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ま七章 南方 文 / 午後方晴
「我與楊勾使看過了,雖是山區,不過有一條山谷可以引水過來。但前者必須要鑿穿一座土山,開出燧道,後者甚至要鑿穿兩個土山。可成,但用費很多。」侯可說道。
他們也知道經費緊張,然而反正已經玩大了,不如索性玩得更大一點。
水位提高三丈多,那得灌溉多少耕田哪。
主要是火藥給了他們底氣,否則炸山開燧道,他們以前敢想麼?
「走,我們騎馬過去看一看。」
這是正事,王巨也不顧得回家看望家人了。
一行人騎馬衝向仲山。
實際起初他們選定的渠首已經屬於山區,但情況稍好一點。當然,在洪口下囤水,那個不屬於山區,即便有山,也不過是零星的小土山,能繞過去,所以用費很少,只是涇水水位低,灌溉面積有限,最後大家放棄了。
大家先來到侯可說的第一個地點。
王巨站在涇水邊,也不用量,看著水流的情況,便能判斷出來了,略有一些落差。
事實侯可與楊蟠所挑定的兩個地點,現在這個地點也是明朝王琚所選擇的地點。到了明朝時,涇水惡化更厲害,水位線低,宋朝所建的三白渠不管用了。
因此只好再往上選址,然後開山,建石渠,但就是如此,灌溉面積也壓縮到了九千頃。
侯可所選擇的第二個地點,便是後來民國時,在楊虎誠支持下的水利大師李儀祉的涇惠渠的選址。不過那時涇水惡化得更厲害,如果說現在涇水流量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那時的涇水水流量只能算是一個只能爬行的孩童。因此那怕幾十年後現代化施工,灌溉面積只有135萬畝。
折成宋朝的頃是多少?
宋朝的頃不是一公頃的十五畝,而是一百畝,但也不是後來的畝,而是一百宋畝。因為宋朝丈尺比後來的小,一宋畝相當於九點一分後世畝。一頃是九十一後世畝。也就是那時的技術與生產力,灌溉面積還不足一萬五千宋頃。
但也不是完全吻合,畢竟那麼多年過去,山川地形都略有所改變。
侯可帶著王巨往前走,指著一座山說:「只要打通那座山,便可以將水引向山後的山谷,而且因為地勢較高,可以作引水渠,以後清除蓄水池的河沙。」
這個蓄沙池,最早見於王巨與章楶的那個折子。
但沒有王巨提出,侯可在史上也建起了這個蓄沙池。
它的出現也是迫於涇水惡化所逼,古人說涇清渭濁,後來由於在涇水上游開屯,涇水惡化,到唐朝時反過來了,變成了渭清涇濁。到宋朝時,由於漢人大肆在渭水上游砍伐木材謀利,包括趙普在內,渭水也開始惡化,這個環境保護問題,還引發了後來的衝突,包括宋軍在河州的一場慘敗。
因此王巨到了涇渭合龍處看了看,也沒有看到什麼清濁的奇景,反正大家差不多,都是泥河滾滾,黃得刺眼。
王巨又好氣又好笑,這使得他想起前世的評價,涇渭變成了什麼?是黃涇水,地溝油,黑渭水。黃黃的涇水,黑乎乎臭烘洪的渭水,涇渭又開始分明了……
如果不置蓄沙池澱沙,即便將所有引水渠修好後,泥沙沉澱,最後溝渠淤平,整個水利又失去了效益。
所以才有了蓄沙池。
從涇水引過過來,這段溝渠叫渠首,這裡不能澱沙的,水流有時候會很急。渠首繼續向前,然後選擇一處山谷做水庫,但這個水庫與蓄水無關,而是澱沙。經過一段時間流淌後,水勢平緩,再到水庫,水流靜止不動了,它還在流,但會以很慢很慢的速度流向這個水庫各處,陡門放開的水,僅是包含了一小部分新入的水流,大多數是沉澱後的河水。然後再經引水渠流向第二個水庫,基本八成半的泥沙就沉澱在這個水庫裡,還有一成會繼續沉澱在第二條引水渠裡。
但這個引水渠與水庫地勢比較高,若是沉澱得厲害,通過洩水渠在秋天水位低的時候放水出去,下游陡門關上。再組織民夫將河沙擔出去就可以了。
現在這個選址,落差更大,更適易做蓄沙池。
王巨走到那個土山前觀看。
「這座山石質軟,缺點就是容易倒塌,因此我們又想出一策,將燧道開鑿好後,引水渠建成一個倒瓶口,下大上小,再合上石板,堆上亂石,那麼山體就是倒掉,也不會影響引水渠。」
實際這就等於變成了地下河。
「那不行,如果那樣,萬一維修,還是很困難,」王巨搖頭否決,他又登上了土山,後面是有一座山谷,山谷的邊緣有十幾戶山民,確實適宜做引水渠與蓄沙池。
於是走下山來,又看著這座土山,他也搞不清楚,山體的外面是石灰岩,但裡面是什麼岩石呢?
