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重生之建立豪門

正文 第三十四章 準備年貨 文 / 鳳三九

    時令已經進入臘月。

    家家戶戶都在準備過年的東西了。

    中國人對過年這件事是相當重視的,好像一年到頭的辛苦和節省,就是為了在過年這幾天享受一下。

    所以,就是物質最困乏的時候,每年過年,準備的年貨,也是差不離的。

    靈鳳記得,每年過年都是準備這些東西,只是在數量上有差別而已。

    那時候,過年的東西很多。

    第一大年貨就是殺年豬,然後醃製臘肉,灌香腸。

    醃製臘肉很簡單,殺豬的時候都用的是開水,那已經進行了充分的殺菌消毒的,千萬不要多此一舉,認為那不乾淨衛生,想用冷水再洗洗肉。

    用了冷水的醃肉,時間長了,會變質發臭的。

    農村每家每戶只要每年殺年豬,必定有一個粗粗的高高的醃肉缸。

    醃製臘肉是這樣的:

    1、把豬肉切開呈長條狀,把鹽巴厚厚的均勻的抹在豬肉上,抹一塊就放一塊。裝入缸內的肉,加蓋密閉醃製23天,取出肉倒一次缸,將放在缸下面的肉與上面的逐一調換位置,再次密閉醃製34天。這樣醃好的肉放置的時間較長。

    2、醃好的臘肉起缸晾曬時,同樣準備好開水,將取出的肉身上的鹽水一點點攢干。這樣,在曬制的過程中,就不會有油水滴落。

    3、起缸晾曬的第一天,最好能見到太陽,這樣製作的臘魚、臘肉吃起來臘味十足,香味撲鼻。

    4、按這樣的比例醃出來的臘味肯定很鹹,但存放的時間較長,吃的時候可以用淘米水浸泡一會,減少鹹味。

    5、臘肉的乾濕度可以按個人口味來掌握。不喜歡太硬的曬得時間就短點。

    熏香腸

    殺豬的時候,腸子已經早就洗得乾乾淨淨了。

    把五花肉大約十斤,切成碎末,這個工作由父親去做,他力氣大,陳新蘭就讓他用刀去剁,剁得差不多了,陳新蘭就撒上鹽,五香粉,白酒,白糖少量,充分進行攪拌,讓它醃製兩個小時。

    陳新蘭灌灌腸,孩子們誰也不用插手。

    她先用白棉線(納鞋底的棉線)紮住腸子口,另一端用一個圈圈套住,把腸子翻捲過來,用線綁住,然後,就用勺子往裡灌,再用手邊灌邊往下擠,灌一節,就用棉線紮住一節。

    直到把十幾斤肉全部灌完。

    剩下的就是熏香腸。陳新蘭是用的最簡單的辦法。

    在家裡灶門兩端固定豎著支上兩根棍子,把一根鐵棍綁著橫在中間,每天燒火的時候,煙火就熏在香腸上,熏個大約十幾天,就可以開始吃了。

    吃的時候,先泡上一泡,然後放在鍋裡蒸,蒸熟了,就用涼拌,這樣熏蒸出來的香腸,香味醇厚,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第二大年貨打豆腐

