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十六章 展露實力 文 / 郁榕

    ps:求收藏,求訂閱,求票票

    隨著袁世凱的去世,北洋系列崩潰,各地的小軍閥紛紛擴張自己的勢力。全國因此形成了軍閥割據。湖北的情況並不是特例。

    因為張春在鄂中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所以王占元不得不派孫傳芳前來沙洋勞軍,一方面確實是為了示好,另一方面,未免有宣誓自己的正統地位。

    這是董必武第一次參加張春的高層活動。軍隊方並沒有太多人出現,只有劉英和顧明。不過政府和學校方面的人都參加了,陳慶同也在場。

    三十一歲的孫傳芳山東口音很重,很健談,他的童年過得很艱苦,也養成了能夠較為平等待人的習慣。不過他還是為張春這些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張春夫婦是最年輕的一對,所以,張春對待梁啟超和蔡元培夫婦是以長輩禮節對待的。所有人似乎都並沒有把張春當成長官,多半會開一玩笑。但是尊重卻是在話語之外的。

    他們沒有人穿現在流行的西洋禮服。

    中山裝居多,不過似乎每個人身上的中山裝都有一些差別。參加的人很多都是女士,她們穿的衣服多半是職業裝,有些中西合璧的意識。最奇特的是衛生局局長劉清居然是日本女子,令隨來的日本領事館的領事彎腰行禮。而沙洋縣副縣長郭華的秘書是已經畢業的朱小芳。很漂亮的西洋女子。

    以張春為首的一幫年輕人。都能夠說一口的洋文,和孫傳芳特意帶來的英國領事和法國領事熟練的交談,沒有多少障礙。

    張春對帶著建築師而來的田瑞玉主教非常熱情。

    並且臨時在這次勞軍行程中增加了在沙洋中學聽取意大利建築師關於沙洋天主教教堂設計的演講。

    演講在綠樹掩映的沙洋中學大禮堂裡面。新建的沙洋中學,也是三層混凝土框架結構,設施完備,但是要說好看,就不敢恭維了。大禮堂卻是完全中式的大殿,是棟經過翻修的老建築,主體部分有近百年的歷史了。

    聽講的除了沙洋中學的學生。還有從新民大學趕來的建築所和美術所的大學生。

    原本田瑞玉主教是要擔任翻譯角色的。不過隨後被朱小芳取代了。建築所和美術所的大學生提問基本也是用英語。甚至有用意大利語的。朱小芳其實是在給孫傳芳等聽不懂的人翻譯。

    只是,大學生們的提問越來越專業。孫傳芳已經聽不懂了。但是看到台上的設計師臉上的汗水,就知道回答起來非常難。

    董必武也是第一次見到新民大學出這麼大的陣仗,眼看著從勞軍的政治舉動,變成了一場關於建築學的演講。張春一方的人習以為常。而各國的領事已經變得面面相覷了。因為這完全是一個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討論會。

    孫傳芳的臉上不但沒有不耐煩,反而顯露出了一種驕傲的笑容。

    孫傳芳確實感到了驕傲,他何曾見到過能夠與洋人平起平坐,不卑不亢,把洋人也考得汗流浹背的國人?何況這些國人還都是一些年輕人。十七八歲,二十來歲的年輕人。

    演講完畢,孫傳芳帶頭鼓掌。

    不過除了官員和隨員相應。學生中反應十分平靜,這種學術聽證會對於他們來說太正常了。而且以他們實用主義的原則,教堂的設計除了結構和力學、美學上有一定借鑒價值。其它的都是浪費。

    晚宴是梁啟超以政治協商會會長的名義在家裡宴請了孫傳芳一行。張春,劉英,顧明。蔡元培,陳慶同夫婦作陪。其他人都告辭,匆匆自己辦自己的事情去了。

    席間,梁思順和蔡威廉、蔡無忌再次讓人眼睛一亮。其它的小籮卜頭太吵了,被帶去煩吳貫因夫婦去了,這幫活力四射的小傢伙在這種外交場合被夫婦訓斥了幾句。變得畏手畏腳。張春看得難受,所以解放了他們。

