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21章 顧明成親 文 / 郁榕

    有張鳳蘭作保,楊家暗中支持,接收竹皮山的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竹皮下村有六戶人家,竹皮上村有十戶人家,加裡來老老少少也有一百多人,住的是窩棚,家裡衣服都穿不齊,不過孩子卻是一窩一窩地,家家都有小豆丁三四個,還真是佩服中國人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這些孩子,特別是女孩大多都是生出來賣給大戶人家當丫鬟的。靠賣孩子養活家人,似乎也是窮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張春得到了張揚氏的特許,帶著一幫小學的孩子從石壩的小路開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雄赳赳氣昂昂地把路修到了竹皮上村。上下兩個村莊的小屁孩們背著抱著弟弟妹妹看著其實比他們大不了多少的兒童團們幹活。十分驚奇。

    因為這些孩子男男女女都很乾淨,看起來要比他們健壯,有力氣。幹活不比大人慢。然後就看見一幫大叔們趕著牛車,拉著紅磚過來。和家裡人一起笑瞇瞇地扒掉了窩棚,清理地基,修建房屋。

    屋子很簡單,但是卻比窩棚好多了。然後是運來的一袋袋糧食。

    河南村搬出了十戶人家,由張志強帶著住進了靠近一道溝的竹皮上村。戒了毒癮的張榮搬到了河南村當村長。分出來的家庭的土地張春沒有收回,由各村村長負責把田地重新分到各家去了。

    人口驟增的竹皮上村,眼睜睜地看著一棟棟房子建起來,公共廁所,下水道,食堂糧倉一應俱全。反而是竹皮下村只是改建了那裡的住房。

    竹皮上村通向雲龍鎮的道路被拓寬,原來沿著南河繞道金雞嶺的道路就被廢棄了。

    竹皮上村的巨變,讓吳家和李家暗自咂舌。這小娃子太敗家了,誰會給泥腿子修建這麼好的房子住,紅磚瓦房,雖然都只有一間,很多家圍成一個院子,不像大戶人家那種幾重幾重的。但是遠遠看起來,比大戶人家還要氣派。

    袁芳帶著幾個學生正在丈量土地,不但丈量,還在一個木架子的紙上畫圖。這是袁芳的專業輿圖,第一次運用,袁芳頗為興奮,連帶著張秀幾個拿著尺子和自製花桿的小丫頭也興高采烈。

    丈量土地是為了分田。每戶二十畝,與河南村一樣的規矩。

    由於已經快過三年了,所以南張村的二十多戶人家明年的夏收就只需要交五成租子。這比其它家族便宜太多了。河南村的人經過大半年,也已經習慣了張家的做法,所以都盼著趕快過去三年。弄得竹皮上村的人也對三年後的情景滿懷憧憬。

    上村分到了兩頭小牛,下村分到一頭。都只有一歲多一點,還沒學會耕田。不過牛可以用,財產卻是張春的,村民幫忙養。

    竹皮山的這些小丘陵被開荒過度,以前用來種棉花,現在張春決定退耕還林。所以一千多畝土地一下子少了一大半。只剩下了四百多畝。剛好每戶分到二十畝,都在溝谷地段。有些本來就有水源。不過大部分需要水渠灌溉。

    水渠是從北廣湖口,那裡是牛頭山連接竹皮山的一條山脈,北廣河翻過石樑,形成了七八米高的瀑布,再下來就是北廣湖。水渠經過竹皮山引過來,現在這部分全部在張春的名下。所以童子軍們湧上了竹皮山。大人們就近在竹皮山上開鑿山石,為殘破的水渠提供石料。水渠很快就修復完成。這四百畝大部分改成了水田,糧食是重中之重。剩下有一百多畝棉田也算是給張鳳蘭這個大姐一個交代,完全不供應紗廠的棉花,張春說不過去。

    張鳳蘭沒有馬上回漢口,而是跑到張家嶺看張家的棉花地,整個棉田都是整齊的一壟壟,棉花都是單獨的一株,相互之間間距統一。不是像其它人簡單地撒在地上。每壟之間在苗期、花期、果期施農家肥,用牛翻耕。所以植株遠比其它地方只是齊膝蓋的的棉花要高大。雖然種植密度比別人要稀疏很多,但是棉桃大而多,難怪產量是其它地方的幾倍。

