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恐怖靈異 > 蜀山異聞錄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二章 四川盆地之謎(二) 文 / 迷奇夢蝶

    那種情況下,如果以現在的四川盆地的佈局來看,這顆直徑40公里行星,運行速度每秒400公里,當它一路呼嘯而來時,不過300秒鐘的時間,就會撞到地球上,在方園2000公里之外的首都北京城,當人們看見火球朝中國奔來時,會舉國恐慌而紛紛躲藏。

    如果它正好擊中你們現在的自貢市的話,那麼,整個自貢市、內江市、榮昌縣、瀘州市、宜賓市、樂山市、峨眉山市、眉山市、成都市、綿陽市、德陽市、遂寧市、南充市、資陽市等等地方,瞬間就會化為烏有。

    由於這顆行星體積大,它會頃刻間熔化超過8萬立方公里的地殼,撞擊點上方直徑為300公里範圍內的一切都不復存在,附近的幾千萬居民會立刻消失。30秒後,放射線火球將席捲500公里外的廣元、巴中、達州、廣安、重慶市、重慶的潼南、銅梁、江津、四川的合江、貴州的赤水,雲南的綏江、四川的西昌、德昌、冕寧、康定、丹巴、馬爾康、阿壩、甘孜、紅原、九寨等地方。

    而碰撞點700公里外的四川其它地方居民,雖然不會一下子喪命,但他們也會受到三級燒傷,而且,這一切都是暫時的。7分鐘後,20米深的塵埃會把他們徹底掩埋,而在此時,四川省及周邊省份會有超過二億多人喪生,又一個7分鐘過去了,自貢市開始地震,震級為11級,550公里內的所有城市均被夷為平地。只有東北的黑、吉二省所在地可能不會遭遇地震,因為它們距離撞擊點超過3000公里,地表的彎曲度,讓她暫時躲過了災難。但是,通訊系統已經全面癱瘓,而且,雖然衝擊波的初速度為每小時12萬公里,但到達此地時,速度仍保持在每小時800公里,比歷史上最強的颶風還要快3倍。

    幾個小時之內,中國大陸連同部分周邊鄰國將變成一片廢墟,大碰撞發生1.5個小時後,地震波或許在地球表面的對沖點重新聚合,預示著又一次大災難的開始……

    地球板塊劇烈衝撞,地球在崩潰,大地在上下顛簸,震盪起伏。

    地球人一個個驚慌失措,紛紛被捲入巨浪死去。

    天空中濃煙滾滾,大地上岩漿噴發,烈火染紅天空,空氣中充滿煙霧,人們普遍感到窒息,連恐龍們也昏死過去。地球上一切生物皆四處逃散,不是被大水吞沒就是跌入火坑,到處是嘶嗚聲、尖叫聲…地球就像一隻沸水翻滾的巨大開水壺,彷彿一隻飢餓的野獸在吞咬它的獵物,海水很快就淹沒了大地。

    陸地正在下沉,海水洶湧而至,吞噬一切,地上人類社會從此也就變成了地下王國。

    那群恐龍原本就不在這裡,而是在整個撞擊地邊緣的西部高原的山坡上生活著,然而撞擊掀起的巨大泥石層洪流(或許是高溫的)從空中傾瀉而下,片刻間就把大片的坡地覆蓋,爾後,順著西部高原西高東低的自然山勢,以及撞擊之後形成的巨大低窪地勢,包裹著地表上原來的一切物體洶湧澎湃地流向低處、流向東部、流向撞擊點的中心部位,這就是你們後來在自貢市大山鋪恐龍發掘地,發現所埋沒的恐龍化石群,形成漩渦狀的埋沒態勢的根本原因。

    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

    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佈,地球因終年不見許堅強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它撞地後形成的巨大隕坑形成盆地,而且由於巨大的衝擊力所造成的那個核當量比在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還大數萬倍乃至更大的大爆炸,更是給中國西南部地質構造的變化、礦產資源的生成、地形地貌以及氣候環境、生物種群演變和地球自身的發展等等都帶來了巨大的、極其深遠的影響。

