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日落長河—(二)蕭何的痛苦(二) 文 / 閒雲漫關
至此以後,每逢劉邦出差,蕭家父兄子弟都第一時間夾起皮包,屁顛屁顛的跟在身後,老老實實地搞服務工作。
這些人有沒有幹活我不敢下定論,但他們在老大面前的晃蕩還是頗有成效的,因為劉邦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拿蕭何說事。
也許會有人說,老蕭家真是人才匱乏,蕭何那麼牛氣,竟然沒有一個兄弟子侄在戰場上露臉,除了成功地當了段「人質」外,似乎什麼都沒幹。
事實上,沒成績就是最大的「成績」,別說這些人沒敢怎麼表現,縱然想表現劉邦也不會給他們這種機會。
原因很簡單,這些人只是個「保障機制」,如果放他們出去,若那位仁兄一不小心喪了命,就不太好向蕭何交代,也會讓這個保障機制有些褪色。更重要的是,蕭何坐鎮老營,權力已經大的沒邊,如果讓他的家屬們接觸到兵權,那簡直是在玩火。劉邦沒那麼傻。
這種套路,一直持續到劉邦稱帝。大封天下時,這些人都混到了封賞,甚至都有了自己的「食邑」。老蕭家真是成績斐然,讓同時代的很多人羨慕非常。看來常在老大面前晃蕩還真是件不錯的事情,最起碼能混了個臉熟,多少都會有些收穫。難怪一些人熱衷於領導的行蹤,生怕跟不上老大的腳步,原來如此。
劉邦稱帝后,幾次出差旅遊,沒再叫這些人來陪。既然沒有了保障機制,就容易讓劉邦犯病。
劉邦的疑心病就又犯了。
漢十一年,陳豨造反,劉邦親率大軍趕去了邯鄲。在這裡,劉邦按照慣例打了一陣連環拳。
就在劉邦勾著腦袋表演時,韓信的不地道行為暴露了。最終在蕭何的努力下,韓信成功地交出了性命。當然這些事情我們在前邊是做過介紹的,在這裡就不再複述了。
蕭何計誅韓信後,劉邦及時地向他表達了感謝——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甚至還調撥五百護衛隨身保護。
在很多人觀念中,相國和丞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還是有一些出入的。
「丞相」這是個崗位名稱,簡單說來,這個崗位是百官之首,是個常設職務。整個封建王朝,幾乎一直延續著。直到那個叫朱元璋的狠人橫空出世,硬是組建了「內閣」,廢除了丞相。朱元璋是個勞動模範,他精神好、體力足,皇帝、丞相的活一肩挑,幹得風風火火。可他的後繼者們卻嘗到了苦果。最終明朝的「內閣首輔」就重新承擔起了「丞相」的工作職責。清朝前期,沿襲了明朝官職體系,依然讓「內閣」代替丞相。直到雍正之後,又架空內閣,成立了「軍機處」,統掌軍政大權。這就是丞相的沿革。
至於「相國」,並不是一個常設職務,是個斷斷續續存在的崗位,很多時候代表的是一種「名譽」上的封號。早在戰國時候,稱為「相邦」,劉邦稱帝后,為避諱改為「相國」。這個職務,在戰時的權力要比「丞相」牛氣的多。簡單點說,「丞相」只管全國行政工作,而「相國」則是軍政大權一肩挑。當然,這個職務的權力大小,關鍵還得看是誰坐在那張龍椅上。如果龍椅上的那個人實力不濟,很可能被弄成一個擺設,猶如呂不韋欺負小嬴政時的情景。也就是說,這個職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行使一些皇帝的職責。
也就是說,劉邦這次為蕭何安排的崗位,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大,只差沒封王了。
蕭何封邑進爵,聖眷ri隆,因此,很多人前來道賀。那場面,真是滿堂chunse、喜氣盈庭。
當然,蕭何本人也非常高興,大擺酒席予以慶賀,整個蕭府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而就在此時,一個人披麻戴孝地跑了進來。進門後一頭爬在蕭何的面前嚎啕大哭。這讓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真不知道哪個不長眼的傢伙會在這個時候翹辮子,嗝屁的太不是時候。
就在大家納悶的檔口,只聽爬在地上的那個人唸唸有詞,「蕭丞相,你死的好早啊!」
這一下,蕭府上下可炸了鍋。真沒想到,竟然有人跑到相國家裡砸場子,要麼是神經有問題,要麼是黃湯喝多了,或者是嫌自己活的時間太長了。
因此,有人上來罵,還有人上來打,更有人準備衝過來把他扔出去。
就在大老伙撩胳膊準備幹些實事時,蕭何竟然伸手予以制止。
應該說,這是蕭何的老熟人,他的名字叫召平,原是秦朝的東陵侯,行事不拘一格。要是你度量不夠大,千萬別和他說話,不然能把你氣死。真不明白,他當初是怎麼在胡亥手下混過來的,還保住了腦袋,不能說不是個奇跡。秦亡後,召平隱居種瓜,味極甘美,時人故號東陵瓜。蕭何入關,聞知賢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計議,獲益匪淺。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蕭何就是個真宰相。他雖然滿肚怒火,但還是想聽聽這個召平能有些什麼說辭。
蕭何不無生氣地問道:「我進位相國,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在地上爬了起來,拍了拍衣衫,咧嘴一笑,看看了周圍,不置一詞。
蕭何會意,擺了擺手,示意群僚迴避。
待閒雜人等離開後,召平一抹嘴,開始說話了,「公禍患至矣。主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與戰陣,反得加封食邑,設置衛隊,我揣度主上因韓信剛反,現又疑公。況且,衛隊只為護公?難道……」
召平的話沒說完,蕭何伸手擋住了他的話頭。召平的一席話,讓他滿腔的怒火消泯於無形,替代的是滿身冷汗。的確,劉邦的性格他蕭何是瞭解的。劉邦每做出一件事,你如果不想明白前因後果,可能連死都不知道是因為個啥。
的確,召平是對的。
蕭何連忙問道:「該當如何?」
召平又咧嘴笑了笑,「公可辭讓封賞,以傢俬資助軍需,如此,聖上定將釋疑。」
蕭何的冷汗漸漸落了下來。
當天,蕭何遣使趕去了邯鄲,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和誠惶誠恐,辭讓封賞,不敢授命。幾天後,又變賣傢俬,換成軍需,送往劉邦大營。
劉邦笑了,他就要蕭何的這個態度。每次他外出旅遊,眼角的餘光都一直盯著老家的蕭何,這一次他放心了。實際上,蕭何上一次辭讓封賞,得到了劉邦認可,最終只是減去了五千戶食邑的經濟收入,至於「相國」這頂帽子和那五百名護衛還是保留了下來。
蕭何又一次順利過關。
看來人還是謙虛點好,俗話說「當局者迷」,聽聽別人的建議沒什麼壞處。
蕭何是個牛人,可我不想篡改歷史,把他這兩次成功過關,寫成他自己的本事。但這樣一來,讓人覺得蕭何也很一般,並不是智謀超群、機謀權變。
的確,蕭何也是個普通人,他也有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視角盲區,但他是個踏實肯干、一步一個腳印的人。他的智商不算太高,他的權謀不是太深,但他還是憑借自己的踏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能夠走到現在,猶如金庸筆下的那個郭靖,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和執著。當然,他也絕不是老實人,這兩次保命措施就很能說明問題。
總的來說,這個人是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
事實上,蕭何的表現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能在劉邦這個權謀高手下,幹這麼多年的丞相,心機絕不能太重,但也不能沒一點心機。否則,腦袋會隨時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