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六十四章 戰後變化 文 / 郁榕

    崇仁離開的時候是什麼心情,很難估計。

    畢竟他們只是在連雲市的校園區轉了幾圈。別的地方也不允許他們去。

    但是學校的氛圍徹底推翻了崇仁對於學校、老師、學生、學習的認識。也徹底推翻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識。他不禁要問:平等真的在日本存在嗎?中日到底誰更加先進和文明?

    不管怎麼樣,中日之間,在實際控制線停戰了。

    回去後的崇仁被軟禁了。據說在裕仁天皇面前說了大逆不道的話,裕仁天皇大怒,下令他不准出學校。

    連雲港,匯聚了很多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馬海戰雖然贏了,但是對於材料、電子、系統程序等技術人員來說,是一次大失敗。因為不僅是出了問題的戰機和軍艦,就是沒有出問題的戰機和軍艦在關鍵受力部位,都出現了一些細微的損傷,這將直接影響飛機和艦船的使用和壽命。電子元器件壽命太短,程序運行不暢,緩慢,不能適應快速作戰,抗干擾能力差,探測識別不清晰等等。

    所有的這些問題在高強度作戰時,只用了一兩個月就都暴露了。

    如果這樣算下來,武漢政府方面的戰損更加嚴重。

    新民科學基金將所有的問題進行系統化,分解到各研究所,這次是第一次有新民科學基金主動交付研究所這樣的研究任務。以前是由各系統自己提報的。

    一些戰機報廢。一些戰機和艦船被限制了使用方式。已經在建的艦船和飛機暫時還改不了。而且司令部判斷這幾年高強度的戰爭還會發生。所以並沒有減少產量,但是也不再增加產能。如果增加產能只能是在新技術。司令部編製了使用須知。規範了這些武器裝備的使用。

    整個科研體系都開始圍繞這些問題運轉起來。因為很多東西與核計劃實際上關聯在一起,所以並沒有滯緩核電計劃的研究進度,反而在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加快了。

    日本。本島開始了大規模礦山開採,建設遠東和阿爾丹的宣傳在民間轟轟烈烈地展開。大批的年輕人和失業的農民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君之代和櫻花之歌登船前往遠東。連裕仁天皇也在海蘭泡修建行宮。這極大地鼓舞了日本的士氣。

    為此日軍向伯力和雙城子的東北軍發出了退回烏蘇里江興凱湖以西的通牒。說是為了保證海參崴的安全。東北軍這部分的軍隊實際上是原關東軍下面的滿蒙部隊,不肯與日軍作戰。金壁輝無奈之下只好撤回了烏蘇里江。

    日本指望海參崴一個港口也不行,離人民革命軍也太近了。日本也不清楚武漢政府為什麼吧攻打海參崴。但是庫頁島以及日本海沿岸都在建設新的港口。日本海軍的重型戰列艦在冬季航行會有很多優越性。反而中國海軍都是輕型軍艦,冬季進入不了遠東海域。日本似乎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他們對南方的九州四國等地採取了暴力開採和開發的策略,很明顯要放棄這些島嶼了。

    對馬島和巨濟島等朝鮮南部眾多的群島。小型的漁船已經消失了。原來韓國的一些軍艦改成了海監船在海面上巡邏。釜山港在重建。

    太白山和小長白山以前就被人民革命軍滲透,一些軍人復員後留了下來。開始在這裡組建家庭。他們大多都是林場負責人和護林員。也有一些在學校和政府工作。

    大批的學生和工人到達這裡,漢人比例快速增加。

    由於去過大陸內地的都說內地的先進和繁華。所以很多學生都爭取考入內地學校。這導致朝鮮省和琉球省的孩子是淨流出,因為這裡的教育系統還沒有形成。

    琉球各島而隨著淨水處理廠,漁業加工廠,等等一些工廠。漢人的工人增加。最關鍵是。大型的中國遠洋捕撈船隊在增加,他們都選擇了在琉球群島停靠,補給生活用品和淡水。

    中國的遠洋捕撈船隊已經到了太平的深處。

    而中國的所謂近海捕撈船也在2000噸左右。全是鋼殼船。他們主要在東海和黃海活動。最遠也到了琉球群島。

    武漢政府和台灣政府達成了幹部交換和學生學生交換的協議。第一批兩千名幹部和兩千名學生到了台灣,分佈在全島各政府和學校。台灣的幹部學生也等量到了武漢轄區各省。

    台灣政府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對等。但是,每年兩次的交換,只能是讓台灣的大陸人越來越多,而到大陸的台灣人在人口比例中幾乎等於無。

