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青春損失費

第4卷 第四卷 江湖傳說 第一百五十四章 三界 文 / tx1698

    三界中色界位於欲界之上。相傳生於此界之諸天,遠離食、色之欲,但還未脫離質礙之身。所謂色即有質礙之意。(此文有部分內容摘自百度)

    由於此界眾生沒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沒有男女之別,生於此界之眾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習禪定之力而分為四層,分別是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初禪諸天

    初禪天中,又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三重。梵眾天又稱梵身天,是色界初禪諸天中的第一層。居於此處諸天眾,相傳為大梵天所領,因此稱梵眾天。

    梵輔天又稱富樓天,是色界初禪天中第二層。此天諸眾生均為大梵天王之輔佐,當大梵天王出行時,此諸天必侍衛左右。

    大梵天又稱梵天、梵王等,是色界初禪天中的第三天。他是初禪三天之主,又是此娑婆世界之主。在佛教經典中,大梵天往往是佛法的護持者,經常為佛法

    而向佛陀請教。

    在古代印度,對於梵天的信仰很早就出現了在印度教中,梵天與濕婆、毗濕奴一起成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

    佛教吸收了古代印度信仰中的這一神祇,將梵天作為佛教的護法神之一,並列於色界初禪天之中,作為初禪諸天之首。

    在初禪三天中,大梵天是主,梵輔天是大梵天的輔臣,而梵眾天就如同大梵天之臣民。另外,在佛教有些經典,如《長阿含經》等中,將色界初禪分為四天

    ,即梵眾天、梵身天、梵輔天、大梵天。

    而佛教有些部派則僅分梵輔、梵眾二天,以大梵天歸於梵輔天中。

    二禪諸天

    二禪天中,也可分為三天。一少光天,指在二禪諸天之中,以此天光明最少,因此稱少光。二無量光天,是說自少光而上,此天中諸眾生光明漸增,其量無

    限,難以測定,所以稱無量光。

    第三是極光淨天,又作光音天。是說此天中諸眾生光明遍照,較之以前更盛,而且此天眾言語時,口出淨光,以光明為語。

    二禪諸天,遠離初禪的尋、伺等心理活動,故內心明淨,具有淨、喜、樂、心一境性四特性,住於喜樂等情感之中,所以其境界稱為「定生喜樂」。

    三禪諸天

    三禪天分為少淨、無量淨、遍淨三重。所謂淨,是說此三禪天中諸天已離喜樂之情,唯受自地之妙樂,所以稱為「淨」。

    其中少淨天是三禪諸天中受自地之樂最少的,故稱為「少淨」。第二無量淨天,指此天眾所受之樂漸增,其淨難以衡量,故稱「無量淨」。第三遍淨是說此

    中諸天眾所受之樂遍滿,故稱「遍淨」。

    三禪諸天,已離二禪所有的喜樂等情感,唯具行捨、正念、正知、受樂和專心一境等五種特性,其所獲的境界稱為「離喜妙樂」,並以正念正知,精進修行

    ,以求得更高的境界。

    四禪諸天

    四禪天是色界諸天中第四重。其中可分為八層:一無雲天,這是相對於以前諸天所居之處而說的。按佛教所說,色界三禪之前諸天雖為空居天,但其所所居

    之處如雲層密合。

    自四禪以上諸天所居之處,則在此雲層密合處之上,其雲輕散如虛無,故將此四禪中第一層天稱為「無雲天」。

    二福生天,指生於此天之眾生福力最為殊勝,故稱。

    三廣果天,指色界諸天中以生於此天之眾生果所最勝,所以稱廣果。四無煩天,此天中諸眾生沒有紛亂繁雜的各種煩惱。

    五無熱天,意思是說生於此天諸眾生已經完全降伏了諸煩惱熱障,故稱無熱。

    六善現天,此天中諸眾生修行之果德已現,故名善現。七善見天,此天中諸眾生修行已到極細微之境界,其所見均極清澈。

    八色究竟天,已修行到達色界的最高境界,如超越此界,即到無色界。

    四禪諸天,通過修行已經離開了三禪諸天還有的妙樂情感,一心憶念清淨之修養功德,具有捨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

    四禪八天中,自第四無煩天起以上五天,已到達聖者的境地,為阿羅漢四果中的不還果(即不再進入輪迴轉生),因此稱為五淨居天,或五不還天。

    另有色界十八天的說法,分別是:梵輔天,大梵天,梵眾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遍淨天,無量淨天,無想天,少淨天,廣果天,福生天,無雲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為三界之一,又稱無色天。「色」是質礙的意思,無色就是沒有質礙,即指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所得到的自由狀態。是通過修習厭離物質的四無

    色定,或稱四空處定而獲得的天界果報。

    無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淺而分四種差別,即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

    此四處稱為四空處,四空天,或四無色處、四無色天等。

    一空無邊處,為四無色處之最初階段。初修無色定,必厭棄物質世界,一心思惟無邊無際之空觀,使心與無邊之空相應,這就是所謂空無邊處。

    二識無邊處,從厭棄外界物質世界之質礙,進一步修習內心心識,以心與心識作無邊無際之觀。此即為識無邊處。

    三無所有處,既否定外界物質之質礙,又否定內心心識,唯思內外一切無所有。以修此無所有觀而得生天之果報,即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又稱非有想非無想處。指此天之修行已到極靜極妙之境界,以無各種粗想而稱非想,又因其想未絕,尚有細想,所以為非非想。

    無色界四空天,空無邊出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在此非想非非想處天就是天之盡頭處了。

    以上為佛家教義中三界六道學說,非想非非想處,這玩牌的壘長城的,自不必驚慌。你們也不會看俺的書,娛樂最重要,你們吃驚,快成「精」了,吃什麼

    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娛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