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七十四章 美國的騰挪 文 / 郁榕

    六月,安大略的美軍終於崩潰了,開始分散突圍。波特蘭的美軍投降了,他們沒有力氣逃,也逃不走。

    突圍的過程更加悲慘,為了搶糧食,美軍自己也發生了內訌。大鹽湖,可以吃的東西本來就不多,荒原上,到處是餓死的士兵,很多部隊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同時粟裕並沒有下令各自部隊停止攻擊,所以一到夜晚就是美國人的噩夢。

    安大略三百多萬人,逃到鹽湖城的,不足十萬。翻過落基山脈的美軍不足三萬。逃回舊金山的大約有二十多萬人。波特蘭被西雅圖政府遣返的約四十萬人。

    為時兩個多月的安大略戰役。以美軍慘敗而告終。

    真正美軍參戰的有五個正規軍約二十萬人,後來拼湊的有六個軍也有二十萬。但是前往發財的投機客和民團卻高達兩百萬人,再加上隨行的商人和妓#女,還有一些家屬奴僕等等。中間到底多少人存活,是一個未知數。

    逃出來的這七十多萬人,再也不肯留在西部了,他們千方百計要到東部去。

    安大略戰役後來被稱之為噩夢戰役或者叫做暗夜戰役,因為所有的戰鬥都是在晚上進行了。

    而這次戰役之後。粟裕總算擁有了一個正規軍的編制,整條哥倫比亞河流域完全納入了西雅圖自治州的版圖。這是這一地區主要糧食產區。同時俄勒岡州的礦產非常豐富。喀斯開山脈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斯波坎成為了實際的首府,有著唯一的航空港。斯波坎到埃倫斯堡的交通系統已經改造完畢。

    大量印第安人在落基山脈以西和藍山修建全新的交通體系。

    大鹽湖的鐵路也在進行改造,不過改造的內容有些詭異,因為首先恢復的是交通系統兩旁的植被。按照仍然在向東流浪的白人的說法是,印第安人正在用樹木包圍鐵路和城市。

    印第安人沒有挖斷這條貫穿美國的鐵路線,但是夏延市,鐵路被美國人挖斷了。落基山脈的東部,開始了瘋狂地砍伐樹木。開墾土地的行為,因為很多印第安人放棄了自己的保留地。走向了西部。而大量白人從西部走向東部,安大略戰役讓美國人知道,印第安人正是通過森林發起進攻的。而美國的裝甲部隊在叢林和山區根本施展不開。可是在東部平原地區,情況就會大大不同。那裡才是裝甲兵團的天地。就像在中東的戰爭,裝甲車和火炮所向披靡。

    而且美國人認為城市文明必將超過農業文明,機器終將戰爭人類的**,中國選擇了一條衰落的道路。

    這是羅斯福在一次國會演講中講到的,得到了所有議員的熱烈鼓掌聲。

    七月,美軍入侵墨西哥東部,支持那裡親美國的白人政權,很快就吞併了巴拿馬。羅斯福知道,無論如何。不能讓中國人佔領這一地區,進入大西洋,那將是整個西方世界的噩夢。

    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聯合起來,壯大實力。美國知道進攻無望,開始組織防禦。

    八月,美國和英國達成協議,將加拿大東部併入美利堅合眾國。統一組建美洲軍團以抵禦中國的擴張。

    美國和英國在上海要求中國進行北美洲的戰爭調停。

    「世界需要和平,美利堅合眾國願意與印第安兄弟分享北美洲。分界線可以是落基山脈和馬德雷山脈。」這是羅斯福提出的疆域條件。

    梁思永和粟裕以及老長矛等印第安長老參加了會談。最後。赫爾代表羅斯福統一以落基山脈和馬德雷山脈的山腳為界限。雙方互不侵犯。中間美國人耍了一個小花招,說以落基山脈和馬德雷山脈山腳的森林為邊界。

    粟裕和白崇禧對視了一眼。也不管它,直接簽了約。這個條約直接導致後來中美之間在落基山脈和馬德雷山脈進行了接近十年的種樹和砍樹的持久戰。

    疆域劃界雖然完成,但是羅斯福不但整合了北美洲東都富庶的平原,同時也限制了中國的擴張範圍。西部都是山區,中國真正控制的,只有西雅圖和阿拉斯加,育空地區還需要進一步的建設和整合,舊金山以南,墨西哥西部還處於紛亂的小部族分治之中。美國完全可以扶持和給予這些地方的印第安部落以及亞裔人更加好的條件。阻止和延緩中國的擴張速度。

