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十七章 種樹與砍樹 文 / 郁榕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勝利村,這個名字後世可是聞名遐邇,張春無論如何也不會忘記這個地方。就像不會忘記江漢油田一樣。當然還有大慶。

    只是勝利村現在還不叫勝利村,而叫後坨子村,沒有幾戶人家。

    張春帶著治黃委員會的十多個研究員在這裡考察黃河如果水量減少後,會對這一地區有什麼影響。只不過這次帶上了李四光。

    「如果說盆地,有什麼盆地比渤海這個盆地還要大?這裡說沒有石油,說什麼我都不相信。陝甘寧、柴達木、還有這裡。你們都應該下功夫去找。」張春說得很肯定。

    「這裡唯一的問題黃泛區,和黃河不斷改線。但是以後這將不成問題。黃泛區不建議遷移太多人口,但是建設一個工業區還是可以的。」

    「山東人口稠密,最新的統計,有四千萬人,僅僅比四川人口少一點而已。黃泛區不加利用實在有些可惜。」一個研究員看著長滿了茅草和蘆葦的黃河兩岸。

    「利用是要利用的,不過要適當。瀕海濕地以及森林繁育,環境進化要與農業結合在一起。海洋捕撈業,還是要堅持撈大魚放小魚的原則。當然這個大小也有別,因為海洋生物有些體型大,但是實際年齡小。比如鯊魚,鯨魚等等。但是越是大魚,利用越完全,現在我們的造船業還跟不上,漁民們也很難控制。以後可以從幾方面進行管制,一個是要用專業的捕撈船。廢掉小漁船。一個是不允許有小魚小蝦在市場上出現,專業捕撈船出產的魚全部進入工廠加工成產品才能出售。沒有小魚怎麼養得住大魚?專業捕撈船從技術上,安全上都有保證。也便於管理。」

    張春看著海上星星點點的漁船。

    「要成立漁政和海監。對海上捕撈業進行管理。所有的這些都要有先進的船。軍用的船廠放在連雲港,但是煙台和青島可以建設民用的船廠。威海的軍港地位恐怕很難替代。」

    「使用木船還是鐵甲船?」李四光問。

    「當然是鐵甲船。要能做遠洋捕撈,能扛得住大風大量,能使用大型的拖網,有冷藏貨場,還要有一定武裝自衛的能力。」張春笑道。

    「山東煤不成問題,鐵礦品位差。不容易選,對環境破壞大,總不能依靠進口鐵礦石吧。這幾年大型的建設對於鋼鐵的需求量大增。長陽。大冶和白雲礦加上進口礦石也只能勉強滿足需求。淮北的鐵礦只能滿足軍用。」

    張春笑了:「山東別的不多,金礦多。洋人喜歡這玩意,換點鐵礦石沒有問題。再說我們並不是無休止地發展,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湖北和陝西的建設基本上已經很慢了。老百姓還是喜歡木頭房子。湖南和江西、甘肅、綏遠的鋼鐵使用量也會很快降下來。現在用鋼鐵的大戶在四川省。不過等它的高峰期到來的時候。攀枝花應該能夠投產了。對了這幾年特種鋼材對於其他金屬的需求量不少,船舶肯定會用特種鋼材。地質所的探勘壓力可不小。」

    李四光這點非常自信:「鄺工他們已經圈了一些目標區,地質所正在成立片區的地質隊,我們國家鐵礦可能不行,其他礦產非常豐富。愁的就是鐵礦,山東、隴海、河南都是貧礦。我覺得不是鐵礦沒有,而是在西部山區,青藏高原一帶。」

    「夠用就好。」張春淡淡一笑。他一向不支持過度開發。

    山東的道路修建得很快,畢竟山東人多。黃河的水患是老百姓聞聲色變的事情。現在能夠有一個解決的辦法,老百姓自然捨得下力氣。何況這兩年,黃河水也確實泥沙少了。一些地方的河床不僅沒有升高還在緩慢降低。不過這些天河的兩岸也都種上了樹木和草。交通系統的延伸,實際上減少了墾殖面積。用林業和牧業替代農業的效果非常明顯。

