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暗傷之命運的抉擇

正文 第000章 中世紀的天主教會 文 / 靜流

    在中世紀,教會不是唯一的當權者,教會成員也不總是服從於教皇的指令,有的信徒甚至不知道這些指令的存在。教會與人類的所有其他機構一樣,不可能很完美地運作,經常會達不到理想的要求。儘管有著理論上的中央集權(教皇——大主教——主教——牧師),但幾個層次之間的通訊非常緩慢,還時常受阻。坎特伯雷大主教千里迢迢遠赴羅馬,向教皇詢問一些事,再趕回英國,大概要花半年時間。而且,主教即使故意無視或曲解教皇的指令,一般也不可能被趕下台。

    教會內部也不是沒有**現象,這也是人之常情。有的歷史學家就很喜歡歷數有盜竊行徑的主教、好色的牧師和貪吃的修女。但這些**只是個例而已。中世紀中期時,教會的最大弊病不是大面積的**,而是一種潛在的自滿,由此導致教士階級對宗教生活產生了淺薄的理解與機械化的態度,以及對教會財產的貪戀。中世紀教會雖然列了許多聖人,但在教士那裡,信仰的深度漸漸地在處理日常事務時給打磨掉了,他們不僅有村莊裡的事情要處理,還要負責大面積的地產,解決土地糾紛,保持教會威信。任何一個當代的政治家和負責大學行政管理的官員肯定都深有同感。

    但不是所有的教士都會忽略教皇的指令,或只是把自己的職業當成一般事務而不是神聖的事業來對待。有的教士沖在宗教改的前沿,把基督教早先那種讓人敬畏的神秘特質用新的情感深度與力度來取代。這一點最能從宗教建築風格的變化上看出來。12世紀時,佔地面積大的羅馬風格(romanesque)建築漸漸被尖頂指天的哥特式(gothic)建築給取代。另外,審判之時安坐的基督形象也漸漸被十字架上正在受刑的基督這一悲劇形象所代替;這一變化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表達虔誠的方式。基督為了救贖人類而受刑的形象對中世紀基督徒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視。人們一想到基督所受的傷害、痛苦,就意識到救贖之不易。在這方面,基督教向更注重情感的方向發展,後來還由此誕生出將聖母馬利亞作為主要崇奉形象的表達虔信的方式。在中世紀中期,聖母因悲憫毫無希望的罪人,做他們的說情人而格外受到敬重,據說她精於此事,以至於有一個傳說講道,魔鬼向上帝抱怨說,天庭之母(queenheaven)把那些最有希望進地獄的人都騙了回去。基督教在這段時間裡,第一次成為一種表達愛、希望和憐憫的宗教。「公正的上帝」(godjustice)也變為仁慈的、受難的「愛的上帝」(godlove)。

    通百姓也非常擁護這個仁愛的上帝形象,受難的聖子與慈悲的聖母同樣受到擁戴。然而普通人對上帝的敬拜方式與教皇及神學家們的卻很不一樣。在任何社會——包括我們自己的,普通人都抱有對超自然力的幻想,其中總有一些想法是神學家們肯定不會贊同的(就好像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裡,心理咨詢師隨處可見、隨時可以請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且人數越來越多)。中世紀也一樣。神學家眼裡的上帝是一個仁愛而理性的上帝,但在普通人眼裡,上帝有時候是一個擁有神力的魔術師,能夠保護他喜愛的子民不受飢餓、痛苦、疾病的困擾,更不會讓他們過早夭亡。對許多持這種想法的人來說,他們接近上帝的行為雖然都發自內心,但往往顯得過於機械,而較少是心靈意義上的。人們通常會找來先聖遺物,或前去朝聖,或在路邊的神祠內重複著簡短的祈禱,希望通過這些方式來獲得上帝的恩寵與幫助。

    最受歡迎的聖物是和基督及聖母馬利亞有關的東西,因為人們相信這兩個神祇都已升天,因此他們的遺體是不可能找到的,只有些衣服飾品、真十字架的碎片、小瓶基督的血、聖母的乳汁、基督的

    *;看書網]小說』瘟疫的受害者向聖洛荷(st.roch)祈禱,聖羅曼(st.romane)專治心理疾病,聖嘉勒(st.clare)負責眼疾,聖亞加大(st.agatha)專治乳房疼痛。(這些「職能」通常與聖人的生平有關。比如,聖亞加大的殉道行為就包括割去**,但後來她的乳房奇跡般地復原了。)聖人也和不同的職業掛上鉤:陶工向聖果爾(st.gore)尋求保護,畫家是向聖路加(st.luke),馬醫向聖洛伊(st.loy),牙醫向聖亞波林(st.apolline)。在法國南部,一條靈緹成了人們膜拜的對象,因為據說它為了保護主人的孩子而被誤殺了。於是農民們紛紛把病了的孩子帶到它的墓前,祈求它給他們帶來奇跡。

