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鎮軍將軍

正文 242一路向西之國內的旅大 文 / 太湖西

    吳佩孚的隊伍進入四川,孫傳芳的隊伍進入廣東,令原來不知北洋軍厲害的西南互保,變得立刻直面南方最強大的兩支北洋軍。

    正在此時,經過數日奔波的趙雲剛剛到達南京,就接手了這樣一攤混亂的局勢。說不上好,可也說不上差,到處都是要錢要糧的電報,不僅有南方的,還有北方的。南方的不穩局勢較為危險,在北方,局面就可控的多了,在北方所有的軍閥中,也只有奉天的張鬍子修養了半年後緩過了氣,開始向薊縣政府咄咄逼人的要錢要糧了。

    而這些紛紛擾擾的,都是趙雲最不喜歡的內戰,所以趙雲立刻當起了甩手掌櫃,對於各地的請示,一律回復「自己看著辦」,將這些煩心事一股腦的都丟給了南北兩個集團,讓他們自己去擺平。

    可是內戰趙雲可以不管,但是外部的壓力,就令趙雲不得不有所指示了。

    一**八年三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俄歷一**八年三月十五日,大清國大皇帝、大俄國大皇帝欲更敦兩國「盟誼」,簽訂了一個《中俄會訂條約》。當然這個條約還有別名,稱為《中俄旅大租地條約》、《中俄條約》。《中俄會訂條約》和《續訂旅大租地條約》的主要內容有:1.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水面租與俄國,為期25年。期滿可「相商展限」,俄國在租借地內享有治理地方和調度水陸各軍等全權,清政府無權駐軍。2.租地以北劃出一段「隙地」(幾乎包括了整個遼東半島),未經俄方許可,華夏軍隊不得進入。3.華夏同意俄國從中東鐵路修一支線到旅順、大連,「此支路經過地方,(華夏)不將鐵路利益給與別國人」。

    好吧,這完全就是清廷延續下來的,不平等條約。條約中時間已經過了25年,也就是說,到1923年的3月27日,該條約就失效了。而條約中的沙俄,也就是眼下的白俄,他們已經流亡到了遠東,在烏蘭烏德成立了「杜馬」,雖然在俄國國內,對此認同的人還不多,只佔到了四分之一,但也算是個俄國國內的「地方政權」。

    如果是他們出馬的話,解除這個合約,完全沒問題。但令趙雲頭疼的問題是1904年2月8日,日軍偷襲旅順口,日俄戰爭爆發。經過極其慘烈的戰役,日軍奪取旅順口軍港。所以該條約的所有者已經從沙俄換成了日本,要知道對上日本,就沒這麼好說話了。

    而日本為了旅順,也早早的就做了計劃,逼著袁大頭簽下該條約的續約《民四條約》,將租期改為99年。

    眼看條約上的日期即將到期,如此賣國的事情,眼下已經投靠趙雲的薊縣那些高層敢繼續實行嗎?

    廢話,當然不敢,所以這個事情就推到了趙雲的桌前。

    當然,在此之前,薊縣政府還是做了些工作的。聯合一些民間團體發表通電和聲明,要求政府盡快對日進行交涉,收回旅順、大連,先把氛圍給搞了起來,然後又看似「勉為其難」的找到了日本外務省及駐華公使,聲明取消「民四條約」,並接洽收回租期屆滿之旅順、大連。但日本外務省很快就回復了,拒絕了薊縣政府的要求,日本政府的這一行動,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麼,日本一直如此頑固,所以也沒啥好意外的。意料之外是,如今日軍在遠東可是被蘇俄、白俄兩股勢力給牽制著,這次竟然連口水仗都不打,就直接扇了薊縣政府一個響亮的耳光,就不怕招惹民國的北洋軍?

    「我是真有點同情那位徐世昌大總統……」由於趙雲的橫空出世,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後,雖然是直係獲勝,控制了薊縣政府,但吳佩孚卻被逼走南方,善於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鬥爭中,以元老身份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的徐世昌繼續當著他的大總統。

    徐在翰林院時曾因甲午戰敗,與數十名同事聯合彈劾李鴻章;可見其對於日本也沒啥好心情,此次看到日本又開始折騰了,徐世昌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軍事一般都是政治角力中的下下策,可是沒有軍事上的支持,日本外務省會對薊縣政府的照會重視嗎?