看了一會,又看了看其他幾座山,然後說道:「我們再去下一處。」
幾人再次騎馬奔向第二處地點。
侯可指著山河再次說明,但王巨看了一會,立即搖頭:「不妥,用費會很多的。」
不敢再大了,大大大,炸炸炸!
侯可也沒有失望,現在總共出現四個渠首,七八種選擇方案,當然,在這處選址,水位最高,好處最多,甚至能將水送到北洛水處,恢復秦國鄭渠。
但為什麼出來這麼多渠首選址,還不就是錢。錢多,辦大事,錢少,辦小事。
&
nbsp;
楊蟠這才說了一句:「那我們就將渠首位置定下來吧。」
渠首乃是關健,它位置定下來,後面的才能商議,它不定下來,後面的也沒辦法商議。
一行人又返回,繼續察看了好一會,返回涇陽縣,已經是日暮時分。
一家人重新見面,格外歡喜。
陸平忽然一拍腦袋說道:「大郎,我們走得快了,不如再呆幾天,說不定也能榜下捉婿。」
他指的乃是二妞,如果按照宋朝多數人的婚姻,二妞也到了談婚論嫁之時。
王巨說道:「急幹嘛,還早著呢。」
「對,對,不急,再過兩三年新科舉,那時大郎官職更高,現在捉,也不過捉一些小蝦米。」
「胡說什麼呀,二妞的親事我不打算太替她做主,她以後就呆在我身後了,能看到很多人,只要她看中的,那怕是乞丐我也會同意,頂多在人品上替她把把關,不會問家世門第,不過問其功名才學,人好最重要。」
許多宋朝大家富貴希望女兒嫁一個士大夫。
這是幹嘛呢?
試問有幾個士大夫能做到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這樣?
那個不是三妻四妾,若是遇到寇准、韓琦、小宋與柳永這樣的人物,那才叫慘,還不如嫁給一個農民,夫妻兩還能做到相敬如賓,白頭偕老。
就是嫁給范仲淹,也未必快樂,那個生活太苦逼了,不是一般人能熬下來的。
「我才不急呢,」二妞在邊上說道。
葛少華道:「子安,荔原堡那個姚雄也隱然有子安之風。」
「姚雄怎麼了?」
「你將胡全帶到身邊,姚雄感到過意不去,指著胡全的弟弟胡豐說,我有一小女,等她長大後,將她嫁給你。」
實際胡謙之死,也不能怪姚雄,那一個時辰裡,他只能等,否則會壞了整個大局。
不過胡謙死得太慘烈了,身上挨了無數刀,就是這樣死了,還屹立不倒,姚雄聽後,心中感到萬分慚愧,這才與胡謙妻子有了這個約定。
「這樣啊,」王巨喃喃一聲。
有這個約定也是姚雄的心意,但未來未必能執行,別人不知道,王巨可是知道一些的,未來姚雄多次鎮守熙河,甚至武職能升到從二品。那時兩家懸殊太大了,大到能是自己在王家寨與李家懸殊的十倍以上。說句不好聽的,若是姚雄女兒進入皇宮做皇后,都有那資格。
那時姚雄還能遵守這個約定嗎?