    沒有哪個神學家會贊同「聖靈緹」的存在。而且,這個時期聖人數量增加得太快,教會不得不設立一些手續來確定哪些聖人被正式承認。然而,民眾瘋狂立聖的舉動多半受到教士們的暗中鼓勵,因為教士和民眾一樣,對先聖遺物也有狂熱的激情,而且他們更希望看到大量的朝聖者因為這些聖物而到他們的修道院和教堂裡來。對聖物的敬拜之風甚至被寫進了教義。教師們發明了「聖徒相通說」(munionsaints),即不論是今生還是來世,聖徒都關愛著全體信友。有些神學家和教會領袖則對大眾的這些舉動——特別是帶有強烈的異教徒色彩的活動——表示強烈不滿。但他們的反對無濟於事。

    清潔派

    清潔派(cathars)又稱阿爾比派(albigensians),由他們的活動重鎮阿爾比(albi)得名。他們反對教會對權力和財富的追求,並吸收了一部分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發展出一種二元神論。他們認為一共有兩個上帝:一個是善的上帝,掌管精神宇宙;一個是惡的上帝,掌管物質世界。他們認為基督是個純粹的精神體,是善的上帝,他的身軀只是個幻影;而《舊約》裡創造物質世界的上帝是惡的上帝。他們的宗教道德強調摒棄一切物質的東西,包括食物、財富、虛榮和性,以此來逃避身體的囚籠,上升到純精神的空間。在現實中,只有一小部分精英在實踐這種極端嚴苛的理論,這些人被稱為「完美者」(perfecti)。普通人仍然按老樣子生活,只在口頭上放棄物質世丅界(通常表現為批判教會的財富)。有一部分普羅旺斯的貴族因為物質利益轉信了這種教義:一方面,他們有機會過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按照這種理論,他們挪用教會的土地反而成了一種義舉。

    清潔派的力量在十三世紀發展壯大,對西方基督教界的統一以及基督教會的統治構成威脅。在法國的某些地方,清潔派的主教、修道院和完美者已經形成一個教會,命令貴族與平民支持他們。為了清除這種異端思想,爆發了阿爾比戰爭,並建立起嚴格的審查制度。我們今天看到年鑒派史學家勒華拉杜裡的《蒙塔尤》,就是建立在這次戰爭後宗教裁判官對蒙塔尤村民的審訊記錄基礎上的學術著作。

    韋爾多派

    除了清潔派之外,這個時期受到反教權主義思想影響產生的教派還有韋爾多(waldensian)。韋爾多派的創立者是一位里昂商人彼得·韋爾多(peterwaldo)。1173年,他放棄所有個人財產,將其捐獻給窮人,從此過上使徒般的貧窮生活。他和他的追隨者們向教會尋求在城鎮裡布道的權力,但遭到教會反對。教會擔心由未經培訓的俗人來講道會出亂子,駁回了韋爾多的申請。但是他不顧禁令,繼續布道,他的追隨者也緊跟其後。這些違禁舉動,以及韋爾多對教士的特殊身份日益增長的懷疑,最終使得韋爾多派最終被教會宣佈為非法。

    彼得·韋爾多

    克呂尼運動

    克呂尼修會繼承了聖本篤的教義與會規,在十世紀站出來反對本篤會日趨嚴重的世俗化傾向。克呂尼修道院位於勃艮第,由阿奎丹公爵在910年建立,建立之初,公爵希望修院能夠免於貴族和當地主教的控制,直接歸屬於教皇的領導。但在當時,教皇的權力不僅非常弱,離勃艮第也很遠。克呂尼修院的前幾位院長根據聖本篤對原本篤會教旨的修訂,建立起一系列日常宗教活動的複雜程序,包括每日祈禱和聖餐禮等,還規定了一種嚴格的、純精神的生活。克呂尼修會由富人資助,能夠沒有顧及地追求神聖的宗教生活,而且看起來不可能被腐化,因此在當時廣受讚譽。其他修道院也模仿克呂尼修道院,到最後,形成了以克呂尼修道院為中心的一個遍及全歐的修會,每一個修道院都是受克呂尼修院院長統治的小修道院。克呂尼修道院通過這種方式將很多修道院聯合起來,形成歷史上第一個「教團」(monasticorder)。在十一世紀中期,克呂尼修道院不僅權傾一方,還擁有客觀的財富。修道院在十二世紀建造了一座教堂,成為當時西方基督教世界最宏偉的建築。

    同樣是在十二世紀,克呂尼修院的修士們開始表現出自滿自足的跡象,開始重蹈本篤會的覆轍。也是在這個時期,很多新教派開始萌芽。

    加爾都森派

    加爾都森派(carthusian)是十二世紀的許多新教派裡最嚴苛的。這個教派於十一世紀末誕生於法國東部,十二世紀傳遍了全歐。加爾都森派教徒堅持與世隔絕的生活,以小組為單位生活在一起。他們只有在敬拜上帝時會集體出現在公共的禮拜堂,其他時候則像隱士一樣獨立生活在各自的居室裡。加爾都森派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和其他許多修院運動不同的是,加爾都森派的嚴苛程度在這幾百年裡幾乎沒有減輕。不過由於其嚴苛性,加爾都森派一直都是一個小規模的運動,只有那些經得起英雄般聖行的人才會選擇這個教派。一般的基督徒吃不消這樣苦行的生活,對加爾都森教派只有仰慕的份。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