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七十九章 移風易俗 文 / 郁榕

    央金確實很漂亮。這讓他丈夫蘇洪顯得有些配不上她。

    兩個人的婚姻是劉曼卿親自給核發的結婚證。不過劉曼卿自己還是放不下以前的那段短暫的婚姻。儘管她的丈夫現在和妹妹劉曼雲在一起,據說在新加坡生活得很好。

    劉曼卿和央金在央金敖包前面笑得很開心。

    敖包和瑪尼石堆等堆石習俗現在已經混在一起了。就是在南方,張春也見過這樣的刻著字跡的石頭堆在一起的標誌物。央金敖包就是央金和蘇洪用刻著兩個人的名字的石頭並排放在一起後,導致後來結婚年輕人都會刻兩個石頭放在這裡。兩年時間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敖包。

    央金敖包中間是一株巨大的相思樹。這也是央金敖包遠近聞名的原因。

    民族的融合併不是那麼簡單,政府鼓勵婚姻自由,但是來自家庭和傳統的阻礙還是存在的。現在央金敖包就像一個愛情的神邸,成為了不同民族之間年輕人結合的聖地。

    當然能夠來到央金敖包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它位於高山之巔,這株相思樹其實就是一株喜馬拉雅紅豆杉,是高山草場中唯一一株大樹。它在這裡生活了多久還真沒有人知道。

    相思樹是後來人的叫法,與南方的相思樹不是一個物種。

    張春到的時候,央金敖包一共有十多對年輕人結婚,大多是漢族。劉曼卿在**有聖女之稱。因為十三世**和九世班禪都對她讚譽有加,摸頂祈福。很多老**人認為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劉曼卿帶來的,她當年跋山涉水進藏的事跡被編成歌謠在民間傳唱。

    而劉曼卿堅持婚姻自由。堅持為年輕人當證婚人。也讓她在年輕人中擁有很好的聲望。

    劉曼卿認出了張春,不過張春示意她不要聲張。畢竟現在的張春夫婦看起來要比劉曼卿年輕太多了。

    央金現在是劉曼卿的助手,而這片草場成為了一個天然的婚禮禮堂。

    蘇洪正是這邊草場和森林的管理員

    這些年輕人接受著人們祝福。

    有意思的是人們的禮節,現在已經分不清到底受到了那個民族的影響,相互之間除了握手禮以外,一般都會像日本人一樣微微彎腰。當他們騎上馬匹時,又明顯帶有北方民族的豪爽。拱手禮也同樣存在。如果是軍人,還有舉手禮。

    但是無論有多少禮節。都講究乾淨利落,絕不拖泥帶水。這又與舊習俗和日本人不同。

    所有能夠到央金敖包的人幾乎都穿著很貼身的從掛具演變而來的服裝,並大多都穿著掛具。因為是結婚的禮服,所以這些服裝都做了一些修飾和細微改變。非常漂亮,顯示出年輕傲人的身材。

    這些年輕人可比張春麗質大方多了,張春和麗質在裝甲外套上了一個白色的外套,把身材掩蓋住了。

    「看什麼看,身材好吧。」麗質對張春嘻嘻笑道。

    張春只能尷尬地笑。

    「曼卿,你還是回四川,或者會湖北去修養一段時間。」麗質對劉曼卿說。因為劉曼卿表面上看起來還算健康,但是實際上身體問題非常多,心臟也有問題。

    「我沒事。每天看著這些年輕人這麼幸福地走到一起,比什麼都開心。」劉曼卿看著騎馬雙雙離去的年輕人說。

    劉曼卿進入森林是需要人保護的,所以也有一個全是女子的警衛班。她已經在央金敖包定居下來。和央金一家成了鄰居。她不在乎自己的身體,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已經不常上山下山了,那樣身體反而受不了。如果我能死在這裡,也是一個很好的歸宿。」

    麗質歎了口氣說:「說什麼呢,少上下山是對的,身體要靠養。」

    劉曼卿笑了:「也是。我昨天還去祭拜了樹神,希望它能夠保佑我。我還種下一株生命樹。」

    拜樹神和種生命樹。其實是苗族的一種習俗。後來在漢人中也蔓延開來,不過簡化了,沒有吹蘆笙,沒有舞蹈。漢人一般都是焚香靜坐,和樹木是平等關係,分享的關係,沒有苗族的那種敬畏。

