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人感應心法 文 / 戰靈子

    ps:天人感應之說,起源自儒家六經中的《尚書.洪範》。《洪範》曰: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孔子作《春秋》,認為災異是國君失德而引發的。孔子曾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又勸國君「正刑與德,以事上天。」《春秋》之所以重災異,是因為孔子認為天人之間有感應關係,人類的行為會上感於天,天會根據人類行為的善惡邪正下應於人,天下應人的方式即是用災異來譴告人,使人反省改過。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有德必能感應上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另一方面,孔子強調「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香港展會的第三天晚上,香港星空中的星辰突然光芒大盛,照的整個香港的夜空猶如白晝一般,在香港及周邊有修為的人和其他生物,都感到一股龐大的星力正源源不斷的被什麼人從星辰直到香港展會周圍,正是中國傳說中的天人感應心法。

    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源於《尚書.洪範》,從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出發,其學說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古代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一、心法來源

    1、孔子學說

    天人感應思想起源很早,散見於先秦古籍之中。《洪範》說:「肅,時寒若」,「乂,時暘若」。認為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這是天人感應思想的萌芽。春秋時盛行的占星術,依據天體的運行推測人事的吉凶禍福,是天人感應思想的直接來源。漢代董仲舒繼承和發揮了陰陽家的思想。使天人感應說臻於成熟。戰國後期,陰陽家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遇之變」,使天人感應思想趨於系統化。

    天人感應之說,起源自儒家六經中的《尚書.洪範》。《洪範》曰: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孔子作《春秋》。認為災異是國君失德而引發的。孔子曾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又勸國君「正刑與德,以事上天。」《春秋》之所以重災異,是因為孔子認為天人之間有感應關係,人類的行為會上感於天,天會根據人類行為的善惡邪正下應於人,天下應人的方式即是用災異來譴告人,使人反省改過。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有德必能感應上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另一方面,孔子強調「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春秋公羊傳.僖公十五年》云:「季姬歸於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廟。晦者何?冥也。震之者何?雷電擊夷伯之廟者也。夷伯者,曷為者也?季氏之孚也。季氏之孚則微者,其稱夷伯何?大之也。曷為大之?天戒之,故大之也。何以書?記異也。」

    《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云:冬,蝝生。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生不書,此何以書?幸之也。幸之者何?猶曰受之云爾。受之云爾者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何休《公羊解詁》注云:上謂宣公,變易公田古常舊制而稅畝,應是變古易常而有天災,眾民用饑,言宣公與此天災餓後,能受過變悟,復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過於無災,故君子深為喜而僥倖之。蝝即蟲眾,今謂之煌蟲。始生曰蝝,大曰蟲眾。依《春秋》書法常例,書蟲眾而不書蝝生,因始生之蝝尚未為災害。而《春秋》變例所以書蝝生者,因宣公於天災後能反省改過復古制,故孔子為宣公僥倖而書之。《傳》中明言宣公變古易常天應之而有災,即是天人感應之義。

    《春秋公羊傳》多達十六次明指出:此何以書?記災也。又三十二次點明:此何以書?記異也。如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則何以不言旱?言雩則旱見;言旱則雩不見。何以書?記災也。何休注曰:「旱者,政教不施之應。先是桓公無王行,比為天子所聘,得志益驕,去國遠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按何休之解,旱災乃政教不施之應。

    故《漢書.五行志》曰: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法《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燦然著矣。

    2、墨家學說

    墨子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董仲舒吸收了墨子的天罰理念。《春秋繁露.郊語》:「以此見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事。不謹事主,其禍來至顯,不畏敬天,其殃來至暗。暗者不見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言不必立校,默而無聲,潛而無形也。由是觀之,天殃與主罰所以別者,暗與顯耳。」墨家天道觀得到了董仲舒的借鑒吸收,在其儒學體系的建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作用。

    3、董氏學說

    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董仲舒繼承了《公羊傳》中的災異說。他應漢武帝之對策云:「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董仲舒借時學(陰陽五行學)發揮或者說發展《