    大陸的官員到了台灣就下到了老百姓第一線,和老百姓吃住在了一起。而台灣的幹部不知道的是。大陸政府職員在就是一個公務員而已,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公務員。是沒有特權的。

    只是大陸的生活質量和科技水平要高太多了。他們也沒有人想回去。

    張春因為在連雲市住得太久了。所以一些事情也不知不覺地找過來。所以1937年3月。張春就跟著梁思成和林徽因組成的中國傳統建築調查隊出發了。

    這個調查隊已經調查完了江蘇和安徽的民居。準備北上,他們要先到安陽和哪裡的考古隊交流商周時期的建築特點。然後轉道山西平遙、西安古城,最後前往**。

    由於蔣介石針對德意日的**聯盟提出了不同意見。而**對日本進行的對馬海戰,實際上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也讓斯大林看到了希望。鑒於**現在拒絕單獨和任何國家簽訂協議。蘇聯派特使前往廣州,和中國協商在中蘇友好協議的基礎上,進一步簽訂互不侵犯的協議。

    蔣介石此時急於確定黨政軍的威信和地位,同時也像走一條中間路線,所以電傳東北、武漢、台灣、**政府前往廣州共同談判。

    伍豪和林長民就動身去了廣州。

    **政府,班禪和熱振活佛、劉曼卿剛剛完成教育改革。

    劉湘從醫院出來後,繼續投入到了甘孜到昌都的交通線。因為甘孜阿壩的交通和教育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

    同時劉英到了噶爾,就是為了打通喀什到日喀則的交通線。第十五軍已經組建,軍隊中約有三分之一的藏族士兵。彭德懷在日喀則和學生、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就是為了建成工業體系。

    由於技術是現成的,發展很快。日喀則機械廠已經能夠生產槍械和火箭彈。除了冶煉跟不上來,這些槍械壽命受到影響以外,其它的單兵已經沒有多少區別。冶煉上不來,是因為從礦山勘探,到開採,到冶煉到合金,到鑄造,這個過程不是一年就能夠完成的。不過就算是這樣,彭德懷也鬆了一口氣。

    比較可喜的是農業。**的鹽湖資源發達。生物化工廠的技術克服了環境因素,成功製造出了生物鉀肥。結合農戶的農家肥技術,在低海拔的拉薩一帶給農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的農業基本上沿著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分佈。雅魯藏布江佔據大多數。這些可耕地相對於林地來說,比例很少。所以**農業政策還是以增加耕地面積為主,這個工作主要是漢人和少部分解放的農奴們進行的。

    土地分配政策已經不可阻擋,連一些底層的喇嘛們也參加了土地分配和從事農業活動。而這裡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從溫帶到寒帶,從潮濕多雨到高寒少雨,多層梯度變化,這讓學生們帶來的各種種子幾乎都能找到落腳點。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交通和加工業,因為**東南部豐富的林業資源,如果沒有加工業,就不會形成產品。形不成標準交通系統,各地的政府就因陋就簡先形成公路系統。

    這都需要時間,這些基礎打好以後。內地的設備材料才有可能運送進來,形成加工體系。

    由於**的農業極為原始,雖然畝產依舊不高,1936年年底,**的糧食產量就直接翻了兩番。不僅是藏民和軍隊吃飽了肚子,市面上還多了一些農業加工食品。豐富的糧食品種改變了**奶茶糌粑等傳統的簡單食物。

    很多牧民被吸引到了農村定居。這也完成了高原減少畜牧人口的戰略。只是這個速度有點過了,藏民們餓怕了,只要有吃的,他們就會流向那裡。結果很多高寒的草場只剩下了漢人和軍人。

    班禪不得不號召喇嘛們前去最艱苦的地方和漢人們一起修行。

    不得不說宗教有時候非常起作用。它會讓人狂熱和有持久性。大地的守護者和裁決者的思想,確實可以藏傳佛教的思想契合。當這個觀念成型後,喇嘛們比普通藏民更加容易接受漢人們灌輸的林業,農業和牧業知識。也能夠接受天道循環的理論體系。只是系統論和控制論、矛盾論對他們來說還是複雜了一點。

    **的宗教形成於較為簡單的自然環境,正因為簡單,所以天道循環的感受對他們更加深刻,才有了輪迴的思想。而系統論等是在自然環境極為複雜的條件下形成的,他們理解起來就有些困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