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暗傷之命運的抉擇

正文 第000章 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時代 文 / 靜流

    中國自元末、明初開始,西方從15世紀中葉起,軍隊

    裝備的火器數量不斷增多,但並沒有很快淘汰冷兵器,中

    國的長槍、鏜鈀、狼筅,西方的長矛、短劍,在戰場上仍

    然發揮著較大的作用。尤其是當時火器的裝填速度慢,射

    擊操作複雜,冷兵器手在戰鬥中對火器手起著不可或缺的

    掩護作用。當然,火器的廣泛使用,畢竟無可抗拒地推動

    著中西方戰術的全面變革,雙方軍隊的組織形式、戰鬥隊

    形、戰鬥程式、謀略運用等內容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尤

    其是火器兵種的出現,帶來中西方多兵種協同戰術的新發

    展。從比較的角度看,這一階段,中西方戰術水平尚處於

    同一時代,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內容。

    (一)風格相異的戰鬥隊形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最初的火器大都是前裝滑膛型

    武器,如發射石彈、鐵彈的的火炮,步兵的火銃、鳥槍和火

    繩槍、滑膛槍等。這些火器的製作工藝很粗糙,戰鬥性能

    不算很好,往往不能準確地命中目標,發射速度也很慢。但

    是,就是這樣一些笨拙的火器,其子彈的較大衝擊力和穿

    透力,也足以對手持冷兵器、排成密集方陣作戰的步兵和

    騎兵們構成極大的威脅。戰鬥隊形的規模越大、人員越密

    集,不僅更易遭傷亡,也妨礙己方士兵手持火器的發射。因

    此,火器的出現和使用,首先對戰場上大規模的密集方陣

    隊形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戰鬥隊形的規模縮小、人員密集

    程度降低,是火器的運用對中西方戰術產生的共同影響。然

    而,由於中西方對火器的作用與使用方法的不同認識,帶

    來了火器與冷兵器共存時期雙方軍隊戰鬥隊形的明顯相

    異。在中國,火器出現後,能反映火器作戰特點、便於發

    揮己方火器威力的最初隊形,是戚繼光創立的「鴛鴦陣」,

    以及以「鴛鴦陣」為單元排出的一頭一尾兩翼陣等各種戰

    斗陣形,通常是火器隊在前、冷兵器步兵在後,成縱深配

    置。在西方,最早融冷兵器與火器於一體的戰鬥隊形是西

    班牙步兵方陣,而真正統治西方戰場時間最長的火器戰鬥

    隊形,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創立的線式隊形。

    中國古代冷兵器時的密集方陣,經歷代的演變,到宋

    代時,在規模上達到了極點,所體現的戰術也已極為呆板、

    落後。如宋太祖親手制定的「平戎萬全陣」,中間有三個步

    兵大方陣,在每個方陣的四周,每隔5步設有戰車一輛,形

    成環繞車營,在步兵方陣的前、後、左、右,各有騎兵列

    陣擔任警戒與掩護,全陣共用兵140930人,其中,步兵

    110280人,騎兵30650人,僅其中的三個步兵方陣,每陣

    就各方5里,四周長達20里1。規模如此龐大、人員如此密

    集的戰鬥隊形,為的是「以步抗騎」、抗敵「戎馬突馳」。這

    顯然不能適應火器時代作戰的特點。宋代後來演變的其它

    幾種陣形,如方陣、圓陣、牝陣、沖方陣、車輪陣、雁行

    陣、罘居陣等,均由「平戎萬全陣」出,與其沒有實質性

    區別,在人員規模和密集程度上也基本相同。可以想見,隨

    著火器數量的增多,火力威力的增大,宋代軍隊遺留下的

    笨拙方陣根本不能適應作戰的需要。

    明代初年,軍隊裝備火器的數量還不算太多,如洪武

    年間,火器僅佔10%,然而,就是這些並不算多的火器也

    對戰鬥隊形演變產生了極大影響。作戰中,戰鬥隊形雖基

    本上還沿用方陣,但方陣規模比宋代時已大為縮小。從明

    軍的編制體制看,當時採用了新的衛所制,按衛、千戶所、

    百戶所、總旗、小旗的編制序列,一衛轄5千戶,統兵5694

    人,每千戶所編1120人,每百戶所編2個總旗,每總旗編

    56人,每小旗11人。部隊依此編製作戰,所編成的戰鬥陣

    形絕不可能再像宋代時那樣龐大、密集。到永樂年間,為

    充分發揮火器威力,朱棣創建了神機營,即專門裝備火銃

    和火炮的火器部隊,並規定了作戰中的佈陣原則,

    看書。網審美^長牌和籐牌手各1名,狼筅手2名,長槍手4名,短兵手

    2名,另有1名隊長和1名伙兵,在戰場上以「鴛鴦陣」和

    「三才陣」對敵。所謂「鴛鴦陣」,即將10名戰鬥人員分兩

    伍成縱隊站立,牌手在前,後跟狼筅手和2名長槍手,最

    後一名是短兵手。「鴛鴦陣」展開為橫隊即成「三才陣」,隊

    長居中,緊挨隊長的是兩名狼筅手,再次兩邊各兩名長槍

    手,牌手在兩名長槍手之中,短兵手位於橫隊之後。

    另外還有一種「小三才陣」,是將「鴛鴦陣」兩縱列變為兩橫行,

    每行是狼筅手居中,兩邊各1名長槍手,牌手和短兵手置

    兩翼。後來,隨著火器應用的更加廣泛,「鴛鴦陣」便成了

    火器與冷兵器交相配備的戰鬥隊形。原來的4名長槍手分

    別換成了2名鳥銃手和2名快槍手。排陣時,2名鳥銃手在

    前,接下來是2名快槍手,爾後才是牌手、狼筅手和鏜鈀

    手。戰鬥過程中,需要衝擊格鬥時,前面的2名鳥銃手和

    2名快槍手後撤,改用長刀和長棍。整個部隊在部署上,采

    取火器營在前,步騎營在後,作縱深梯次配置,以便在戰

    斗中採取先火力齊射,爾後步騎兵乘機出擊的戰法。

    西方火器兵戰鬥隊形是在瑞士長矛方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公元14世紀,在西方封建騎士戰術後期,從瑞士

