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三百八十三章 海軍問題 文 / 雨天下雨

    「在過去的三個月裡,海軍將士為了執行海運任務已經疲憊不堪,多艘艦艇的狀況也不容樂觀,急需維修休整!」程璧光臉上的為難表露的非常清晰:「當然了,海軍方面也知道這並不是推卻責任的理由,只是不僅僅海軍艦艇狀況不容樂觀,同時我們也缺乏足夠的運輸船隻運輸大量的士兵登陸上海!」

    「如果要制定登陸上海的計劃,恐怕……」程璧光沒有繼續說下去,因為他的意思已經非常明顯了,以現在海軍處掌控的海上力量,是沒有能力發起一場大規模登陸戰役的!」

    程璧光實際上還沒有說海軍所面臨的更多問題,艦艇數量稀少,船隻狀況不良,船員疲憊不堪還只是次要的,更關鍵的是海軍方面已經數月未發海軍官兵的薪資,對此海軍上下是怨聲倒哉。

    1908年初的北洋蘇系,雖然說表面上接受了大部分前清時代的海軍遺產,但是狀況相當悲劇。

    1906年十月北洋起兵,繼而推翻前清皇朝,緊接著南方聯邦帝國、中華共和國相繼成立,南北內戰正式爆發後,海軍雖然很多人都想要中立,但是迫於形勢也是分裂了,部分船隻投靠了南方聯邦,部分投靠了北洋。

    1907年皖系大舉進軍南方後,相繼攻克兩江、閩浙、廣東控制了南方所有沿海省份後,原先投靠南方聯邦的諸多海軍船隻也是宣佈共和,進而效忠北洋。

    1907年六月蘇系奉軍入關後,趙東雲掌控了北洋大權,也就成為了北洋海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但也只是名義上而已。

    因為北洋存在著蘇系和皖系,歸屬北洋共和政府的海軍同樣是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效忠蘇系的海軍船隻,另外一部分則是效忠皖系的海軍,雖然趙東雲控制的海軍擁有海圻號、海容號、海籌號、海琛號這四艘目前中國海軍的僅有的主力艦以及唯一的一艘驅逐艦飛鷹號。

    但是皖系掌控的海軍力量也不算太弱,其擁有包括建安號、建威號以及日造楚字系列、江字系列等各型號炮艦一共八艘之多。

    也許人們會問,蘇系掌控的海軍擁有四艘巡洋艦,而且還有一艘海圻號這等四千多噸、裝備了八寸重炮的巡洋艦,不管是噸位還是火力都遠勝皖系的那些炮艦,為什麼還要怕他們呢?

    因為未來兩家海軍的交戰地區並不是什麼遠洋決戰,而是集中在長江,尤其是揚子江流域的戰鬥,再加上皖系還有沿江炮台的火力支援,蘇系海軍要是冒險進入揚子江和皖系海軍對拼的話,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

    此外還和海軍內部將領的中立思維有關,當代中國海軍是一群比較特殊的群體,那些海軍將領非常排外之餘,大多是抱著有奶便是娘的想法。

    反正海軍也不可能上岸去玩什麼爭霸之類的,所以諸多海軍將領,包括程璧光,劉冠雄,薩鎮冰在內,他們的第一要務並不是說幫某家軍閥去爭霸,而是以保全海軍船隻,爭奪海軍經費為第一要務。

    前些時候趙東雲為什麼能夠順利接過原先王英楷控制的諸多海軍船隻,就是因為趙東雲在剛入住京師的時候,就是設立了海軍處,並且給海軍方面撥款了八十圓的經費,以補發拖欠多時的海軍官兵薪資,後來他又藉著善後借款的東風喊出了海軍重建的口號,並且還正兒八經的派出了海軍考察團出訪美國、歐洲各國,說要購買戰列艦啊什麼的。

    後來的善後借款中,由於美國方面的強烈要求,趙東雲算是被迫的遵守了自己重建海軍的約定。

    在和美國簽訂的善後借款中,再優先償還對美國方面的欠款、賠款後,剩餘部分必須拿出三分之一用於向美國方面採購軍艦,扣除各種亂七八糟的費用啊,欠款之類後,被批准用於向美國購買軍艦的款項大約兩百萬英鎊。

    這筆錢大概也就是當代一艘戰列艦的價格!

    而這筆錢也是趙東雲吸引招攬海軍為自己效忠的重要籌碼,為了妥善利用這筆資金,同時由於趙東雲的強烈要求,在細節上把一部分購買軍艦的資金用於購買用於建設海軍兵工廠所需的設備。

    在一月份中華共和政府和美國達成的相關協議裡,利用善後借款裡的兩百萬英鎊資金,將會花費大約五十萬英鎊用於引進大量設備,用於建設一家海軍修械所,期翼建成後能夠擁有維護修繕中型軍艦的技術能力。

    而勝於的一百五十萬英鎊資金,將會被用於軍艦以及艦炮、炮彈的武器購入,而詳細的購艦計劃還沒有確定下來,海軍部方面對這一次的採購案非常重視,希望能夠用有限的資金購入最優秀,最多的軍艦。由於涉及了選型等諸多問題,目前海軍內部還沒有達成一個比較明確的方案。

    用善後借款裡的兩百萬英鎊向美方籌建海軍修械所、購入戰艦,可以說是程璧光等蘇系海軍將領支持趙東雲的主要原因。

    蘇系的海軍和陸軍不同,陸軍將領視統一為最高要務,而海軍將領視海軍自身利益為第一要務,別的不說,要是這會趙東雲砍掉了向美國採購軍艦的計劃,估計第二天那些蘇系海軍的船隻就得南下投奔段祺瑞了。

