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四十一章 戰爭的本質 文 / 郁榕

    歐洲,四月德國突襲丹麥和挪威,五月進攻一心想著中立的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突破比利時的阿登山地天險,在荷蘭海岸至馬奇諾防線展開了全線進攻。

    一直採取綏靖政策的張伯倫下台,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但是此時德國已經佔領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英法聯軍只能大撤退。

    蘇聯因為要迫切解決東西兩線的安全問題,直接出兵進入了波羅的海三國,拿下了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並將比薩拉比亞大部與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合併,建立了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加盟共和國;將比薩拉比亞南部沿海地區和北部一小部分劃歸烏克蘭。

    因為這些地方以前就與俄羅斯有些淵源,斯大林吸取了波蘭戰爭的教訓,採取了比較和緩的政策,實際震動並不大。蘇軍在西線採取了次遞縱深配置。大批的蘇軍開始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了哈薩克斯坦北部,因為那裡七成以上都是俄羅斯人,蘇軍強大的坦克兵團很快就佔領了哈薩克斯坦北部,沿著裡海而下,攻入了土庫曼和烏茲別克。重新掌控了一戰時英國和俄國達成的瓜分波斯的地界。兵鋒直指帕米爾。

    何應欽的第四集團軍推進到了哈薩克丘陵,形成了中國佔領山區寸步不讓,而蘇軍佔領圖蘭低地,中蘇兩軍在圖爾蓋窪地,鹹海,圖蘭低地一線形成對峙。哈薩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被瓜分了。

    蘇聯認可這種分野。因為這種分野早就開始形成,中國人在山區的道路建設以及移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天山和哈薩克丘陵早就佈滿了中國人。現在只不過是正式出兵而已。蘇聯也沒有心情在在此時和中國這樣的大國發生戰爭。

    蘇軍只是在鹹海和裡海之間留了一定的防禦部隊,開始向通古斯高原和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實際控制線增兵。

    但是這種增兵並沒有超過白崇禧的預期。畢竟,德國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為了應付可能的東西兩面同時作戰的情況,蘇聯採取了這樣頗為保守的兵力佈局,在烏拉爾山兩側配備了足夠的後備兵力。同時烏拉爾山也正在迅速成為蘇聯的工農業核心區域。做出強攻中西伯利亞高原其實是個假象,而防禦德國才是真實的目的。蘇聯還需要時間來強壯自己。

    五月底,蘇聯的佈局基本完成。

    這直接影響了德國的軍事戰略。德國認為在中國和日本的壓迫下,蘇聯短時間不會對德國產生威脅。

    諾曼底。德軍徹底放棄了和英國講和的心態,裝甲兵團和已經被逼上絕境的英法聯軍發生了慘烈的戰鬥。儘管英法調用了全部的艦船進行了大撤退,但是真正撤回去的盟軍只有不到十二萬人。

    二十多萬盟軍戰死和被俘,而德國的裝甲軍團也損失慘重。裝甲兵團是在空軍的支持下才勉強取得了這樣的戰果。以至於德國暫時失去了發動閃電戰的能力。儘管如此。二十多萬盟軍的損失,是盟軍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法國的軍心徹底崩潰。

    德國在這次戰役中總結了空軍和陸軍協同的經驗,同時也知道了先進的通訊技術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

    英法美和德國都知道中國使用了一種電磁炸彈。可以切斷戰場通訊。但是畢竟中國隔得太遠,且十分保守,所以歐洲沒有發展電子通訊的顧忌。

    只是雙方在一開始就被電子屏蔽給拖住了腳步。大批科學家失蹤,形成了理論創新能力不足,沒有繼續在晶體管上進行研究,而後期培養的技術性人才和工程師們在電子管的製造工藝上取得了成績。並且成功解決了電子對抗和屏蔽的技術問題。這使得整個歐洲科技繼續在電子管的死胡同上越走越遠。