    山區走出了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長矛兵部隊,成為

    西方僱傭兵軍隊的主體1。他們排成密集的長矛方陣,進攻

    時,邁著整齊的步伐壓向敵人,如遇到對方進攻時,則停

    下來收縮隊形,矛頭一致對外,像一頭帶矛的刺蝟,以有

    效地擋住騎士們的任何衝擊。瑞士步兵方陣戰術的出現,以

    及英國長弓的推廣使用,促使了西方步兵在戰場上主導地

    位的恢復,奠定了西方火器化戰術發展的基礎。15世紀末,西班牙人最先在軍隊大量裝備火繩槍兵,

    淘汰了原來的弓箭兵和十字弓弩兵,並不斷增加火繩槍兵

    比例,使之與長矛兵在數量上基本相當,組建了最早具有

    現代意義的戰術編製單位——「西班牙步兵團」。每團有士

    兵3000人左右,分3個縱隊,每縱隊4個連,每連由數量

    相等的長矛兵和火繩槍兵組成,人數約200多人。作戰時,

    長矛兵排成3個密集橫隊,縱深各為20列;火繩槍兵也排

    成密集的方陣,縱深不少於10列,部署在長矛兵橫隊的四

    個角。火繩槍兵以方陣為單位,採取「後退裝彈」技術,即

    方陣第一排火繩槍手先射擊,之後從排間隙退到最後進行

    裝彈,第二排向前接著齊射,之後也退後裝彈。在當時火

    繩槍所具有的射速情況下,只要火繩槍方陣的縱深不少於

    10列,就基本可以保持戰鬥中連續不斷的火力。西班牙步

    兵方陣戰術很快在西歐軍隊廣為流行,西班牙步兵方陣便

    成為西方火器出現後最初的戰鬥隊形模式。

    後來,隨著火器性能的不斷改善,發射速度明顯加快,

    火力對射成為雙方交戰的主要內容,部隊中的長矛兵便越

    來越少。到16世紀末,荷蘭的摩裡斯大膽改革步兵戰鬥隊

    形,戰陣規模由西班牙方陣的3000人左右減為600∼800

    人,長矛兵由原來縱深60列減為10列,正面為25∼50人,

    火繩槍兵也排成縱深10列隊形,置長矛兵橫隊兩翼,整個

    戰鬥隊形成為一字橫隊,而不再是原來的方陣式隊形,這

    便是所謂的摩裡斯橫隊。十幾年後,在歐洲「三十年戰

    爭」中,瑞典的古斯塔夫斯在摩裡斯橫隊基礎上,再一次

    減少長矛兵數量,增加火繩槍兵人員,同時,無論是長矛

    兵,還是火繩槍兵,戰鬥隊形縱深一律改為縱深6列,最

    後甚至減至為3列,火繩槍兵橫排列於長矛兵橫隊的兩翼。

    這就是西方有名的線式戰鬥隊形。

    比較這一時期中西方戰鬥隊形的演變,可以得出以下

    幾點有趣的結論:首先,雙方戰鬥隊形都趨於規模縮小、人

    員疏散化,反映了火器時代戰鬥的特點,相對於以往的密

    集方陣隊形,有明顯的進步。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線式隊

    形(步兵成兩線居中,騎兵成兩線或三線居於兩翼)同以

    前幾個時代的縱深隊形相比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種隊形

    使盡可能多的人員能同時參加作戰,因而,發揮了步兵火力以及騎兵攻擊的最大效力……」1同樣,戚繼光的「鴛鴦

