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逍遙李白之大唐盛景

正文 第14章 賭劍 文 / 修夢大官人

    第十四回戲山鳥二人賭寶劍撫錦琴一朝遇知音

    (太白編年:玄宗開元10年/23歲)

    李白從東嚴子苦學琴劍,研讀《長短經》,日夜不輟。轉眼已近八年,不說劍術已練得如何爐火純青,琴藝如何漸臻妙境,單這《長短經》也悟至玄旨。此書集百家之大成,黑白雜糅,經論通變,是興亡治亂、主述王霸之道的奇書秘笈。自此,白兒漸有管仲之比,南陽之志,心生安社稷、佐皇極之念,覺得如此才不負師傅教誨,否則就是暴斂一己之才。

    這天,心盟鴻鵠之志的李白做完功課,走出山居,來到松林裡練一會劍,便撮口打起呼哨。霎時,五顏六色的山鳥從四面八方飛來,翔聚於周圍的梢頭、枝間、地面及花草叢中,千婉百囀,好不熱鬧。鳥兒們還不停地兀自飛來,在空中盤旋飛舞,展示花花綠綠的彩羽,攜來各處花木的芬芳。李白不停地變換呼哨音調:或長或短,或高或低,或柔或強,花樣不可勝計。每有變換,便有不同的鳥兒飛落,或棲於手掌,或棲於肩頭,或落至頭頂,李白便從衣袋中掏出事先備好的穀物,犒勞它們。

    忽然,飛來一隻長尾鳥,繞著他盤旋不已,似乎對這個場面充滿好奇。李白從沒見過這種鳥,便改用不同的呼哨、手勢和眼神呼喚,足足費了一個時辰,長尾鳥才試著落到他的手掌上來,小心地啄起第一顆谷粒。李白笑了,反覆逗引鼓勵,長尾鳥終於像其它鳥一樣,顯得熟悉親暱起來,再不肯飛走。

    第二天,李白做完功課,迫不及待地來到那片林地,撮口呼哨,山鳥們又從四面八方翔聚而來,嘰嘰喳喳鳴唱,長尾鳥也在其中。李白朝它一撮口,它便大大方方地飛落到手掌。李白有些後悔,莫不如把琴拿來,撫上一曲,管叫百鳥合鳴,翩然空中,這長尾鳥說不定有什麼獨特表現呢!李白與長尾鳥又玩半日,正要回到山居,忽然,左近一塊岩石上跳下一個人來,但見此人十**歲年紀,面白如玉,眉清目秀,只是眼神中透著幾許蕭傲之氣,著緊身窄袖的藍色袍服,腰懸寶劍,面對李白站定,看去倒有幾分老成儒雅風儀。

    「喂!」少年手按劍柄,「這位老兄,有道是君子不奪人之愛,請你還我的長尾鳥!」

    李白將其打量一番,笑道:「鳥本山中物,何言你或我?」

    「長尾鳥本來就是我的寵禽,我在家裡已經餵養三年,如今只在你這勾連一天半日,何來什麼山中之物!」

    「你既然這樣說,那就試著喚一喚它,誠如你說,我這一天半日相識,肯定敵不過你三年交情!」

    少年聽罷,真的打起呼哨,長尾鳥果然情有所動,偏過頭聽一聽,便展開翅膀,朝少年飛去。可繞了幾匝,就是不肯停歇下來。李白笑了,撮唇一個呼哨,長尾鳥即刻飛回,重新落在手掌之上。

    「你使的什麼盅惑之術?還我鳥來!」少年鳳眼圓睜,手按劍柄大叫道。

    「這位兄弟,看你這架式,是不是想以劍相脅?」李白左手托鳥,右手也按在劍柄上。

    「是又怎樣!」少年把劍抽出來,青鋒凜凜橫在胸前。

    「好吧,」李白也拔劍在手,不慌不忙道,「那咱們就比一比,你如果勝了我,在下就把此鳥甘心奉還。」

    少年不再說話,上前一步,「刷」的就是一劍,李白見影隨形,輕輕閃過,並不還手。少年仍不作罷,連環施招,哪知招招盡被化解,而長尾鳥仍然駐留在對方手掌之上。他不覺更加著惱,認準一個空檔,捨命一擊,可對方就如隨風盪開的羽毛一般,身影倏然飄到他的身側,還沒等他回過神來,涼颼颼的冰刃已經加在他的頸側。少年倔強地閉上眼睛,李白把劍輕輕拿了下來。少年稍事停留,轉身向山下走去。