    張春和麗質話語不多。顯得很低調。

    回武漢後,孫傳芳告訴王占元。張為民勢力已成,早作準備。

    不過各國的領事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在縣政府和郭華談起了生意。

    在南方準備繼續革命的孫中山又來電報了,要調劉英、孫鏡赴廣州籌辦國會。劉英以父母已老,不宜遠行為由婉拒。孫鏡再次沒有回應,因為他主持的京山幾大工廠相繼開工建設,成為建設最快的地方。

    七月,張春再次發動兩萬民工修建柴湖大堤。《新民報》刊登了《柴湖綜合治理》的調查報告,提出了對國家「農林牧漁」進行綜合規劃,協調發展,建設新農村的口號。

    周希哲提出了人民代表協商會議制度,強調由最基層的代表進行事務性協商,確定地方建設,避免由於內閣無法組建,政府機構癱瘓而影響國計民生問題。提出以行業協會替代政黨進行協商,避免因為政黨政見不合導致政府停擺。並繼續提出,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

    陳獨秀在編者按中指出,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人數量會逐漸增多,但是就目前中國的形式,解決了農民問題和教育問題,也就足以讓社會穩定和發展。

    陳獨秀介紹了社會主義理論。不過不是一味推崇,而是有褒有貶。

    這篇文章把李大釗給招來了。他剛剛從《晨鐘報》辭職,他認為社會的根本問題是解決經濟問題。一旦解決了經濟問題,那麼人口、婦女、勞動、青年、廢娼、童工、土地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他原本是來應聘經濟學教授的,卻發現新民大學的經濟理論已經超出了他的想像。他不但沒能考上研究所,反而連大學也只是勉強考上。

    張春見他基礎很好,只是見識少了一點而已,讓他就讀經濟系,在農業局和工商局實習。

    他一來就和陳慶同混在了一起。不過陳慶同確實有容易讓文人們親近的性格。

    李大釗一開始並不認為張春有什麼特別之處,認為不過是一個比較貪玩的小青年而已。

    陳慶同帶他來見張春時,張春正和梁思達,陳子美幾個玩得正歡。後來也多次看見張春和麗質在大街上和一幫孩子玩耍。

    但是慢慢地才發現,大部分新民大學高新技術和理論,其源頭都是張春,他提出的環境論和系統論,在新民大學已經成為了宗旨性的理論。

    這兩種理論能夠把中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能夠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關於資源利用的論述,已經超出了資本論關於生產資料的論述。這種資源更加寬泛,並本身就處在動態平衡之中,不是簡單的公式能夠表達的。

    他認為資源不是無窮盡的,不可能發展到「極度發達」的地步,人類必需克制自己,盡可能地在環境承受能力範圍下,利用好而已。這是基於西方思想的思考,也是東方理論的繼承。

    更加讓他驚奇的是,張春和麗質應該年紀不小了,但是看起來都只是二十來歲的樣子。

    陳獨秀就笑他:「別被兩個人的外表蒙騙。張春至少比你小不了多少。」

    九月,羅振玉和王國維兩個人帶著滿滿一船的箱子到了沙洋。兩個人一起住進了新民書局二號院。除了專心研究和校訂書稿以外,每個星期只去文科學院上一堂課而已。

    蔡元培將這一年的新民大學獎勵基金頒給了兩位老夫子,以獎勵兩個人在甲骨文研究中的貢獻。所以兩個人就從日本回來了。

    新民大學的《新民學報》也正式出版發行。不過所有稿件都必須經過張春的審核。正式刊發的稿件都是科普性質,避免洩密。當然羅振玉和王國維的論文就不用了。

    這一年到沙洋考新民大學的人多了一倍,還有一些在華的外國人也跑來了。

    能考上的依然很少,外國人也是一樣。因為新民大學的研究水平本身就水漲船高了。這一次,連同沙洋在內的四個縣城的中學全部滿員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新民報》的影響力。

    蔡元培因為新民大學校區裡涉及機密的東西太多。不得不在沙洋,籌建新民文學藝術學院和新民經濟學院。蔡元培手裡有錢,所以張春也由得他折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