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九十五章 佈局 文 / 郁榕

    武漢政府的這次擴張一直到了陰山山脈才停止。而整個陰山山脈,毫無疑問將成為武漢政府的地盤。要說叢林戰和森林的運用,大概沒有誰比地十八集團軍更加厲害了。

    河南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京漢線接通後,鐵路直接到了鄭州,兵力和物資調運都非常順暢。張學良這次學乖了,並沒有截斷京漢線。並且在新民大學提出要保護安陽甲骨的要求後,主動退到邯鄲。

    地質所、考古所和中文系聯合組成了考古隊前往安陽,同時去的還有一個步兵團。主要禁止隨意挖掘和販賣甲骨和文物。安陽地區實行軍管。

    東北軍和第十八集團軍也只有這麼一點接壤的地方。而兩側是閻錫山和韓復渠。

    徐向前的騎三師到了嘉峪關。前敵指揮部的這次行動就算完成了。

    剩下面臨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在包頭建設工業城。要集合白雲礦區,白銀礦區,陝甘寧盆地的石油和煤炭。建成一個比大大冶規模相當的工業區。以保證國防工業的需要。

    另一方面就是如何治理河套地區和毛烏素、騰格裡、巴丹吉林沙漠的問題。

    至於工業城的設計規劃,梁思成已經在大冶,武漢,襄陽,西安進行了多次的實驗,效果不錯。

    何況是設計一座新城。

    前敵指揮部撤銷,劉英,毛石山,劉伯承回到新民軍事學院。他們需要總結這次作戰任務的經驗和教訓。

    劉英對毛石山。劉伯承非常賞識,主動退到了後面。而林伯渠主要還是後勤組織協調能力不錯,他同時兼著西安的市長。馮玉祥看中了他。說比自己的那幫大頭兵要好,退休後林伯渠還能頂幾年。

    馮玉祥另外一個看好的,能夠主政而不是光打仗的人是張自忠。至於宋哲元,鹿鍾麟,楊虎城這些人,就說你們還是當你們的兵吧。別跟張之江學,從來不到辦公室。都是秘書在辦公。他一直騎著馬在各地的中小學跑,要是學校破了不修。學生穿的不好,吃的不飽,不鍛煉身體,老師不好好教。對校長就是一通罵。開始還用馬鞭抽。直到被馮玉祥把他的馬鞭沒收了一根,才不打人了。

    其實張之江是讀書的,還讀的不錯。只是脾氣不太好而已。也不是不會辦公,而是說要像張春學習,多下基層。

    馮玉祥提議把張自忠從軍隊調出來,放在蘭州。葉挺身負組建機械化兵團的職責,在蘭州也只是暫時的。

    鹿鍾麟是為悍將,治理地方他不用心思。所以歸綏最後還得靠學生們撐著。

    新民。劉英、毛石山、劉伯承、蔣方震都到了。

    爭論的集中點還是在使不使用坦克和火炮的問題。裝甲車雖然有一定的防護能力,但是面對蘇軍的坦克肯定是不夠看。劉英和劉伯承認為在北方需要。

    但是毛石山認為不需要。

    他的理由是大集群的坦克。可以用空軍,用火箭彈去摧毀,不需要和坦克集群進行正面對抗。這太愚蠢。

    如果在非平原地區。單兵能夠找到很好的隱蔽物,只需要改進單兵火箭的的威力就夠了,可以研製專門的反坦克火箭。真要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挖掘戰壕來給步兵創造攻擊坦克的機會。而大集群坦克在狹小地形,水網地形,毀掉一輛坦克。後面的坦克就陷入了死局。

    而研製翻坦克火箭甚至導彈,工程學院有很好的基礎。能夠很快見效。

    空軍正在研究直升機,雖然德國人對於直升機不重視,但是不代表這種飛機不管用。這種飛機的低空性能好,能夠懸停,載彈量不小。對付坦克幾乎是天敵。雖然不會很快出來,但是我們還有時間。

