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日落長河—(一)蕭何的痛苦(一) 文 / 閒雲漫關
在介紹老實人悲催生活的開始,還有一件小事是需要交代的,因為這件事情,將關係到燕王盧綰以後的生活狀態。
按理說,這種小事是應該到盧綰表演時再加以介紹的,可我不願意打亂事件的先後順序,希望能夠展現當時的全貌,因此,在反覆考慮後,還是決定在這裡先把這件小事交代一下。
事實上,就在黥布造反的期間,還有一個老朋友也沒閒著,這個老朋友就是陳豨。大家可能會疑惑,陳豨不早死了嗎?怎麼現在又蹦了出來?
實際我們在陳豨鬧騰那一節中已經提到過,當時劉邦親臨代地,著著實實把陳豨揍了一頓,但並沒能要了他的命。陳豨挨頓打後,一口氣跑到了冒頓的面前,繼承了韓王信的事業。
待劉邦返回長安後,陳豨又跑了回來,在代地頻繁騷擾,流竄作案,做出來的事情都不太地道。陳豨這段時間雖然蹦躂比較厲害,但只是在城牆外搞搞遊行,捎帶搶點生活日用品,並沒有鬧出大的動靜。
直到黥布造反後,陳豨第一時間嗅到了異樣的氣息,及時派人聯絡黥布。這一次,他們一拍即合。
下邊的劇情就有些老套了。黥布在中原腹地革命,他陳豨在邊疆要塞鬧騰。雖然劉邦又搞了一次和親,穩住了冒頓,但擋不住陳豨鬧騰的腳步。當然,冒頓本人還是睜一眼閉一眼,鼓勵著陳豨的行為,期望著坐收漁利。這對冒頓來說,應該算是「以夷制夷」吧。
不幸的是,陳豨雖然愛鬧騰,但成效不明顯。劉邦三下五除二收拾掉了黥布,他陳豨依然在代郡城外搞遊行,沒一點實際進展。
縱然如此,他的行為還是惹惱了劉邦。剿滅黥布後,劉邦派周勃、樊噲率軍,又一次北臨代地。
這一次,陳豨沒能逃走。因為周勃此來大致分為四步走——引誘、包圍、分割、屠殺,一陣連環拳過後,終於在靈丘要了陳豨的命。
陳豨死了,但他的小弟們並沒死絕,還有很多人當了俘虜。其中一個俘虜在寫匯報材料時,交代了一件極為隱秘的事。這件事情,定性了盧綰的結局。
這件事情,讓我們到盧綰亮相時再進行介紹吧。現在該讓我們這一節的主角亮相了。
主角就是蕭何,他的好日子到頭了。
蕭何這個人,我們在前邊單獨設章節介紹的次數比較少,這對他有些不公平,但也很無奈,因為這是他的工作性質決定的。
丞相這個職務,聽起來似乎很牛氣,但通常情況下是在給皇帝差屁股。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後世的霍光、曹操、張居正之流,就有些特殊,這些人乾脆一屁股把皇帝擠過了一邊,自己大搖大擺地表演了起來。但總歸來說,開國皇帝面前,這種情況是沒有發生過的。
這些年來,一直是劉邦在檯面上表演,蕭何很不幸地在幕後服務,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成效顯著,也深得老大認可。
如果劇情一直按這種套路演繹下去的話,相信蕭何同志會很不幸地在我這本書裡,被單獨設章節的機會將少的可憐。
但幸運的是,劉邦那個主演兼任著導演,經過他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把蕭何拉了出來,站在了舞台的中央,逼著他進行表演。因此,我也只好配合他一下。
對於蕭何,劉邦是比較信任的;事實上,也是一直被懷疑的。在劉邦的心裡,沒有絕對的信任,只有相對的。「信任」和「懷疑」在劉邦身上成功地實現了對立統一,至於哪個方面佔據主導,需要看背景因素和對方的行為表現。
對於劉邦的這種性格,蕭何是深有體會的。
應該說,蕭何從始至終,一直體會著劉邦的這種「對立統一」。只是在過往,「信任」的一方佔據優勢;而在「黥布」造反之後,「懷疑」的一方佔據了主導。這也是我之所以在此專設章節的緣由。
為能搞明白劉邦,也為能講清楚蕭何,我們還是從事情的最開始說起吧。
蕭何坐上這個丞相的位置比較早,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後,蕭何就被劉邦任命為丞相。從那時開始,他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干到死。要是沒有兩把刷,是絕不可能實現的。
蕭何的作為是對得起這個崗位的,甚至可以說他是這個崗位上的佼佼者,能和他比肩的雖然不少,但也並不算多。
劉邦早期忙著和項羽爭高下,蕭何就義不容辭地搞後勤。老大前邊打群架,丞相後方搞支援,配合的非常默契。由於劉邦長期出差,因此蕭何長期監國。應該說,能幹這份工作,是深得老大信任的。
然而,蕭何還是感受到了劉邦對他的懷疑。總的來說,這種境遇他碰到了四次,並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第一次感受,發生在劉邦和項羽京索對峙時期。
劉邦彭城大敗後,一路潰逃,幸得韓信巧謀劃策,在滎陽、成皋之間拉成防線,擋住了項羽的步伐,開始了幾年的對峙。
那是一段極其艱苦的日子,在這段日子裡,劉邦依靠身邊所有的人,也懷疑著身邊所有的人。這些人中也包括蕭何。
劉邦耍手段是一流的,當然,他表現自己懷疑的方式也是一流的。當時劉邦坐鎮滎陽,親臨戰場,時不時還要和項羽搞一下肉搏,應該說這是一件非常辛苦和危險的工作。
然而,他覺得自己做的還夠不好,還沒有待在老家的蕭何幹的出色。因此,他隔兩天會派使者返回關中,慰勞丞相,表達自己對蕭何的感激和慰問。
劉邦的這種舉動,傳達了一個危險的信號。就有人及時窺見了其中的奧妙。
一個被稱為鮑生的人替蕭何分析了其中的關巧,「大王親臨險地,風餐露宿,卻對丞相屢次慰勞,此見疑也。」
鮑生的話讓蕭何一淒。的確,劉邦的行為的確耐人尋味。隨即問道:「奈何?」
「可遣子孫兄弟於前線軍中,如此,大王定將釋疑。」
隨即,蕭何將全家成年男丁,送到了劉邦的面前,開始為老大的革命事業添磚加瓦。
也許你可能會認為,蕭何全家跑到前沿陣地,生存環境比較危險,活命的機會將很小。事實卻並非如此,這些人跑來後,劉邦根本沒捨得讓他們去前線和楚軍對砍,而是留在了身邊,幹起了文秘、護衛之類的工作。待著老大的身邊,危險係數並不算太大。
蕭家老小能夠享受這種待遇,是很好理解的。
對劉邦而言,這些人的存在是一個籌碼,這個籌碼是保證蕭何認真辦事的根本。如果讓他們上陣廝殺,一不小心死那麼一兩個,說不定會讓這個保障機制過早地失去價值。因此,蕭家的這些人,被劉邦很認真地養了起來。
說來事巧,自從蕭家老小做客軍中後,劉邦也懶得慰問蕭何了,甚至時不時還派人過來罵他兩句,敲打敲打。
劉邦的性格,蕭何很瞭解。他既然張口罵人了,說明自己安全了。這一次「見疑」風波,就這樣輕輕地被翻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