    《春秋》天人感應思想,其說固然奇偉怪譎。難以思議。但決非無中生有,而是本於《春秋》窮天人之變的精神。

    (1)宇宙學說

    董仲舒繼承了儒家傳統中《洪範》講五行的思想,並發揚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學說。董仲舒認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的屬性組成。此五種不同的屬性相生相勝,構成一合理的宇宙關係。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過來看則是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五行相生是一種生成關係,五行相勝是一種變救關係。宇宙按照這種五行相生相勝的關係生成變化,因而成為一可理解的合理的宇宙。如木性主生故為春,火性主長故為夏,土性主養故為夏,金性主收故為秋,水性主藏故為冬。用五行來解釋天時,天時即合乎理性可被理解。在董子看來,不僅天時依五行構成,人事也依五行構成。如木為春生之性宜以農為本勸農事無奪農時,火為夏長之性宜選賢舉能賞有功封有德,土為養成之性宜循宮室之制謹夫婦之別,金為秋收攏宜刑有罪伐無道安集天下,水為冬藏之性宜敬四時之祭與諦袷昭穆之序。如此,依五行解人事,人事亦合理而可理解。按照董子的宇宙構成說,宇宙依五行被合理地安排,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山河大地、魚蟲鳥獸皆依五行之性合理地運行生成,故人世間與自然界不應有災異存在,因人世間之災與自然界之異均是不依五行之性合理地生成運行所致。但是,從現實上來看,合理地構成宇宙的五行關係往往會被打破,即五行相生相剋的合理宇宙會因為五行失序處於一種不合理的荒謬狀態,這樣,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運行就會失序,山河大地、魚蟲鳥獸的生成就會變態,即就會出現災異現象。也就是說,災異是破壞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合理的宇宙關係所致。故董子在《春秋繁露.治亂五行》一章專門論述了災異產生的原因是破壞了合理的五行關係。

    董子曰:「火干木,蠻蟲早出,雷早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鳥蟲多傷;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土干火,則多雷;金干火,革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則地動。金乾土,則傷五穀,有殃;水乾土,夏寒雨霜;木乾土,裸蟲不為;火乾土,則大旱。水干金,則魚不為;木干金,則草木再生;火干金,則草木秋榮;土干金,五穀不成。木干水,冬蟄不藏;土干水,則蟲蟄冬出;火干水,則星墜;金干水,則冬大寒。」

    (2)氣化學說

    董子還提出了氣化學說。董子認為,天地宇宙唯氣化而成,人生活在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的包融中,就像魚生活在水的包涵中一樣,只是水有實物可見,而氣化之宇宙浩浩然難見而已。因此,天地之間,宇宙之中,雖虛而實(實即謂充滿著氣,由氣化而成)。在這一由氣化成的宇宙中,人之氣與天地宇宙之氣相互流通,相互滲入,因而人之氣會影響到整個天地宇宙之氣。如果人之氣調和順適,此氣與天地宇宙之氣相餚(相混合),天地之化即美,祥瑞乃現;如果人之氣邪亂乖謬,此氣與天地宇宙之氣相餚,天地之序即亂,災異乃出。由此可見,董子是以氣化之宇宙來作為天人感應的基礎,以人天之氣相數來說明災異的產生。天人類應之跡雖無形而不可見,但氣化宇宙中人天之氣相餚實有因果關係可尋。

    二、天人感應主要內容

    天人感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1、災異譴告說

    災異譴告說,認為自然災害和統治者的錯誤有因果聯繫。「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天子違背了天意,不行仁義,天就出現災異,進行譴責。若「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2、天人同類

    「天人同類」說,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這種說法,以氣為中介,認為氣具有刑德的作用,「陽為德,陰為刑」。同時,人的道德行為也可以引起氣的變化而相互感應,說「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世亂而民乖,志癖而氣逆,則天地之化傷,氣生災害起」。

    天人感應心法正是通過天人感應原理調動老天力量的一種心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