    身在江蘇南京的趙雲,遠遠望了眼南京城牆,趙雲微微歎了口氣,日本,這可是華夏近百年來的痛啊,對於徐世昌的動作,趙雲心中不禁也有種慼慼然。

    就眼下的情況來看,徐世昌前前後後的「調兵遣將」,也只能說是規規矩矩,沒有絲毫差錯。他是想打打國際牌、民眾牌,可惜日本根本就不理,直接乾脆利落的一巴掌。

    平心而論,如果將趙雲直接放在徐世昌那個位置上,他也會覺得叫部下用「文伐」那是最妥善的處理辦法。

    此時,趙雲也聽到了時人的一首詩:「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讓趙雲不由的想起了,那首「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原版有襁褓這個詞,現無)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露)去的是我的**,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這首《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指得就是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廣東湛江)和旅大(旅順、大連)。

    而其中的威海衛,在1898年7月,中英簽署的《訂租威海衛專條》中租借給英國25年。也就是說在7月1日前,華夏薊縣政府還得去和英國人談,租借威海衛到期的事情。而明擺著,如果日本人的先例一開,後面的幾個租借地就一個都別想收回來了。

    而華夏依仗的國之利器,華夏海軍自甲午之後就沒爬的起來,雖然說甲午戰爭後清朝海軍向德國採購了海容、海籌、海琛三艘防護巡洋艦

    但那已經是1897年9月15日竣工的貨色了,單艦的排水量才2950噸,加上兩艘噸位稍大的拿騷級戰列艦和十艘近千噸級別的潛艇,整個華夏海軍的總噸位也湊不到6萬噸。

    看一下,日本海軍在一戰前,1914年,經歷了日清日俄兩次血戰洗禮後,經驗豐富,並在達到了總噸位68萬噸,其位列世界海軍第五位。

    可以說9年前的日本海軍在噸位上就能夠完勝華夏海軍,而且在人才上,華夏好像就清廷老將薩鎮冰、1921年接替薩鎮冰出任海軍總長的李鼎新,率軍遠揚的程璧光能夠挑挑大樑。

    而日本方面隨著歐洲一戰的結束,經過一番歐洲遠洋洗禮的日本海軍大長見識,不僅獲得了寶貴的遠洋作戰經驗,戰爭也讓赴歐作戰的第二特務艦隊人才輩出,包括潛艇作戰第一人岸井孝一、首屈一指的航空專家山口多聞、以水雷戰著稱的田中賴三,而第二特務艦隊司令官佐籐皋藏也因為作戰有功,先後獲得了比利時頒發的二級王冠勳章、英國頒發的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和法國頒發的榮譽軍團勳章。這還是日本海軍的一個分艦隊,所以華夏國內此刻對於正面應對日本海軍都是報以悲觀的態度,當然如果沒有趙雲這個金手指,連那兩艘撐場面的拿騷級都不會出現。

    可以說,不管是人員、裝備,華夏都處於弱勢。

    當然這也是因為雙方海軍的建軍思路不同,對於日本海軍來講,遠洋是他們的戰場,而對弱小的華夏海軍來講,能夠守住沿海、甚至是入海口,就是大功一件。所以小型的艦艇,能夠掛魚雷的飛上飛機都是趙雲優先發展的對象,而這些裝備在海軍的噸位計算上,通常都是忽略的存在,可在實際在戰爭中,又往往在特定的場合能夠突發奇效。

    魚雷艇,趙雲還是仿製的浙江盧督軍從英國採購的那一批,仿製25條,擔心質量不行,又從英國進口快艇12條。然後自己又按照記憶中的6602型木質魚雷快艇的外形仿製了一批折角肋骨的滑艦魚雷快艇,武器為533毫米魚雷2具,配上仿製自拿騷級戰列艦上的魚雷,自己裝配63艘。林林總總的加上船台上在建的,魚雷艇已經超過了百艘。

    而改造魚雷艇的空閒之餘,趙雲還單獨撥了一筆款子,用於製造北洋水師中的「蚊子」戰船。這種機帆船,雖然頗為老式,可是配上新式的火炮後,用來近戰也算是件利器,而有了「蚊子」戰船和魚雷艇他們倆的佈防,至少可以防止日軍從長江口,殺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