    當然這必須要有合理的土地分配政策作為支撐。老百姓只有穩定下來,才有可能精耕細作。陝西省的輪作種植經驗在山東和隴海推廣,效果不錯。

    「山東,原始植被也沒有了,華北平原同樣如此。這裡的墾殖歷史已經幾千年。淮河流域還好,其它地方情況非常糟糕。黃河兩岸的情況與陝西並無區別。」

    各省已經成立的環保廳。因為林業工會從農業工會中分離出來,所以農業廳和林業廳也分開了。漁業廳和畜牧廳也在籌劃分出來。所以常常是環保廳在統籌農林漁牧以及工業廳、建設廳在進行工作。

    「什麼時候能夠進行黃河改道工程。」

    「至少要等到山東土地分配完畢,農林漁牧產業調整結束,大約還需要一年。再有,最好徹底清除長江以北的國民黨勢力」回答的是蔣方震。

    他實際上管著山東和隴海,側重點在山東。隴海基本上交給孫傳芳了。在山東配合蔣方震的是羅榮桓,他從軍事政治學院出來,就跟著他的老師在隴海和山東跑。

    王稼祥也從四川調出來,在隴海擔任黨的書記。

    安徽和江蘇在江北的農村,**滲透非常快,因為蔣介石也知道江北守不住,大量的軍隊和幹部都在往江南遷,一些地主富戶,工廠也在搬遷。

    蔣介石與閻錫山基本上採取了相同的政策,一個是利用晉商。一個則把江南的富戶們籠絡到了一起,而武漢政府的農民運動和貧民思想就是迫使他們凝聚在一起的理由。

    七月,夏收結束,張亮的第一軍就向前推進了,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擋就到了長江邊。而江南岸,國民黨正在大規模修建江防。

    國統區,蔣介石利用貸款,在沿線修建鋼筋混凝土工事,炮樓林立,每個據點都有高大的水泥牆,每個據點都在修建公路,邊界靠國統區一側的樹木全部砍了,以防止人民軍接著森林偷襲。

    中央軍正在裝備汽車和鐵甲車。甚至從英國和美國進口了坦克車。一些師團配備了大量的火炮高射機槍陣地也只在慢慢建立。

    不過,中央軍並沒有主動招惹人民革命軍。而是看著老百姓在那邊種樹和放牧。

    與武漢政府的轄區相反,國統區正在砍樹,蔣介石已經知道張春是通過山區和森林千里突襲上海。

    他不想犯第二次錯誤。而砍伐樹林也可以獲得更多的農田。蔣介石也在搞土改。他不能剝奪地主富戶的農田,但是總可以鼓勵老百姓開荒吧。

    雖然這些山林和樹林也是地主富戶的,但是農田蔣介石買不起,山林和荒地總買得起吧。

    蔣介石的這一政策在平原地區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李大釗為了減少損失,讓黨員們全部退到了山區。於是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局面。平原和丘陵地區光禿禿的是農田,是國統區。

    而靠近武漢政府轄區的山區則是**管轄,那裡拚命種樹。

    國統區也學會了沼氣技術,畢竟新民報把一般原理介紹得非常清楚,當然優選沼氣菌種已經屬於生物科學的範疇,有些可以算得上軍事機密,所以新民報不會透露一星半點。

    國統區因為地處江南,沼氣的運用有著天然的優勢。蔣介石現在有的是錢,有的是物資,所以鼓勵農民各家各戶修建沼氣池。就算利用率不高,但是從不至於沒柴火燒。

    這一砍樹,還砍出了一些礦產。其中銅陵一帶,英國人和日本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礦山建設。浙江,福建一帶,一些富戶們聯營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廣東的樹木也砍得差不多了,李宗仁堅決制止了在廣西砍樹。龍雲也不肯砍。中央軍已經具有了重型武器裝備的優勢,他可不想有一天被裝甲車和坦克車淹沒。

    但是兩個人都擋不住富商們和洋人工程師們一起對礦產資源的開發誘惑。國統區全境,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建設之中。

    情報反饋到了張春這裡。

    張春暗暗吃驚,因為不僅是日本,英國,美國在支持蔣介石,連蘇聯支持了不少盧布。

    目的只有一個,讓蔣介石盡快崛起,壓制不聽話的武漢政府。最好能讓蔣介石北伐,打起來了,各國才好獲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