    村裡有專門的豆腐坊,每年臘月,豆腐坊就開始打豆腐。

    事先,要排好隊。每家每戶都去登記。

    到了前三天,豆腐坊的人就會通知,你家快準備豆子,幾點幾點去挑水打豆腐。

    那天是星期天,父親先把泡好的黃豆擔到豆腐坊。然後就去到村南頭最乾淨的堰塘裡挑水,據說,堰塘水打豆腐比井水打豆腐要好吃一些。

    在前一家打豆腐時,你就要把那裡的水缸挑滿水。

    夏立勇去搬柴,那是地裡收的棉花柴,打豆腐的師傅說,大概需要五捆,你最好多搬一些去,免得到時候柴貨不夠會著急。夏立勇看看也差不多,五捆就夠了。

    靈鳳去照護磨豆子。

    黃豆是昨天晚上泡發的。靈鳳和秦繼英又搓了搓,讓黃豆那些泡開了的外殼浮

    在上面,然後把外殼都倒掉。

    前面一家是ど爺家的。他們家正在燒漿呢。

    秦繼英和靈鳳都和ど爺打了招呼。

    ど爺的兒子四堂叔挑水,ど爺照護著磨豆子,ど奶奶在灶膛燒火,

    ど奶奶看見靈鳳全家齊動員,說:「你看你一家做點事都來了。我這兒子多,都野到外面去了,做起事來,一個也指望不上。」

    秦繼英笑著說:「ど奶奶啊!不曉得有多少人羨慕你家啊!」

    ど爺說:「羨慕個啥啊!一個也指望不上!如今只把老四放在家裡了!我們都老了,奔不動了!」

    秦繼英說:「羨慕你老兒子多,羨慕你老個個兒子有出息啊!都在外面吃商品糧啊!」

    ど奶奶歎息:「有出息一個也指望不上!到時候還得指望這個ど兒了!沒得辦法!只好把他放在家裡了啊!ど兒也是不甘心啊!就他一個在家抓泥巴啊!」

    四堂叔默默站在那裡,臉上什麼表情也沒有。

    靈鳳心想:他心裡也是怨父母的吧!有能力有門路招工出去,卻硬是要窩在這個狹小的窮地方。

    有希望而不能去實現,比沒有希望更要痛苦些吧!

    眼前是一台巨大的石磨,石磨上有個漏斗,這個巨大的石磨可不是人能夠轉得動的。

    靈鳳頑皮的上前,身子壓在轉把上,用胸膛頂著使勁向前推,石磨巋然不動。

    秦繼英把黃豆裝進漏斗,然後牽來一批老馬,老馬長嘶了一聲,蹄子彈跳了一下,磨坊裡的師傅拿來兩根桿子,就是套桿,套在老馬脖子上,然後,把套桿和石磨連在一起。

    師傅又拍了拍馬身子,最後就拿來一塊黑布,蒙上了老馬的眼睛。

    老馬鼻子「突、突」兩聲,就規規矩矩地站住了!

    靈鳳用鞭子一打,老馬就開始拉著磨盤沿著一圈固定的深深的圓圈道轉動起來。

    靈鳳就在旁邊數老馬的腳步,一步,兩步,三步,四步、、、、、、、

    真準啊!每次挪動腳步都是一樣大小,不急不緩,所以每圈都是一百五十八步。

    老馬的步伐是經過長期拉磨訓練出來的吧!

    這老馬原來是做什麼的呢?應該也是在田野裡,在大道上自由的馳騁的吧!如今被蒙上眼睛,就圍著這圓圈轉,放在這裡丈量跑道。

    靈鳳就想起捷克斯洛伐克的伏契克的《二六七號牢房》裡那句名言:「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

    這匹老馬,丈量著這圈地,從左到右是一百五十八步,從東到西是一百五十八步,第一圈是一百五十八步,第二圈還是一百五十八步,一圈一圈,週而復始!

    靈鳳數的無聊了,就拿起水瓢,時不時往斗子裡加一瓢水。

    老馬拉動礱(long)臂不停地轉動石磨。白白黃黃的黃豆汁液隨著磨盤的轉動,流進了磨盤下的大盆裡。

    終於磨完了。靈鳳家的豆汁液舀起來,另外一家,就開始把豆子倒進磨盤裡。

    秦繼英把豆漿舀在水桶裡,倒進那密實的麵粉袋,然後就用力將漿液搖啊搖啊,那白白的漿液就從密實的布袋下篩出來,流進一隻木桶離;麵粉袋裡只剩下黃黃的豆渣了。

    這當兒,四堂叔已經把豆腐擔走了。

    ど爺ど奶奶收拾好柴貨和一些用具,也離開了。

    另外一家也接著把豆汁液舀起來,裝進了密實的面袋裡,一個半大的孩子。開始搖晃布袋

    秦繼英將純豆漿倒進一個燒鍋裡,靈鳳就開始坐在灶邊燒火添柴。

    紅紅的火焰熏得靈鳳臉紅紅的。靈鳳卻對這個感到異常興奮。

    陳新蘭抱著青青來了,小傢伙要喝豆腐腦。

    就快要開了,這時柴貨卻沒了。

    陳新蘭就開始罵丈夫:「我說,你還叫什麼『夏金文』,你倒是『文』的是什麼?斗大的字不識一個,還『文』,就會給我在幾根棉柴上『文』,你『文』得好,現在棉柴不夠燒了,要再回去搬!」

    「文」在這裡,一指識文斷字,二是平時做事講究,一分一毫計較。

    打豆腐的師傅說話了:「這你可怪不了人家夏金文,是你兒子搬來的!我跟他說五捆,他就沒有多抽幾根棉柴。差一把火水就頂開了!」

    旁邊人家棉柴已經搬來了,趕緊說:「用我家的柴!」

    秦繼英說:「我們用了你家的怕你家也不夠了,一會兒叫立勇再給你送過來!有個十根棉柴就夠了!」

    抽了十根棉柴,果然,豆漿馬上沸騰了!

