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杜月笙大傳

正文 第二章 童年時期的杜月笙 文 / 七年歡

    杜月笙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生於江蘇川沙廳(上海浦東)高橋鎮鎮南杜家宅。高橋鎮,舊名天燈下,又稱天燈頭,位於上海縣東北36里處,隸屬東昌鄉二十二保。上海縣被黃浦江一流分成東西兩半,東邊一半稱為浦東,西邊一半稱為浦西,杜家宅在東一半,所以杜月笙提到故鄉總是說自己是浦東人。上海杜家高橋鎮一脈是原本是浙江海寧商人,因做生意失敗才逃到高橋鎮過活,至於所謂杜家宅子其實就是一棟破舊不堪的小平房,中間是一間堂屋,兩邊是兩間偏房,杜文卿和兄弟一人一間半,各過各的,彼此同屋而分吃。在杜宅後面的是一片空地,平時杜月笙母親會在上面種著一些花草,蔬果,這便是杜家花園。

    杜月笙出生時是農曆7月15,舊時稱作中元節,傳說中是給鬼過的節日,當時杜月笙出生時其父杜文卿並不在家,他正在忙於和朋友在上海楊樹浦鎮合開的一家小糧店,這不是杜文卿心狠,妻子分娩在即,不前去照料,而是不能,在外國大量資本的傾覆下,洋人開的糧行如雨後竹筍一般,迅速借勢長起,杜文卿這家小糧店,如海中一葉扁舟,稍不留神,將存金不復。杜月笙出生後,杜文卿給杜月笙起名為杜月生,杜月笙現在的這個名字,是日後發跡之時,大學者章太炎給改的,意為:東方之樂為笙,西方之樂為鏞。

    自從杜月笙出生後,上海就一直災禍連連,1889年7月,上海毫無徵兆的突現瘟疫肆虐,馬路上行走的路人一頭倒在地上,就再也爬不起來,屍體被一車一車的推向郊區,撒上生石灰進行消毒掩埋。同年,8月24日,天降大雨,雨點如豆,足足下了四十五天,淋倒土房無數,存在家裡的糧食,棉紗發霉變質,許多人顛沛流離,杜月笙母親在家裡無以作食,杜月笙在家裡又苦又鬧,朱氏只能抱著一歲左右的杜月笙走了幾十里地路,趕到杜文卿和友人開的糧店。她以為到了杜文卿身邊日子就好過了一些,誰曾想杜文卿這邊更糟糕,杜文卿賣的糧食前幾天是賺錢,只不過後來,那些大糧行串通一氣,壓糧不出,當官的更是為淵驅魚,為叢趕鳥,大賺賣良心錢,後幾天糧價飛漲,一瞬間,又變成了虧本。

    糧食朝價昔改,朱氏帶著杜月笙來到糧店,店裡本來入不敷出,如今又多了兩張嘴,無疑是雪中送冰塊,寒上加寒,男人還好一點,一勒褲腰帶忍一忍,喝兩瓢白水也就過去了,可是女人和孩子不能,杜文卿只能拿著一部分,每天購買些糧食,不久後,糧款已經見底,日子越來越差。賢惠的朱氏主動提出,去紡織廠工作,當時的楊樹浦鎮的工業水平已經很有水平,在楊浦鎮周圍有好幾家紡織廠,因為紡織廠是新興行業,利潤較高,工人的待遇也相對較高,可是杜文卿說什麼也肯答應,杜文卿認為自己是一個大男人,怎麼能靠女人養活,更何況自己老婆現在身懷六甲,此事就此作罷。過了一陣,杜文卿的糧店再也無法維持,朱氏再次提出去紡織廠工作,杜文卿含著眼淚點頭答應。

    1890年,上海爆發霍亂,街上時刻有倒斃的路人,杜文卿一家幸運躲過了一劫,但在那極度恐怖的歲月中生下一個女兒,朱氏懷孕期間長期得不到營養補充,本來就是氣運尚留一絲,每日在紡織又參加高負荷的勞累,最終生下女兒,因過度的虛弱死掉。傷心欲絕的杜文卿一手抱著尚未起名的女兒,一手摟著年幼的杜月笙,呆呆地看著朱氏的屍體,嚎陶大哭。

    杜文卿打算以死來解托自己的痛苦,但又想到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實在不忍心讓兩個剛失去母親的孩子再失去父親,這對孩子太不公平。杜文卿傾其所有,買了一口白棺材,找人抬到高橋鎮,杜文卿有錢買棺材卻無錢將其埋葬,只能其存放到田埂上,鋪上稻草,以待來日有錢再葬,也成了杜文卿一生的痛楚,到死都未能完成。

    處理好朱氏的後事後,杜文卿帶著杜月笙兄妹,返回楊浦鎮,繼續過活。世道實在是太艱難了,杜文卿得一邊照顧尚且年幼無知的孩子,一邊又得拚命掙錢,很明顯掙得錢連一家三口的衣食都無法周全,杜文卿看日子越過越糟糕,只好忍痛割肉把剛出生不久的女兒送給了一位姓黃的寧波商人。多年以後,杜月笙在黃公館混發跡之後,一擲萬金,視錢若土,來尋覓不知飄落何處的弱妹,以圖閤家之景,除了經常有人謊報消息甚至冒充以外,直到1951年杜月笙病逝於香港也為如願,這也是杜月笙一生的傷口。

    送走女兒不久後,杜文卿又娶了張氏,張氏倒也賢惠,對杜月笙非常好,似如己出。在張氏幫助下,杜文卿沒有了後顧之憂,全心撲在糧店上,日子比剛開始好了一點,就在一家看到生活的希望時,卻不知更大的磨難還在等在他們。

    1892年,杜月笙5歲,上海出現了罕見的大悍,地裡的莊稼幾乎摧眉折腰,人們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鎮上的人紛紛外逃,杜文卿一家固守糧店,同年正月初九,天下起了大雪,溫度驟降,池水結冰,杜文卿突得惡病,尚無醫治,就撇下杜月笙母子駕鶴西去。

    沉杜文卿走後,沉默寡言的張氏在此時表現的無比堅強,挑起家中的重擔。購買喪服,棺槨。張氏和杜月笙穿著喪服,扶棺使向高橋,和杜文卿一樣,張氏也無錢將棺槨埋葬,只能將棺槨放在杜月笙生母朱氏棺槨的旁邊,束以稻草覆在棺槨上面,草草浮厝。

    多年以後,在兩棺槨之上竟然長出一個黃楊樹,其樹幹粗壯,枝葉繁茂,將兩個棺槨都遮蓋住。又過若干年後,杜月笙混成闊佬,實在不忍心看父母遺軀在地上風吹雨淋,就找了幾個觀穴的術士,想為父母尋一處風水寶地,將父母風光大葬。可是,那幾個觀穴的術士,一看杜月笙父母棺槨的存放地後,連連搖頭,說杜月笙父母的棺槨的存放地是寅葬卯發的血地,只可浮葬,不可土葬。那雙棺槨上長出的黃楊樹更是重要,是杜家以後興旺發達關鍵。因此,土葬的事就此作罷。直到杜月笙大興土木,蓋好杜家祠堂,也未能免俗將父母的棺槨埋葬。

    杜月笙為什麼沒有將父母的棺槨埋葬?有人說杜月笙迷信,怕動了風水,也有人說杜月笙不迷信,是眾多親戚不肯讓杜月笙將其父母棺槨埋葬。筆者認為,以杜月笙當時黑幫大佬的身份,只要他態度強硬一點,那些親戚能說半個不字?而至於那棵黃楊樹,到現在還在上海杜家祠堂院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