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六十二章 新武漢 文 / 郁榕

    武漢,梁思成和林徽因拿到了鄺榮光花了一年的時間測繪出的地圖。按照張春的要求進行了初步的城市規劃。因為張春,新民研究院對道路、地下管線、公共廁所、公共綠地、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等要求近乎苛刻。特別是居民區的污水是一定要進去沼氣池和污水處理廠的。武漢周邊全是湖泊,不能隨意排放污染水體。所以對於這些設施的選址要求自然就高了。

    二月份,大體的規劃圖出來後,民工們就開始修建居民樓,同時政府開始進行征地拆遷工作,採取是以房子換房子的方式。也就是政府提供足夠你居住的房子。你原來的土地和房子就歸國家了。

    居民小區都是七層的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根據武漢民居形式改良後設計。就算是張春看來,也還是美觀的,徹底擺脫了以前傻大笨粗的形象。小區包含了學校、醫院、市場、商場、公共汽車站等所有應該有公共設施。商貿市場公開招標,吸引商戶進駐,學校和醫院由政府出資。商場是提供給商行的。至少三個這樣的小區就有一個大型的沼氣池。不過經過初步處理的污水還要通過下水道彙集到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採用了大型的人工和自然濕地進行處理。

    七月份,一些小區完工,居民和商戶開始入住。棚戶消失了,出現了寬闊的大道。這些大道都有綠化帶和隔離帶。武漢市在瘦身,它在變小。變高。

    大型的沼氣池與發電站開始工作,電很便宜,因為它幾乎只消耗人工。

    武漢市原來的水廠、燈泡廠、製衣廠、棉紡廠和油脂廠等等。全部都經過了大規模的擴建。原來的商戶根本投資不起,合作銀行代替政府入股後,再向社會募集股份。

    政府說了,這是給商戶們一個投資的方向。政府完全可以自己做。商戶們一看運來的設備就知道,政府真的有可能自己幹,而各商戶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技術能力。

    這些工廠幾乎都圍繞著發電廠進行建造,盡量減少與發電廠的距離。幾十座沼氣發電廠一字排開。原來的樹木保留著,還種上了很多綠地。發電廠的電是並網加壓進行輸送。走的是地下的管網。這些東西都是政府投資的,但是收取電費。

    因為這樣的綠地面積非常大。使整個城市看起來像要消失在森立之中。

    七月八月。發洪水的謠傳曾經讓武漢市民十分恐慌。

    蔡和森剛剛組建的政府也十分緊張,軍隊,民兵,一百多萬人像螞蟻一樣在農學院規劃出來的地點修建堤壩和疏通河道。

    大洪水也讓一些鄂中連接武漢緊急填築的道路毀損嚴重。除了工程質量問題。還有一些是設計問題。但是鄂中那些花了數年逐漸修通的鐵路卻安然無恙。

    這讓詹天祐和吳詠恩好生檢討了一番。

    戰後的武漢三鎮,人口約三十八萬人。

    武漢周邊除了分田地,還設立了很多漁場,因為這裡的湖泊實在太多了。所以又回鄉了十多萬人,現在只有二十六萬人。這對於長高了許多的居民區而言,武漢市還是太大了。居民區大多是沿著長江分佈,改造區從龜山蛇山開始向兩邊擴展。工廠集中在漢陽,武昌集中了學校。而漢口集中了商業。這個佈局和原來的大體相當,只是城市面積在迅速縮小。原來棚戶區成了一個個農莊。陳鴻書居然沒出武漢,就開始完成規劃的果園、農場和養殖場。同時建設屠宰場、罐頭廠、食品加工廠。這些也集中在一起,成為一個工業區,而且大多數都是集體所有制。也就是有職工共同持股,通過選舉出領導層進行管理。

    隨著改造工作的進行。武漢市又多出了一些部門,其中就有住建部,專門給老百姓規劃和建造房子的。

    住建部下面有環境規劃局,很奇怪的一個部門,專門研究環境保護和規劃的。全部都是新民大學的環境系的學生。這些人學的專業很雜,有農業,也有化工,測繪等等,它更加像一個研究機構。