    由於美國此時國內發生了內亂,中美海上紛爭一直在不溫不火地進行。美國海軍的頹勢已經明顯,這讓原本可以成為改變歐戰格局的砝碼失去了作用。羅斯福的執政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羅斯福主動提出了民族和解,給予印第安人平等的權利,以平息北部的**主義思想。想從內亂中脫開身來。

    六月十二日,西雅圖的美軍主動撤出。宣佈華盛頓州改為西雅圖印第安自治州,允許印第安人自由前往西雅圖,條件是西雅圖不脫離合眾國。

    羅斯福的政策在美國國內起到了緩解民族矛盾的作用。

    新的西雅圖自治州以哥倫比亞與斯內克河為界,東邊一直到落基山脈的分水嶺為界。

    西雅圖的臨時長老會沒有發表任何宣言,也沒有與美國政府進行談判,不過攻擊行動停止了。守護者們從森林裡走出來,要求倫比亞平原和斯內克平原的農場主、工廠業主、礦業主全部撤出西雅圖。農場主們留下也可以,但是只能和其它人一樣分配固定的土地。且不允許進行土地買賣。森林,草場,山地包括礦山全部收歸公有。

    白人們當然不肯,一些地方還在發生民團與守衛者之間的戰鬥。

    印第安控制區沒有再向美國約定的界限擴張,蒙大拿州的印第安人開始進行大規模地遷徙,而且是被美國政府驅趕到西雅圖。羅斯福這樣做的理由是,必須要給被趕出西雅圖的白人以補償。印第安人雖然得到了一個自治州,但是卻失去了其它地方的所有土地。這似乎是一個各方都能夠接受的方案。

    這讓羅斯福贏得了巨大的威望,美國大選已經臨近,其它的總統候選人根本無法相比。

    六月,羅斯福宣佈解除日美同盟,承認中國在諾斯山脈以東的主權。同時宣佈美國絕不參加外國的戰爭,除非遭到攻擊,決不派遣陸海軍到美國以外的領土作戰,停止中美海上紛爭,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努力改善國內經濟。

    小洛克菲勒再次到了中國,他說歐洲戰爭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軍火市場,不管德國和英國的戰局如何,英國都將走向衰落。美國可以不再插手遠東。可以與中國在適當的時候瓜分英國在亞洲,澳洲和非洲的利益。在這個時候,中國印第安政策是極端不明智的。

    毛石山說:「印第安人是我們的族人,他們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居住地,而不是被圈在戰俘營裡。中國理解美國,但是也請美國理解中國。中國所求不多,不希望在自己的家門口受到威脅,比如日美同盟和菲律賓。中國人不會跨到南半球。」

    小洛克菲勒笑瞇瞇地回去了。

    這實際上就是默行國在印第安人問題上引向加拿大。美國人在其它州清除印第安保留地,這也強化了美國對國內的穩定,徹底擺脫分裂隱患。真要打起來,到時候美國也不會像現在一樣縮手縮腳。

    美國人的眼睛已經瞄向的英國偌大的殖民地。

    毛石山當然也不會客氣。

    六月中旬,美國太平洋艦隊從勘察加和楚科奇撤到了阿拉斯加。在菲律賓的美軍基地也撤到了夏威夷,菲律賓宣佈**。

    葉劍英的第二集團軍進入了法屬印度支那。而法軍全部撤回了非洲。中國恢復了安南省,而暹羅也宣佈併入中國。

    於此同時中華民國的一支艦隊直接登上了菲律賓,在當地華人的支持下,僅僅**了不到三十天的菲律賓併入了中華民國。

    美國的幾大財團則和英法德以及蘇聯做起了軍火生意。美國商人進入波斯,支持波斯**。擺脫英國的影響,美國的石油公司大舉進入中東,開展油田的建設。同時國內的幾大油田也開足馬力生產。

    打仗沒有石油,沒有糧食,沒有鋼鐵是不行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