    這個時代的病蟲害不多,病蟲害的天敵卻很多,這是生物多樣性的好處,畢竟雲龍鎮形成棉產區也只有兩三年時間,生物生存的空間也還存在。

    張家嶺種植棉花的只有南張村和竹皮上村,面積都不大,但是投入的人力物力卻多出不少。好在農戶們保證了一日三餐,和周邊幾個家族佃農們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這讓張家的佃農們有著一種熱情和傲氣。棉花的收成和原來吳家一千多畝時時相比相差不多,但棉花品質高卻得多。

    當然不是張家的產量和後世一樣高,而是這個時代的產量低得嚇人。

    張鳳蘭相信了女兒說的小舅舅如何如何特別的話,這個小弟也許真的不是當官的料,但是似乎真的可以成為「農業專家」。

    因為竹皮山閒置下來的矮丘閒著也是閒著,總是退耕還林,所以張春的兒童團們就開始滿山種果樹。沒有那麼多果樹苗,都是零零星星買來,或者別人聽說張家的小少爺喜歡種果樹送過來的。什麼桃李杏子櫻桃,棗子柿子等等,雜七雜八都種了上去。

    這導致後來不得不每種果實結出來後,都是村民漫山遍野地用背簍送過來。麻煩不說,極耗人工。

    但是好處也是有的。因為雜亂,所以病蟲害的危害不是那麼集中。各種鳥類和小動物們常年都有食物,物種多,天敵也就多。所以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自然一點,總是利大於弊。

    1900年,中國人最屈辱的一年,京城陷落,國寶被搶,割地賠款,門戶開放。老佛爺向八國開戰,全國居然拒絕響應。這還不算,國家的軍隊沒有對付洋人,殺的就是抵抗洋人的拳匪。軍閥們紛紛獻上投名狀,向老佛爺也好,向洋人也好,都能換來了一個個的官帽。有人流血,有人得利。袁世凱除掉了競爭對手,成為了首席武官,但是北洋軍,血債一點都不比洋人少。張之洞弄出了東南自保,推李鴻章總統案,南北迥然。

    參加義和團的武林人士一腔熱血白白地拋灑,開始只是北方,然後南方也有武林人士前往北方,大規模的戰鬥打不起來,武林人士擅長的突襲暗殺不少。但是這種零星的抵抗無法挽回大局。北方局勢糜爛,武林人士又開始緩緩向南方流動。

    國難的危機終於讓還有這幾分血性的中國人開始覺醒。

    張家嶺迎來了好幾撥賣藝的武林人士,這些人走村串巷,把抗擊洋人的英雄事跡向鄉村散播。

    張春沒有挽留他們,因為他知道,這些人就是火種,能夠把愛國的火焰在國土上點燃。就算現在非常微小,但是總有野火燎原的一天。

    張家嶺,幾百個孩子在戲台下面,黑壓壓地一片。沒有喝彩,沒有騷動,但是卻有著一種沉甸甸的肅穆,因為他們總算明白了張春時常講的國恥是什麼,國人的驕傲和榮光是什麼。從來沒有這麼逼近和急迫。

    反應最大的是顧明。

    顧明辭掉了雲龍鎮蒙學堂校長的職務,也拒絕了到漢口去任職。不顧家裡老爺子的暴怒,直接跑到了張家堡給孩子們當老師。

    時間一拖就到了臘月,遠在江西的顧家拗不過顧明,千里迢迢跑到了張家堡,顧家老爺子和十多個親戚參加了顧明和袁芳的婚禮。

    袁芳和顧明正式成親,住在教師宿舍區張春的右側。胡登平兩口子住在左側,都是很精緻的青石木質結構的小院子。

    整個土圍子裡,其實大部分都空著。但是顧老爺子也被這幾百個孩子給嚇住了。

    好在加上張春和吳穎,有六個老師來管理。比幾個月前由學生自己管理有秩序多了。顧家老爺子總算明白為什麼顧明不想離開的原因。

    隨著顧明把主要精力轉向張家嶺,蒙學堂每天的課程就有了詳細的規定。每天早晨都有體育課,下午都有實踐課。所謂體育課就是軍隊的隊列訓練,實踐課就是勞動。由於大部分孩子其實只能算是啟蒙,所以都是只教了識字、算學、自然三門基礎課程。但是讀了三年書的張家嶺以前四十多個學生,需要在單獨一間「學術廳」裡面聽農學、格物、化學的課程。