    原先的陸地變成盆地,大坑的四周由於行星的撞擊擠壓而隆起,而西邊的喜馬拉雅深海谷嶺由於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又隆出水面升為青藏高原,最高處便是今日的珠目朗瑪峰,而那個巨型大坑在後世被稱為四川盆地。

    當時,所有生物(除哺乳動物鴨嘴獸,刺食蟻獸和為數不多的針鼴和爬行動物蛇、蜥蜴和鱷魚,以及進化到現在的青蛙和蟾蜍蠑螈、蚓螈,群居蜂,是在白堊紀時期與開花植物(或稱被子植物)一起進化而來,帶殼的單細胞生物孔蟲類,包括海星,海膽,海參,身體柔軟、帶殼的軟體動物、八目鰻類魚和七鰓鰻、棘皮類動物腔棘魚,是水生肉鰭類動物的唯一倖存者。

    肉鰭魚是葉鰭、硬骨魚類,當然,世界上還有許多肉鰭類動物生存,不過它們早在中生代之前就已分化出來,變成了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一瞬間都幾乎化為灰燼滅絕。但個別動物在撞擊事件後僥倖逃脫,這些生物和其他部分海洋物種最終緩過氣來,繼續繁衍發展,種類也變得更多。

    蛤,蝸牛,龍蝦,螃蟹和蝦最終存活下來,成了海洋食肉動物的口中食,人類的盤中餐,這次災難中絕滅的還有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有翼龍等會飛的爬行動物,有彩蜥等恐龍的陸生爬行動物親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

    至於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動、植物,鈣質浮游有孔蟲和鈣質微型浮游植物也幾乎被一掃而光。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隕石撞擊還引發氣候劇變,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而剩下的恐龍們吃了含銥物質的植物,造成慢性中毒,從而蛋裡也含有銥,恐龍因食物匱乏,加上吃了含銥食物而中毒,導致滅頂之災,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宣告結束。

    經過漫長的修復期,到49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地球漸漸恢復了元氣,森林重新繁茂,森林裡已經繁衍出許多珍禽異獸,有鱗爬行類的統治一去不復返,哺乳類適應新世界的速度很快,種類也迅速增多,但體形依然較小,受制於大型危險動物如戈氏鳥。戈氏鳥是恐鳥的後代,高度和成年男子一樣,體重達到甚至超過半噸,其龐大的體形取代了恐龍,統治著隕石撞擊後的地球,這是史上惟一一次鳥類統治地球。

    那是一個鳥吃馬的奇妙世界,現代馬的祖先名為遠古馬,體態嬌小,比貓略大,還沒有發展出蹄,腳上只有四個像蹄的趾頭。由於身體玲瓏,防禦能力較弱,遠古馬的膽子非常小,稍有動靜就向密林深處逃跑,它們一旦被戈氏鳥強壯有力的喙噙住,就會被懸在半空中,在無數次大幅度左右甩動中暈倒或者死去,最後成為鳥食。遠古馬非常喜歡吃發酵的野葡萄,飽食後感官變得遲鈍,更增加了送命的幾率。

    霸主戈氏鳥並非處處得意,由於身材的限制,它們只能在樹下做窩、孵蛋,在其外出捕獵的時候,如果小戈氏鳥破殼而出,那勢必不能活著跟它的父母見面,這是一個奇妙的鏈條:最龐大動物的天敵,竟是最渺小的動物。戈氏鳥幼鳥的天敵是螞蟻,確切地說是螞蟻的一種——食肉蟻,史上最大的螞蟻之一,食肉蟻成群圍攻小戈氏鳥無毛的身體,喝乾它的鮮血。

    哺乳動物的飛速壯大證明,哺乳類從來沒有放棄過尋求發展的機會,鳥類統治世界的時候,它們就已經開始了水下生活,有的蹄肉食動物演化成游泳高手的過程十分奇妙,鬆開脊骨、縮小四肢、尾巴改變形狀直至更適合游泳。