    而海軍這種以自身利益為第一要務的原則,也就是的了不管是皖系海軍還是蘇系海軍,都是不會輕易讓軍艦涉險,至少從1906年低開始,別看海軍已經分化為三家,但實際上海軍之間沒有爆發過哪怕一次的海上戰鬥。

    當初段祺瑞南下之際,面對南方聯邦方面要求海軍和北洋海軍對決,並阻攔皖軍渡江的時候,當時歸屬南方聯邦的海圻號等海軍船隻非常乾脆,轉身就宣佈共和了。

    趙東雲也毫不懷疑,當他強令海軍冒險進入揚子江,讓海軍的船只有被擊沉的危險時,恐怕程璧光也是會毫不猶豫的帶領海軍船隻南下投靠段祺瑞的。

    反正在

    一大票的海軍將領看來,將來不管是誰統一了中國,他們海軍都是有恃無恐的,趙東雲給錢讓海軍購艦,那麼海軍就宣佈效忠趙東雲,但是別指望海軍會南下和皖系的海軍進行決戰。

    因為在海軍將領看來,不管是皖系掌控的海軍還是蘇系掌控的海軍,他們自己才是一家人,趙東雲和段祺瑞不過是現在為他們提供軍費的冤大頭而已,為了外人就和自己人開片,拿著好不容易才積攢起來的海軍家當去為了某個軍閥的野心冒險,不管是薩鎮冰還是程璧光或者劉冠雄,他們都是不願意的。

    他們還指望著保留海軍現在的火種,等某個軍閥統一中國後重建海軍呢。

    自甲午年後耗費十餘年才重新積攢的家當是絕對不能損失在區區一場內戰中的,這大體上是當代國內海軍將領的共識。

    當然,這些想法是不能直接說出來的,所以程璧光就是用運輸能力不足,船隻需要修理,人員薪資欠發等諸多理由去推遲。

    總之甭管作戰處制定了多麼美好的計劃,你讓海軍去運輸運輸補給還可以,但是你要讓海軍面臨著淞滬炮台的火力以及和皖系海軍爆發海上交戰的風險掩護陸軍登陸上海,你石陽林還是早早死了這條心吧!

    程璧光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對自己手底下的這支海軍到底是什麼貨色的趙東雲卻是聽明白了。

    趙東雲略微低了低頭,低下的眼神中閃過了一絲歷芒,心中已經是暗下決定,等老子統一了中國,第一個就對海軍發動清洗,不把現在的海軍將領全部踢出去,老子就不姓趙!

    雖然心中已經有了極大的不爽,但是趙東雲也只是略微低頭,神色依舊正常。

    海軍方面表示了對登陸上海的推卻,但是會議總是要繼續下去的,趙東雲也沒有大發雷霆的打算,只是石陽林解釋了幾句,不過也都是場面話,要想登陸上海,淞滬炮台是個繞不過去的釘子。

    奉軍要想派遣部隊登陸上海,除非是在黃浦江東岸的地區登陸,然後再渡過黃浦江作戰的話,這個作戰計劃根本就不可行,因為黃浦江雖然不算什麼大江大河,但是也有幾百米寬呢,這要渡江的話難度並不小,再加上登陸部隊本來就不算多就更沒有什麼把握直接渡江了。這樣還不如直接從揚州、南通等地出發渡過長江登陸呢。

    除此之外就只能是頂著淞滬炮台的火力掩護部隊越過長江口,然後從淞滬炮台的北部長江沿岸登陸,這樣而言雖然具有極大的戰術可行性,但是對於海軍而言就需要冒非常大的風險了,而海軍的程璧光也是表了態:海軍不幹!

    登陸上海一事有了爭執,不過這對於一份龐大的渡江作戰方案來說,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問題而已,作戰處制定渡江登陸上海計劃也不過是一個支線的伴攻計劃,主要還是用來吸引,牽制皖軍的兵力和視線。

    實際上不僅僅在上海如此,甚至在整個蘇南範圍都不是奉軍的主攻方向,從一開始石陽林就說的很明白,奉軍的未來主攻方向是在皖南,主攻範圍會是金陵到銅陵之間的這一片地區。

    為什麼選擇這裡,因為銅陵以南就是丘陵山區,不利於部隊的大規模展開和機動作戰。

    從銅陵到宣城再到湖州,以上述三地連成的直線為基準,向南就是大片的山地丘陵地區,而向北就是廣闊的平原地區,雖然江南地區也存在水網密佈的問題,但是比起什麼山地丘陵來說,這種地形對於部隊的展開更加便利。

    所以看江南地區的地形以及南京以東長江流域的水量、寬度,那麼基本上就可以確定未來奉軍要渡江的話,大體渡江地點以及後續的主攻方向在那裡了,大約就是金陵到銅陵之間的這大約一百五十公里的寬度裡。

    這一點奉軍自己知道,對面的皖軍將領也不傻,他們同樣能夠判斷的出來,要不然他們也不會把第四師、第二混成旅這兩個主力部隊都部署在這一地區了。

    但現在問題是,奉軍在這一片地區裡具體哪裡登陸?

    這不僅僅是奉軍作戰處需要解決並決定的,也是皖軍所有將領們苦思冥想試圖猜測的問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