援軍不可能在今日抵達。
見公孫瓚撤退,袁紹也下令收兵返回壺關,而這支突然出現的援軍頭領則來到袁紹營帳中拜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