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傳說中的聖石﹙二﹚ 文 / 戰靈子

    ps:那是戰國時候的一個秋天,西周的隋侯(今湖北一帶的封侯)例行出巡封地。一路遊山玩水,這天行至渣水地方,隋侯突然發現山坡上有一條巨蛇,被人攔腰斬了一刀。由於傷勢嚴重,巨蛇已經奄奄一息了,但它兩隻明亮的眼睛依然神采奕奕。隋侯見此蛇巨大非凡且充滿靈性,遂動了惻隱之心,立即命令隨從為其敷藥治傷。不一會兒,巨蛇恢復了體力,它晃動著巨大而靈活的身體,繞隋侯的馬車轉了三圈,逕直向蒼茫的山林逶迤游去。

    一、隋侯之珠

    那是戰國時候的一個秋天,西周的隋侯(今湖北一帶的封侯)例行出巡封地。一路遊山玩水,這天行至渣水地方,隋侯突然發現山坡上有一條巨蛇,被人攔腰斬了一刀。由於傷勢嚴重,巨蛇已經奄奄一息了,但它兩隻明亮的眼睛依然神采奕奕。隋侯見此蛇巨大非凡且充滿靈性,遂動了惻隱之心,立即命令隨從為其敷藥治傷。不一會兒,巨蛇恢復了體力,它晃動著巨大而靈活的身體,繞隋侯的馬車轉了三圈,逕直向蒼茫的山林逶迤游去。

    一晃幾個月過去了,隋侯出巡歸來,路遇一黃毛少兒。他攔住隋侯的馬車,從囊中取出一枚碩大晶亮的珍珠,要敬獻給隋侯。隋侯探問緣由,少兒卻不肯說。隋侯以為無功不可受祿,堅持不肯收下這份厚禮。

    第二年秋天,隋侯再次巡行至渣水地界。中午在一山間驛站小憩。睡夢中,隱約走來一個黃毛少兒,跪倒在他面前。稱自己便是去年獲救的那條巨蛇的化身,為感謝隋侯的救命之恩,特意前來獻珠。隋侯猛然驚醒,果然發現床頭多了一枚珍珠,這枚碩大的珍珠似乎剛剛出水,顯得特別潔白圓潤,光彩奪目。近觀如晶瑩之燭,遠望如海上明月,一看便知是枚寶珠。隋侯歎曰:一條蛇尚且知道遇恩圖報。有些人受惠卻不懂報答的道理。據說隋侯得到寶珠的消息傳出後,立即引起了各國諸侯的垂涎,經過一番不為人知的較量,隋珠不久落入楚武王之手。後來。秦國滅掉楚國。隋珠又被秦始皇佔有,並被視為秦國的國寶。秦滅亡後,天下大亂,隋珠從此不知所終。日昇月落,大江東去。一度光彩照人的隋侯之珠已湮沒在滾滾的歷史煙塵中,不可復尋。只有這個充滿人關懷的美麗傳說,依然隱約閃現在茫茫史河中,帶給後人溫暖與警示。

    二、和氏璧

    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王常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萬成為傳世之寶。春秋戰國之際,幾經流落,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入唐後不知所終,後世所稱之傳國玉璽被傳即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淚後又繼續哭血。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爾人。後來.楚國向趙回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傳說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後,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後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亡後,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宋太祖「陳橋兵變」受禪後周,僅獲後周兩方寶印,未獲傳國璽。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這兆」,

    ,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傳國璽」不斷問世。真真假假,難以分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