    政府西面多了一個城市管理局。什麼清潔衛生,清理下水道,維護水電管線,清理大街上擺小攤的人。都是這些人管。城市管理局下面還有供水公司和供電公司。因為這兩個單位是靠收取費用生存的,所以叫做公司。

    不管怎麼樣,武漢市雖然變小了,但是也變漂亮了,有秩序了。

    九月開始,兩萬大兵們就開始修江堤,他們開著大得嚇人的汽車,把一車車巨大的石頭砌成江堤。比原來的江堤要高出三米多。並在江邊劃出了綠地和一些軍事禁區。一些軍營就在這些綠地裡面。江邊的小山上,建立很高的房子,上面架著一口大鍋。山下有著一些曾經打沉過洋人艦船的巨型火箭。

    這些地方每天都有軍人巡邏和訓練。他們在樹林裡訓練,維護江堤的同時,還種樹,用大卡車拉著有著大土堆護住根部的大樹。

    這些士兵屬於武漢守備師的士兵,由軍部直接管轄。

    漢陽兵工廠裡開出了漂亮的列車。武漢市多出了城市客運站和公共運輸公司。每個上車的人在市區轉只要五毫錢。去其他城市就多一點。很快街上的黃包車就不見了,因為他們太慢了,而且收費還貴。這些車流線型,上面有一些宣傳優生優育,男女平等,等等招貼畫。開車的人和收錢的女孩子們穿著統一的制服。這可是上海都沒有的。

    學校裡,所有的七歲的孩子都上學了。孩子們除了書本費,就是要吃飯的糧食,行李自己帶。學校提供宿舍和食堂。學校的老師和工作人員是走政府預算的。所以一般人家供一個孩子讀書還是可以的。

    隨著城市裡工廠變多,各種商品也在變多,商場也在變多,失業人口變少了。一些商家和工廠貼出了招收職員和工人的廣告。不過很難招收到工人。

    沒有人比陳鴻書更加明白為什麼城裡找不到工人。

    因為農村的日子很好過,每戶都分的有土地。用的是沼氣燈。有些大的村子還能用沼氣發電。老百姓不用打柴。農村和城裡一樣,能夠供養一個孩子讀書。農田里採用了新技術,水稻產量高的嚇人。農民不缺吃的,糧食政府統一收購,價錢穩定,比市場略低一點。所以也不缺錢。每家分有自留地。農民們在裡面種菜,還能養豬和養雞。

    據說沙洋等七個縣還清了土地欠款後。政府已經把農業稅率降到了百分之十七。商業稅率降到百分之二十。而不是現在軍政府的百分之三十。

    政府好像從來不缺錢。新民幣在市面上還是不那麼充足,兌換民國幣要高出一點點。不過新成立的警察局,還有一隻經濟警察部隊,他們都是查賬高手,抓住惡意操作貨幣的人,會罰沒家產。所以一般沒有敢動這個心思。

    政府也有錢,市面上大多數商品幾乎都是出自政府控股,或者政府獨資的公司。這些公司賺的錢,除了發工資和獎金以外,都進了合作銀行的口袋。商戶的稅收不搞攤派,沒有雜稅。只是按照純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收,對於大商人來說,這虧了,因為以前他們意思一點就行了。但是現在不行,稅務局來的學生,一個個查賬精得很。逃不過去。佔便宜的是小商人,因為政府無論怎麼樣都保證了你有純收入。而不會被雜稅壓的喘不過氣來。

    這種情況下,自然找工人就難了。

    無奈之下,那些商戶只好組成大公司,家裡無論男女,相互幫忙,才解決了用工荒的問題。

    最可氣的是,宣傳部的人每天都在跟人們說:「要想日子過得好,少生點孩子,把每一個孩子都送到學校,讓孩子們讀書成才。才是對孩子,對家族負責。」

    醫院給女人們配發避孕的藥具。給婦女們做各種檢查。

    問題是,老區裡面的孩子,幾乎都成了國家的人,能回到農村的都很少。農村的人均土地在慢慢變多,因為很多人都進了工廠了。留給私人商戶的孩子根本就沒有。老區幾個縣的私有商戶和工廠幾乎絕跡了,都想辦法納入到政府規劃之中,用工荒和用工貴是主要的原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