    顧明成了護衛隊的教導主任,張天是隊長,陳繼祖回來當了副隊長。三十五個人除了更加嚴格的軍事訓練以外,還要學習輿圖、土工、軍事史、世界史。

    超過了十二歲的學生人數不多,除了去學術廳聽課以外,農學和醫學和格物的實踐課要重得多。

    學術廳的講課方式,是在這麼多學生年級大小不一,基礎層次不齊,沒有辦法教學的情況下想出來的折中的辦法。而實踐課程份量重是因為張春缺乏勞動力。

    但是也因此讓見識廣博的顧老爺子感到了這種教育方式的新奇和靈活性。

    蒙學堂的建築不多,但是要說最好的算是學術廳和衛生院。而張家嶺衛生院有點中西醫結合的味道,也是唯一能用上電的地方。其它的房屋都很簡陋,即便是顧明和袁芳的新房,也是和孩子們的宿舍一樣的一排青磚瓦房,是最早的一批磚瓦結構的建築。衛生院的療器械和藥品比得上一些城裡的洋醫院了,除了朱利安留下來的,顧明和袁芳在省城都有些關係,通過顧家在上海的洋貨店也購置了一些。

    顧家老爺子對蒙學堂的一切都還算滿意,只是心裡還是對顧明放棄已經鋪好的官路不舒服。

    顧明本來是被舉薦到張之洞門下,中間雖然出了岔子,但**成是顧明自己的原因。顧明賴在張家嶺不走,顧老爺子也沒有辦法,在加上對新媳婦老爺子挑不出什麼毛病,對張春和麗質又頗為喜愛,想想留在張家嶺,至少過得舒心。老爺子歎了口氣,回上海去了。

    國家淒涼,張家嶺卻過了一個快快樂樂的春節。

    張春和麗質帶著老師以及一幫無家可歸的孤兒從南張村、河南村、金雞嶺、竹皮下村、竹皮上村挨個地拜年,送上足夠份量的豬肉。精力過剩的護衛隊把獅子從河南村一直舞到了竹皮上村,收了一堆雞蛋鴨蛋瓜子果核。除了張揚氏一家和窯口師傅賞了一些銀錢,其他人也只能如此。

    準備了禮物,到清河吳家去給大姐拜了年,清河吳家本來對張春有些意見,不過見到送過來的銀子和金童玉女般的兩個孩子,再加上性格開朗的吳穎在中間調和,就是對張鳳蘭有什麼不滿,也都消氣了。回到雲龍又去了吳家和李家,一頓甜言蜜語,撒嬌賣萌,兩個老頭子只差把張春當成自己兒子了。

    回到張家堡,在顧明的主持下,和河南村和竹皮上下兩村的農戶簽了契約,土地分配也算是完成了。

    吳穎就組織人手修建南張村的南河碼頭以及擴建倉庫,

    秋收過後,水稻的畝產平均達到了三百八十多斤,南張村的畝產達到了四百斤,而張春重點照顧的種稻田產量達到了五百二十多斤。(http://)。

    不過現在稻種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試驗田的種稻,一部分是用來給大田種植的種稻。經過兩年,張春已經把以前水稻各品種進行了初步的分離種植,試驗田里不同的稻種都進行了純化,不過這部分種類多數量少,完全是研究性質。

    用來大田種植的只是經過了初步篩選,去掉了大部分低產稻種,面積越有三十多畝,加上各塊水稻田中挑選剪回來的高產稻種作為明年的種稻田種植品種。這部分水稻由於參雜了多樣的品種,產量不高,但是口味非常不錯,至少比後世的稻米要好吃。不過晾曬歸倉後,張春還是讓人對稻穀再次篩選一遍,保證顆粒飽滿和出苗率。

    水稻和小麥產量增加很快,但是張春卻不滿意,張春算算,就是南張村現在只收五成的租子,再加上官府的稅收,以這個收成,南張村的人雖然大多是三口之家,只能勉強混個溫飽而已。張家堡的水稻種植技術從育秧,到插秧,到水肥管理應該要比其它地方要高明一些,完全是現代的模樣。所以可以想見其它地方佃戶們的慘狀。

    張春只有解決了稻種問題。才能保證分到了田地的人在三年之後,生活水平不會降低,不然得進一步減租。但是現在張家堡的租子已經是最低的了。再低,恐怕那些家族會群起而攻。張春現在還是一個孩子,不願意惹這個麻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