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八十八章 新民報 文 / 郁榕

    《新民報》第一期總算問世了,刊首語是張春寫的《致新國民》,文章承襲張春一貫的白話和簡短直接的風格。

    開篇講目前的國民,特別是農民的所經受的悲慘遭遇,講三從四德對婦女的傷害,講兒童夭折率,上學率,升學率。農民在教育問題上巨大的差異,將醫療問題,科學觀念問題。等等。

    接著講新國民應該是什麼樣的國民。列舉了五條:是能夠當家做主的而非奴隸,是有機會學習知識的而不是隱沒於草莽,是有機會獲取幸福而不是賣兒賣女苟且偷生,是有機會眼觀世界的而非封閉保守,是實幹興邦而非空談誤國,是勇敢承擔國家責任而不是賣國求榮。

    文章列舉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行為,痛斥國人的麻木和自私自利,對於民眾的無知感到痛心疾首。

    最後問到:難道我們還能像八國聯軍登陸,將士浴血奮戰,圍觀數萬人,拍手叫好。或者如茶館裡說書完畢,拎著鳥籠,揮著紙傘,叫一聲散了吧,回家洗洗睡了吧。如此國民,又怎麼稱得上是新國民。

    新民報裡的文章都是宣傳組的人採訪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買賣婦女兒童,**和暗娼生活,**館經營和吸食**的人的生活遭遇。也有介紹新民鎮集體農莊,沙洋土地約法,造紙廠環境污染與治理等等。沒有甩什麼典故,沒有太長的評論,只有簡短的結論,只有大量的事實和學生們的寫真畫。蔡威廉,這個小姑娘展現了對人物很好的畫面撲捉能力和表現能力。她畫的妓女,孩子,吸**的男人,線條清晰簡潔,非常傳神。黃仲玉也為刊物畫了幾幅插圖,非常不錯,

    新民報還刊登了徵稿和招募記者的告示。

    明確表示,不要只啃書本,翻故紙堆的文章。不要虛假,沒有事實,無病呻吟的文章。選用的文章支付稿費。招募記者都要下鄉實際採訪,不能躲在屋裡瞎編亂造。要客觀真實,不能主觀臆斷等等一些規定。

    這本刊物排版也以簡潔明快為主,不擁擠,而不是如時下報紙密密麻麻地擠成一團。這得益於印刷廠半年的技術攻關,張春也捨得下本錢。

    刊物首先在沙洋縣本地鄉鎮掃盲班裡免費觀看,不過一個地方只有一本,然後才是對外發行。刊物第一次除了武漢有幾家書店和報攤代銷以外,基本上都是梁啟超送出去了。

    等張春從漁薪等三個鎮回來的時候,已經再版了三次,達到了三萬份,看架勢還得加印。

    這讓梁啟超非常驚訝。張春笑道:「道理很簡單,報紙定價不高,全是白話文,老百姓看得懂。我在三個鎮上,聽見學生們給他們念,他們一個個眼淚汪汪,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的學生是自己跑到老百姓中瞭解到的,對於老百姓來說真實。不過這是第一次,下一次要多些農業技術,環境保護,優生優育的知識,多加一些實用日常小知識。對老百姓有用。這樣達不到十萬分,都說不過去。」

    這份報刊的威力不只是這些,至少在漁薪三鎮,農民們要求按照土地約法進行分配土地。很多地方開始驅逐地主。地主們沒有找政府和軍隊,而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武裝鎮壓。但是他們注定會失敗的,因為農民們有暗月保護和支持,攻打三個鄉鎮得到的槍支在張春看來全部用處,都偷偷地發到了農民的手上。

    新進的三個鎮地方上鬧得一團糟,軍隊卻一直保持中立,就等著地主們屈服。

    印刷廠除了印刷新民報以外,新民大學各學科都在整理這幾年積累下來的論文,蘭慧芳主持這項工作,準備挑選一些簡單易行的編輯到一起,出版科普書籍。主要是科普,太複雜,農民們做不好,還會出問題。