    所以這一條約對於美國來講還是有利的。羅斯福成功抓住了英國現在無力顧及加拿大,又需要美國的物資支持的心理。戰場上得不到的,通過一系列的談判奪回來。這是美國的商人本性。

    而且美國進軍墨西哥和巴拿馬也非常順利,美國大西洋艦隊開始了古巴戰役。美國需要準備失去巴拿馬之後的第二條防線。這次美國以放棄中立,幫助英國在歐洲對的宣戰為條件,要求英國艦隊支持美國拿下古巴。

    所以說,大國之間的某條密約直接決定了小國的命運。墨西哥,巴拿馬,古巴等國完全沒有發言的餘地,命運就被確定了。

    八月,銀川航天中心執行了第七次發射任務,這次上去的是生活艙。年底前還有四次發射,就是太空生物艙和貨艙。大推力火箭的任務就完成了。這之後不再建造大推力火箭。而只製造五十噸以下的火箭,只運送貨艙和人員。

    七次發射,完成了指揮艙,貨艙,加工廠模塊,生活艙模塊的組建。四個加工廠模塊形成了一個小型工業區。

    完成了一個大型的熱核電池組並網發電,並在每個艙體單獨安裝了熱核電池組。加上以前被被轉移到後面的核裂變反應堆,小型工業區終於開始投入使用。

    空間站的機組人數達到了七十人,擁有四架太空穿梭機。機組人員已經開始把垃圾場歷次發射的推進器拖進貨場,用激光分解,熔煉成新材料後,在尾部擴建和加長加工廠。他們也在加長貨艙以及貨艙上的飛行甲板。

    太空中進行熔煉與合成,特別是納米級別的製造,確實要容易得多,因為這些原子完全聽從人類的安排。想要什麼晶體就可以製造什麼晶體。

    技術人員設計了一種加強版的太空艙外殼,就是利用石墨、鉛、硅和鐵等多層特殊的原子排列結構,他們以鋼鐵焊接性比較好的特點,利用波束對鋼鐵骨架加熱,焊接,然後在上面敷設一層層材料。利用不同的晶體結構和原子核來漫射吸收高能粒子。

    這些骨架之間還設計一些空腔。三層殼體疊加,焊接把錨固之後,注入導熱很快的一種硅流體化合物。這種化合物雖然導熱,但是卻是絕緣的。在最外層的殼體空腔之內,就安裝電磁線圈。當這種電磁線圈充電之後,讓整個太空艙體外殼形成和磁場,讓太空中的高能粒子流繞過太空船,而不是直射太空船。

    第二層空腔裡面是一種失去壓力就會凝固的化合物。這位為了防止萬一外殼破裂的應急性措施。

    由於太空焊接擁有良好的完整性,所以他們準備在指揮艙前面重建一個指揮艙兼駕駛艙。也就是為空間站建造一個機頭。然後將這個機頭對準太陽。

    畢竟在這個空間裡面,來自太陽方向的高能粒子是主要防禦的對象。

    這種外殼製造非常複雜,因為除了外殼以及每層之間的線路,流體泵,發電設備,調姿發動機,供電的電池組等等架設以外,還有均勻分佈的探頭。

    新指揮艙非常大,錐形的艙體是盡量增大電磁盾的效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層殼體的內部是電磁,電腦,流體泵以及未來可能的武器控制室等操作艙。這裡活動的檢修人員需要穿宇航服。

    之後是內層剛性外殼外層一樣敷設了石墨塗層,也是太空艙真正的外殼,非常堅固。這層殼體內才是人類可以自動活動的空間。

    指揮艙將安裝最新的中央電腦模塊。包含了各個指揮系統和操作系統。

    新指揮艙完成之後,原來的指揮艙將改造成一個重力艙。因為它在太空艙的中心,這裡也將成為宇航員進行重力恢復性訓練的地方。前期的宇航員的身體在無重力條件下,確實出現了非常多的問題。(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