    在鳥類勢力不及的水下,哺乳動物長得非常大,並形成新的物種,現代鯨魚就是這樣發展來的,它們的始祖遊走鯨,就是一種水陸兩棲的大型動物,遊走鯨的先祖是純粹的陸生動物,而它們在水中行動更加靈活。

    森林中的陸生哺乳動物也不示弱,早在3000∼4000萬年前開始出現的,並且在出現之後開始四處生長,當時受南極大陸影響,全球雨林大面積縮小,其他生態形勢逐漸增多,許多哺乳動物選擇在森林之外生存,成批遷往平原,進入飛躍發展階段。

    海洋區中間變成盆地(或蜀中湖泊),盆地四周山地繼續隆起,同時產生不少大斷層,如西部的龍門山大斷層和東部的華瑩山大斷層,把盆地分為三部分。封閉的盆地地形及急劇縮小的水面,使氣候逐漸變得乾熱,沉積物由海相、海陸交替相變為陸相,大量風化、侵蝕、剝蝕的物質在盆地堆積了數千米厚,形成紅色和紫紅色的砂、泥、頁岩,在2000多萬年前的新第三紀,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裸子植物不斷衰退。

    距今二、三百萬年的第四紀,地殼再次發生構造運動,巫山兩側水系溯源侵蝕,共同切穿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盆地之水納入長江水系,四川盆地從此由內流盆地變為外流陸盆,第四紀是冰川廣佈的時代,盆地西北山地發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後,大量沉積物由岷江、沱江等攜帶,堆積在西部的凹陷區,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終形成了成都平原。

    氣候開始變得乾燥,大陸的中心變成平原,草原越來越廣闊,叢林面積減小。後來,遷居的哺乳動物在平原上獵捕小動物,身材與日俱增,並且開始奔跑,最主要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逐漸變成食草動物,但僅僅吃草很難生存,於是哺乳動物的演化更增進一步:有些物種開始長出不同用途的牙齒,腿開始增長,得以遷徙到遙遠的草原,巨犀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我們人類還夠不到它們的腿,相對應的,獵食動物也分化出來了,比如貓科動物,現在體積最大的老虎跟其祖先相比,也只相當於一隻貓,劍齒虎就是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們著名的長齒足有20公分。

    100萬年前,劍齒虎的種群生活改變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它們從北美洲來到南美洲,統治著南美草原。當時的恐鳥不再佔有優勢,淪為吃劍齒虎殘剩獵物的地位,直到現代人出現之前,恐鳥才滅絕,而劍齒虎一直活到100萬年前,活到世界再次發生劇變,氣候越來越干冷,它們要獵取的大型動物都消失,缺乏食物才滅絕。

    南極大陸越來越冷,覆蓋在大陸之上的冰帽已經成為永久性的,冰層從北極蔓延到整個北半球,進一步改變著氣候模式,終於在25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越來越干冷,進入冰河世紀,這意味著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動植物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在這種極為艱難的生活環境中,脂肪厚的熱帶巨獸們的外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僅以長毛象為例,它們的耳朵開始縮小,身上長出厚厚的長毛,腿增粗,有效減少熱量散失,它們的長牙變為上翹型,幫助它們清理積雪,搜尋雪下的青草和其他小植物。

    長毛象最傑出的演化體現在鼻尖上,竟然演化出兩個指頭一樣的觸角,權作掘草的工具,這些變化足以幫助長毛象應付北方的寒冷氣候。長毛牛、巨角鹿等都是進化成功的大型動物,但這些大自然造就的優勢物種,在3萬年前就已逐漸減少,在大約1萬年前突然全部滅絕。長毛象等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並不排除另外一個原因:環境突變,在幾十年內,地球氣溫不斷升高,冰河期很快結束,動植物無法迅速演化,不適而終。

    靈長類在恐龍時代就存在,當時為了生存,躲避哺乳動物是其生存的手段,它們是夜行動物,有點像現在的夜猴,在樹上獨居、跳躍、覓食,這是類人猿的始祖,數萬年以後,他們的後代中的一支發展為現在人類的祖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