    六月,除三個新鎮以外,實現了小麥大豐收。新民鎮的各工廠開始滿負荷生產。沙洋和新民的儲備糧食庫已經滿了。

    這大半年,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的曾思敏鬆了一口氣。她的銀庫已經見底的銀子正在快速增加。

    六月中旬,白朗的部隊全部返回河南去了,原來白朗本人受傷了。丁槐送來了一台還能跑動的奔馳velo四輪汽車,只為了換一支步槍。不過他說了是德國人要的,隨便給一隻就行了。

    所以張春就把最早的一隻實驗半自動步槍給了丁槐。丁槐也不介意。

    這輛汽車解決了軍工所汽車研製的很多系統性的問題。這是一台非常落後的汽車,但是卻能夠將軍工作很多好的設計連接成一個整體。他們要研究的是載重的卡車,是用來運火箭或者貨物的,不是用來給人玩的。

    從概念上來說,張春偶爾給他們畫的設計概念要先進多了。而他們自己研製的發動機也比這台老奔馳要先進。這種發動機經過多次改進,安裝在船上,效果不錯。加上煤油加工工藝有所改善,小鳳煤礦已經有了一個小型生產線。每月產量5噸左右。沙洋成立了一個造船廠,徐振鵬親自設計了一種小型的警用巡邏快艇,正在想辦法把遠程火箭發射器安裝在上面當大炮用。

    徐振鵬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海軍夢想。張春也挺支持,第一次用生物柴油試驗被張春制止後,造船本身的設計改造沒有停。因為新民的工業體系和設計理念與大炮巨艦不同,所以徐振鵬改向了小型,追求速度,輕裝甲,適用於江河的巡邏快艇。

    新民報的影響逐漸顯現,它表現出的中立和自成一派的姿態,隨著梁啟超的影響力而得到加強。

    但是新民報對滿清和袁世凱的批評要多得多,和同盟會只是方法的不同,本質上卻有一定的相同之處。

    袁世凱早在四月頒布了《報紙條例》。但是梁啟超和周希哲均是法學大家,鑽空子是他們的「天性」,不就是向警察局報備嗎,沒說報那一級。於是《新民報》向沙洋警察局,也就是黃光平報備。

    《新民報》雖然沒有直接涉及國體的討論,但是激化社會「矛盾」作用一點都不小。

    六月,吳貫因帶著家屬來了,也住進了一號院。新民六月刊刊登了沙洋縣民營經濟、集體經濟、官營經濟的實際採訪,分析其優劣。這一部分是吳貫因聯合郭華的經濟政策研究所整理出來的。同時六月份陸續受到了過去《庸言報》編輯,還有康有為等人寫來批評稿件,主要是批評《新民報》向世俗獻媚,語言粗俗,文體不堪,逃避國體問題,失去了作為文人應該有的風骨。梁啟超選刊了一部分關於國家體制問題來信。直接回答說「國人多空談議論,少有調查研究,此非國家之福也。吾曾言少年強則國強,今新少年即未來新國民,少年語言用字習慣,必將成為未來主流,為新文化之本,吾不願背道而馳。少年重調查,重實幹,往返鄉間,與民同住,與民同勞,以探索改變國家之根本。吾老矣,不能親為,但亦不願背道而馳。國家體制如何建立,應多實踐與調查,反可分優劣,方有應國情之變化,絕非死搬硬套,非國家之福也。」

    六月刊很有欺騙性,內容實質已經在討論國家體制問題,但是打著的旗號,卻是暫時放下國體爭論,似乎有調和的意識在裡面。已任政事堂參議、參政院代理秘書長的林長民寫信來說,袁世凱大為讚賞。

    六月刊第一版就達到了兩萬冊,有近三分之一是周邊幾個縣的青年學生買走。沿長江省會城市要走了半數,再就是天津北京日本美國讀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