    從**到青海,很多村莊都喜歡用木質結構和青石街面,最大的好處就是屋子裡的通風透氣性和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大多數的村莊都是圍繞最低處的沼氣池和污水處理廠而修建,以達到對水的最大利用率。這些院落中都種植有樹木,一家人的活動都是圍繞樹木和水來進行的。一些木樓有三四層之高,形成的四合院將雨水收集到天井裡。天井裡一般都有水窖或者水井,多餘的水會沿著溝渠流向低處的沼氣池。

    **地區房屋的木雕,燒製的簷瓦藏式風格還是濃郁一些,不過也夾雜著其他民族的紋飾。不過整體佈局都選擇了漢式的四合院和類四合院的風格。

    **隨著物種的豐富,低海拔地區的樹木生長非常快,林區在快速蔓延。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荒涼。絕大多數的居民區都被樹木環繞,所以對於放風沙的需求不是那麼需要。

    就連氣溫也因為森林的調解,溫度變化趨於柔和。一些海拔更加高的草甸植被也豐富起來,十月也在積雪的縫隙之間伸出綠葉,開著鮮花。

    劉曼卿笑著說:「這些年降雪多了,氣候不再那麼乾燥,主要還是植被恢復原因。」

    「降雪這麼厚,對牧民和老百姓有沒有影響。」張春問。

    「影響還是有的,但是總比不降雪要好。現在雪還堆積不起來,地溫還高。再過一段時間,雪就會堆積起來。雪對於樹木和植被其實也是一種保護,以前的樹木其實更加容易凍傷。覆蓋了積雪的樹木反而不會。」

    回答的是劉曼卿的衛兵。

    劉曼卿所在的地方,海拔不過三千多米,所以水汽通量足夠,下的雪呈現呈現出了雪花和一簇簇雪團的狀態。衛兵回答的是一個趨勢。更加高的地方的降雪雖然增加,但是因為水汽通量不夠,依然還是冰晶狀態,這種雪對於植被的保護能力就差了很多。

    因為劉曼卿和她的衛兵並不是環境專業,瞭解不是很清楚,張春也就不再細問。

    環境恢復不是幾年時間能夠完成的,大多數交通系統兩旁的樹木還都只有一人多高。對於環境的調解能力還非常差。劉曼卿所在的地區以前就有原始森林,有很好的基礎,加上人工參與管理後,森林中的枯樹和死樹被砍伐,植被的實際丰度增加,才導致了局部環境的改善。

    農業部已經把引進低等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作為先鋒物種,草本和木本植物植物的引進不再是像以前一樣廣泛引進,而是從有條件的地方向外逐漸擴張。當這些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形成了足夠的小環境之後,才引入草本和木本植物,這樣做雖然緩慢,但是卻保證了成功率。

    除了引入苔蘚和蕨類,同時引進苔蘚和蕨類植物伴生的生物群落,這要比苔蘚和蕨類本身還要重要,只有這些生物群落分解土壤甚至岩石裡的養分,為土壤生物活動層提供足夠的溫度和水分,苔蘚和蕨類還能夠生長得好。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作用。

    國土資源部認為,只有這些基礎物種恢復,隨著動物的遷徙,高級物種恢復可能要比人工強制恢復還要合理和快速。

    瀾滄江向上。到了唐古拉山。情況就不是那麼樂觀了。海拔四千米到五千米為高山草甸帶;五千米至雪線為高山冰緣稀疏植被帶,主要植物有墊狀點地梅、苔狀蚤綴、風毛菊、火絨草、葶藶草以及新引進的苔原植被;最上為高山永久冰雪帶。唐古拉以西海拔四千米到五千米,因為雨水轉少,是高寒草原。

    農作物以青稞、小麥和豌豆為主。但是因為交通系統的形成,這裡食物非常豐富,其中海產品一點也不比其它地方少。以前**人並不吃魚。但是由於人口結構的改變,海產品成為了人們主食的一部分。可以說,正是因為海洋捕撈業的發展,緩解了中國人對於糧食的需求。在農田沒有擴大的基礎上,養活了國人。

    如果不是這些產品,製造**高海拔地區,在人口增加的情況下是絕對無法養活自己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