    「長尾鳥從此歸你了!」他頭也不回地說,聽語氣顯然是心甘情願。

    「你說過,君子不奪人之愛!」

    李白說完,撮口一嘯,長尾鳥便展翅飛起,落向少年肩頭。少年一怔,隨即抬起手,輕撫羽背,長尾鳥十分乖順地伏在那裡,再不飛走。他轉過身來,望向李白有片刻時間,欲言又止,重又轉身走去,不一會,就被樹林擋住不見了。

    李白並沒把這個小插曲放在心上,照舊演習琴劍,研讀《長短經》。

    這日,他做完功課,走出山居,來到一處林木茂密、飛瀑流泉之旁,選一個山石坐下,羽商微調,便撫起琴來。但聽清風攜音入空去,仙樂自繞行雲飛,即使愁腸百結的人,清音入耳,塵心也會為之一洗。李白淘淘然,漸進物我兩忘之境。忽然,遠處也響起琴聲,似與之相應。李白不聽則已,聽了暗暗讚道:「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真乃曲高和寡之音。他讚我超拔,我正好還他雅意。」指下迅即傾意用情,與之呼應。對方意領神會,那琴聲,上有抗,下如墜,曲如折,纍纍乎如貫珠,聽去如浮雲無根,隨風飛揚,傳達過來的,皆為知遇相悅之音。終於,躋攀不讓寸,轉低落千丈,雙方琴音齊止,余響尤在。曲終不見人,只有樹蒼蒼。

    李白四顧茫然,坐了一會,將琴裝入囊中,慢慢站起。此時,遠處的琴聲重新響起。他想了想,不再坐下,只管向前尋去,細辨方位,原來在空谷對面。待他尋到那裡,袍衫早已剮破多處。但見芳草地上有三位少年,操琴的竟然是那位索鳥少年,另兩位是一男一女,正隨著琴音翩翩舞劍。男的二十左右年紀,劍眉朗目,鼻直口方,一支寶劍被他舞得虎虎生威。女的芳齡十七八歲,劍勢柔中有剛,舞如蓮花之旋,似乎天地都在為之起伏。李白不**得呆了!

    「真是好琴好劍!」他終於按耐不住喝起彩來。

    「霍!」尋鳥少年立即將琴推開,跳起來道,「剛才一定是你彈的琴嘍?我們也是不打不成緣,竟然在這見面了!那天本來是我莽撞,不該……」

    「其實,我也很願意和你交個朋友。在下彰明縣青蓮居士李白。」李白恭敬施禮。

    「你原來就是那位三擬《昭明文選》、十五作大賦的李白?久仰久仰。在下成都人王宗之。」王宗之又介紹那一男一女道,「這兩位是我的同鄉兩兄妹,我們一起閒遊到此的。」

    此時兩兄妹也走上前來。

    「在下吳指南,對李兄的文名早有耳聞,今日真是幸會!」

    「在下吳婉兒。你的文名就不用說了,想不到你琴彈得也那樣好。《巴人》下節,《陽春》無和,雅兄品節之高,從中自然能夠看得出來。」

    李白倒不忸怩,灑脫地說:「大家不必過謙。我乃一山人而已,久居岣巖間,正想尋幾個好夥伴,下山遊歷一番,不期就遇到了各位,這不就是緣分嗎!但不知各位有否雅意。」

    三人聽後,個個喜出望外。當下各自介紹一下身世經歷,平生胸襟,更覺契合無間。吳婉兒拍手道:

    「李白兄,我們就先陪你回青蓮暢遊,到時大家一起指物為題,對詩聯句,多有趣啊!」

    「對不過別人,可不要哭鼻子哩!」王宗之笑道。

    李白說:「也好,到時把我妹妹月圓帶上,跟婉兒做伴。」

    「太好了!」吳婉兒道,「月圓妹妹風雅肯定不讓其兄,我們就先到你的府上一遊,如何?」

    「婉兒總是這樣自來熟。」吳指南有些抱歉地對李白說。

    「我正有此意,還擔心各位相拂呢!」

    大家計議已定,擬就改日一起下山。筆者有詩吟道:

    少年意氣樂新知,嚶其鳴矣類相求。

    一旦攜手相牽去,漫天霞綺總當頭。

    誰知正說得熱鬧,忽聽坡下有人叫道:「呵,在這呢!那個龍眉虎目的人就是李白吧?」

    「不錯,正是他!」

    李白等人尋聲望去,見來一幫手持刀劍的傢伙,為首的挺胸突肚,細瞧原來是彰明縣令的兒子劉敢。不知為什麼來找李白,請看下回。

    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白衰服慟哭,若喪天倫。」吳指南相關記載只有這些,其身世經歷不詳。本回所述,乃藝術虛構。王宗之、吳婉兒是故事鏈上的線索人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