    即便直升機不出來,如果反坦克火箭或者導彈出來,戰鬥機也可以進行對地攻擊。電子所正在進行導航試驗。

    就是沒有火箭彈和導彈。飛機上的機炮如果裝上穿甲彈,也能夠奏效。

    退一萬步說,真到了需要用單兵火箭到平原上與坦克對撼的時候,傷亡與用坦克對撼的傷亡也大不了多少。

    毛石山說:「實際上,現在蘇軍的坦克裝甲連我們現在的火箭也擋不住。」

    「日軍呢?」劉伯承問。

    「日軍更不行,據我所知,日軍的裝甲車比我們的裝甲車還差,日本本身沒有多少鋼鐵資源,國家又小。全部鋼鐵要靠進口。要是造蘇聯的那種坦克,根本造不了多少,就會耗乾國力。」劉英說。

    「所以日本盯上了東北的鐵礦和煤礦。」蔣方震點頭道。

    「張學良會放棄東北?」劉英不相信地說:「蘇軍他都敢打一下。雖然輸了,但是是裝備不如人。」

    張春歎了口氣:「那是因為張學良相信蔣介石會幫他,他還有長江以北廣闊的退路。以後難說了。」

    幾個人都不說話。

    毛石山過了一會兒才說:「日本本土沒有資源,靠搶不一定搶得過我們。所以我覺得飛機和導彈就是再難也要弄出來,弄好。保持絕對的優勢。然後就是單兵武器,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環境規劃和整治的發展方向。單兵系統會越來越重要。通訊系統,還有有利於夜襲的微光顯示系統。更有威力,更加遠的特種子彈。特種火箭彈進度要加快。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放棄坦克和火箭。我認為完全可以。」

    「未來有沒有什麼想法?」張春問。

    毛石山幾個人相互看了一眼:「蘇俄的遠東鐵路,總是一個禍患。所以蒙古必須拿下。現在切斷遠東鐵路肯定不行,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我們現在的幾個地方光治理都需要太長的時間。包頭工業城至少需要兩年。這還是要在大冶全力支持的情況下。所以拿下蒙古要看時機。」

    蔣方震指了一下四川:「天府之國,人口眾多,再準備一段時間拿下它。」

    張春點頭道:「拿下四川還有一個好處。」張春在地路上,沿著大冶,長陽和四川盆地邊緣劃了一條線,然後在青海,四川雲南花了一線,指了指交叉點說:「這片區域可能會有豐富的資源。這裡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戰爭失敗了,也還有翻身的機會。」

    蔣方震笑了:「還沒進就想到退路,為民太小心了。」

    毛石山指了一下山東說:「我們需要一個出海口,從目前來看,山東比較合適。日本總歸是我們的大敵。要早作準備。潛艇是很不錯的武器,如果在聲吶、魚雷、通訊系統、導航系統取得突破。至少近海能夠守得住。」

    「為什麼不是長江口?」

    「因為山東也有煤鐵,就算我們修一條鐵路過去,也不是問題。長江口太亂了,有機會當然好,沒機會,那也只能等。」

    張春笑道:「那就按照這個想法,河南和四川的例子十分明顯,早些時候派幹部去這些地方,不要去城市,去農村,我們的根子也在農村。事實上,農村除了土豪劣紳以外,軍閥實力達不到那裡。河南我們有準備,拿下了也好治理。四川我們沒基礎,你看現在麻煩的。」

    「這方面要黨委那邊進行協調和佈局。有先有後,有明有暗為好。」毛石山點頭道。

    ————————————

    1930年1月,一個很有意思的人找到了在河南進行環境考察的張春。

    這個人就是梁漱溟。他在廣州期間,代李濟深任廣東政治分會建設委員會主席,專門研究農村治理問題。李濟深被蔣介石抓了,他就跑到江蘇、河北、山西等處的村政實驗。他還在河南的輝縣參與籌辦村治學院。他發現*控制區的農民沒有開墾土地,反而縮小了農田面積,開始了頗為新穎的精耕細作的模式。而且實行的是全民教育。所有的適齡兒童全部要上學,其他人也要參加掃盲班。小一點的地方用上了沼氣,大一點的地方甚至用上了電。入冬後,沒有人砍柴,也不讓人砍柴,農民們用上了一種大鍋爐,統一用煤燒熱水供暖。

    不砍柴了,土地上也就綠了。更加有趣的是,研製交通線居然規劃了不少的草場,一些矮丘不讓種地後也變成了草場。一些蒙古人居然跑到陝西來放牧了,有些人要求定居在陝西,因為他們的孩子要上學。

    和梁漱溟一起來的還有黃炎培。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