忽然他又想到了胡謙老母,那才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兩年之內,連連送走了兩個兒子,老人家幾乎都哭昏過去。
他無聲以歎息一聲,摸著胡全的頭說:「你父親乃是一條好漢,你以後長大了,不管做什麼,不要辱了你父親的名聲。」
說完後又問:「子深兄,華池縣那邊如何?」
「百姓都失了魂。」
王巨走後,葛少華留下來,繼續幫助著杜主薄他們。
那時候韓琦還沒有想好王巨去處呢,王巨雖然人在京城,還能算是華池知縣。葛少華某些方面也能代表著王巨意思。
因此繼續救濟,但事情還有很多,華池河畔那個作坊拆卸了,只有慶州馬嶺水畔那個作坊還在運轉著,繼續生產著大量鎧甲武器。
去年年底,王巨新授命下來,那麼華池縣知縣空缺必須補上了。然而韓琦也想不到什麼好人選,差了根本不能去,否則形成強烈反差,說不定會出事,還要略懂那麼一點軍事。
這一拖,拖到趙曙駕崩,人選還沒有決出。
直到前不久,才在無奈之下,讓杜主薄遷升為華池知縣。
這時候朱李兩家正派人買果樹的樹苗,杜主薄準備帶著百姓移載,樹苗還未到,天氣未真正暖起來,也未到正式移載之時。但必須讓大家有一個準備。
授命就到了。
葛少華這才帶著一大家子離開華池縣。
王巨回京述職,也算正常,但現在還沒有回來,那就不正常了。
實際大家心中已經感到不安,看到葛少華帶著王巨一大家子離開華池鎮,又將鍾兒辭退了,立即湧來無數百姓,攔住道路,蕃子性子直,便捶胸頓足,不對啊,華池縣地方小,不可能留王巨一輩子,但朝廷是三年一遷,那也得三年後才能調走吧。
葛少華便說,你們攔住我們不管用,王巨人在關中呢。
大家沒辦法了,又有許多百姓送來許多土特產,葛少華再次回絕,王子安從來不收禮,也最痛恨官員收禮,各位以後能安居樂業,平平安安,那就是送給王子安最大的禮物。
這一說,許多人都哭了。
韓琦考慮得對頭,幸好讓杜主薄頂上了,否則換了其他官員來,真沒辦法玩。
然後他們一路走一路有人送,有人差一點送到了直羅縣城,連直羅知縣也驚動出來,側目而視,說:「當為吾輩楷模。」
「做官當如此。」
「子深,這樣的情況在我朝很多啊,比如寇准公的岳父,所到之處,百姓都會挽留。不是官做得好,而是百姓太容易滿足了。」葛少華這麼一說,王巨反
反而慚愧了,他可沒有老百姓想的那麼好心,一個又一個心思,不過華池縣一幕也揭過去了,他沒有多想,又說:「子深兄,你來得正好,恐未來有一件事要交給你做。」
「說吧。」
「去南方。」
「杭州?」
「不是,是真正的南方。」
「哪裡?」
「廣南東路。」
「那麼遠?」
不是遠的問題,主要是北方人去南方未必習慣,所以王巨說:「去了哪裡,子深兄得注意幾個事頂,一是水土不服,平時最好多食一些水果,二是瘧疾,少去一些煙瘴之地,雖然那些所謂的瘴氣我不大相信,但哪裡多是**物聚集之所,所以中瘧疾。」
但想想這也不大可能,要辦的事情,必須還得去這些**之所,因此又說道:「主要就是防蚊蟲叮咬吧,不但你去,我還調撥一些人去。從竹紙作坊調人手過去,因此你可能要先去杭州。那邊的人在杭州呆了一段時間,會比你更適應一點。但也無妨,就是去,也要秋天去了,秋後抵達廣南,那時候問題不大了。到了明年,你也有了適應期。總之,這行會吃很多辛苦,但辦好了,不用科舉,以後你就能進入仕途了。」
「仕途的什麼就算了,不過盡量將子安吩咐的事辦好吧。」
「非是虛言,這一行弄不好就能成為國策。」
「國策?」
「子深兄,你過來,」王巨將他單獨叫到一旁,又說道:「這時候不能再對你隱瞞了,以前那個經常到客棧來找我聊天的趙大郎,便是當今官家。」
「啊,啊,啊。」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