    陣」也因其陣形小、人員疏散,有利於火器威力的發揮。然

    而,由於當時火器性能差,火器威力小,難以獨立戰鬥,因

    此,在中西方戰鬥隊形中,冷兵器與火器手都共存一體,以

    便戰鬥中能相互照應,充分體現了戰術取決於技術的客觀

    規律。

    其次,中西方戰鬥隊形皆融冷熱兵器於一體,但兩種

    不同性質兵器的混合編排方法不同。在西方,火槍手往往

    集中在一起,成小方陣或橫寬縱淺的隊形,配置在長矛方

    陣或橫隊的兩翼,火器與冷兵器的配合使用主要表現為火

    槍隊與長矛隊之間的配合作戰,兩者混合程度有限。而在

    中國,在步兵戰鬥隊形中,沿襲了古代冷兵器時不同種類

    兵器相間排列、搭配使用的方法,以火器手與冷兵器手分

    散搭配,穿插排列,組成冷熱兵器合成戰鬥單元,如戚繼

    光的「鴛鴦陣」。此外,中國也編有專門的火器隊,與冷熱

    兵器手組成的步兵合成陣形配合作戰,配置在整個戰鬥隊

    形的最前面。火器隊中的火器配置,一般是按火器射程遠

    近,遠的在前,近的在後,梯次排列。比較這一時期中西

    方關於冷熱兵器的搭配使用方法,不難看出,中**隊戰

    斗隊形的縱深較大,戰鬥中韌性足,各種兵器能夠做到性

    能互補,相互照應,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適於多種地形

    條件下作戰。中國戰術之細膩從此可見一斑。而西方軍隊

    戰鬥隊形,無論是西班牙步兵方陣、摩裡斯橫隊,還是古

    斯塔夫的線式隊形,冷熱兵器未能完全融於一體,整個戰

    斗隊形往往只適於正面作戰,尤其是橫隊與線式隊形,長

    矛兵、火槍兵和騎兵從裡到外成一線配置,縱深小,正面

    寬,雖保證有更多的士兵同時發揮作用,但缺乏戰鬥的韌

    性和彈性,戰鬥中要保持排面的整齊也非常困難,只適於

    開闊、平坦的地形,其缺點也極為明顯。正如恩格斯指出,

    「它就像緊身服一樣束縛了整個軍隊。每個騎兵連、步兵營

    和每門火炮在戰鬥隊形中都有固定的位置;這種隊形無論

    在什麼地方遭到破壞或者稍有混亂,就必定會影響到整個

    軍隊的戰鬥力。」1

    再次,隨著火器的應用,中西方戰鬥隊形都發生了變

    化,但是演變過程不同。中**隊戰鬥隊形,從古代密集

    方陣到戚繼光的「鴛鴦」小陣,變化幅度大,已明顯具有

    了近代後期火器散兵戰術的性質,反映了戚繼光等明代將

    領,對火器化戰術的理解已經比較深刻,打破了冷兵器時

    期講究大規模密集方陣作戰的傳統思想束縛,思維變革的

    跨度大。而西方戰鬥隊形卻是在密集方陣的基礎上,一步

    一步地壓縮縱深列數,使方陣逐漸變為橫隊、線式隊形,其

    演變過程的規律性明顯,反映了西方對火器化戰術認識是

    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這可能與西方人恪守邏輯推理的思

    維習慣有關。反過來,中國戰鬥隊形的跳躍性變化,也正

    好說明了中國人善於藝術性的直覺思維。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