    靈鳳趕緊抽掉柴。火再大一點的話,舀豆漿結束的時候,最後一層就會燒糊了。剷起來的鍋巴就是胡的,不好吃了!

    豆漿煮沸了。

    豆坊裡的師傅把它用桶舀進了一個按比例配以石膏水的木桶裡,師傅舀完豆漿,喊了一聲:「吃鍋巴啊!」

    師傅舀完豆漿,喊了一聲:「吃鍋巴啊!」

    靈鳳趕緊遞上盤子,一大鍋鏟鍋巴就放進了盤子裡。

    青青喊:「我要吃鍋巴!」

    靈鳳就用筷子夾開一塊遞給她吃。

    靈鳳家的豆漿一舀起來,另外一家,就開始把豆漿倒進燒鍋裡,一家接一家,一環接一環。

    師傅用一支木槳不停的攪拌豆漿使石膏和豆漿充分融合,而後,讓它冷卻凝結;

    陳新蘭抱著青青,青青口水要流出來了,一個勁地說:「凝住了!凝住了!」

    師傅攪了一下,沒有!

    青青很失望。一會兒又說:「奶奶!凝固了!」

    陳新蘭摸摸她的臉蛋:「你知道什麼叫凝固了?聽人家師傅的!」

    師傅又伸進去,攪不動了,看起來凝固了。

    師傅問了一句,「豆腐花舀幾瓢?」

    靈鳳趕緊回答:「四瓢!」

    靈鳳趕緊拿出準備好的陶瓷缸子,四個陶瓷缸子,裡面有早準備好的白砂糖。

    師傅就每個裡面舀了一瓢。

    青青喊:「我要一缸子!一大缸子!」

    陳新蘭笑道:「我的孫啊!你嘴張得倒是大!吃不完!我們倆喝一缸吧!」

    師傅舀滿一缸子,陳新蘭和青青說:「走,端起走!我去叫老東西來擔豆腐!叫你爸也送柴貨過來!」

    說著,自己和青青先走了。

    靈鳳喊秦繼英:「嫂子!我們倆喝這一缸子。」

    就找來一個乾淨的碗,倒了一半出來,自己端起缸子吃起了豆腐花。

    好香啊!味道那麼純正!比前世的豆腦好喝多了!

    開始做豆腐了!

    師傅取六塊長約60厘米寬約60厘米深約4厘米的槽形木板,板面呈方格狀,並各墊上一塊白布,然後用水瓢將已凝結的豆腐花舀到幾塊木板槽裡,用槽裡的白布蓋住,再壓上一塊木板和石頭,使勁擠壓,減少含水量。

    一個多小時後,搬開石頭和木板並將它反轉過來,師傅拿去了白布,哇!一大板乳白色呈方格狀的豆腐便新鮮出爐了。

    師傅拿來刀,仔細切開。

    夏立勇搬來了半捆棉柴,足有四五十根,這家人笑著說:「太多了!太多了!」

    秦繼英說:「多了免得著急!這棉柴也不值錢,沒事!」

    夏金文忙把水桶挑過來了,放在案板邊。

    師傅切完了,秦繼英就一塊一塊的用手輕輕的抬起,再輕輕地放進水桶裡。

    夏金文和兒子夏立勇就一人挑了兩桶豆腐回家去。

    夏靈鳳和秦繼英收拾好一切,也和師傅道了謝,就回家來了。

    回到家,陳新蘭又將豆腐一塊一塊輕輕地放進了準備好的水缸裡。

    年貨豆腐,就算準備好了。

    夏靈鳳一家,每天圍在爐子旁吃火鍋。

    先拿出一塊醃製的肉,肥瘦都有,在鍋裡炸好,煉出油來,加上作料,添上水,將肉煮熟。然後,倒進小的鐵鍋裡,這就是爐子火鍋。

    火鍋裡邊吃邊加蔬菜,只要有人想吃豆腐,喊一聲「加塊豆腐」,就馬上有人從水缸裡拿出一塊豆腐,用刀裁成長條狀,加進煮得沸騰的火鍋裡。

    火鍋沸騰的煮著,全家人熱熱鬧鬧的吃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