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三百七十一章 汝安補給線 文 / 雨天下雨

    第十四師南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前往奉軍和皖軍對持最激烈的長江前線,而是停留在了河南剿起了匪來,這讓很多人是不理解的。

    諸多人認為第十四師花費了蘇系巨大的人力物力才組建起來的精銳部隊,蘇繫在第十四師投入的資源甚至要超過第十一師和第十二師的總和。這樣的一支部隊就應當去承擔更加重要的責任。

    當代對於蘇系而言,那裡最重要?

    長江前線!

    尤其是金陵和安慶兩地,這兩個地方作為皖軍長江防線的橋頭堡,吸引奉皖兩軍主力彙集!

    第十四師這樣的部隊就應該去金陵或者安慶這種地方的,怎麼跑去河南剿匪了呢?

    不過外人不理解並不會改變奉軍統帥部的決定,或者說無法改變趙東雲的決定!

    正是因為第十四師如此重要,所以趙東雲才想要讓這支部隊正式投入殘酷的南線戰場前,以積累更多的作戰經驗,讓士兵們見見血,讓軍官們適應戰場的氣氛,最不濟也好讓部隊增加實彈射擊的經驗啊!

    外人甚至在諸多奉軍高級將領不理解的情況下,第十四師依舊持續進行他的剿匪工作,從抵達河南開始,第十四師各部隊在河南各地大肆活動,尤其是在豫南地區更是投入重兵,清剿遇上的所有非正式武裝,不管是土匪還是地主士紳自己組織的民團、保安團都在清剿之列。

    上述非正式武裝面對第十四師的清剿,大部分都是選擇了投降,尤其是那些地主士紳組織的民團、保安團等地方武,畢竟這些地方武裝相當多一部分也都是為了自保而被迫組建的,不是每個人都相當當土匪或者有著當軍閥的野望。

    這些投降的地方武裝處理起來也簡單,一方面是把老弱遣散,挑選其中的青壯整編為巡警部隊,一時間使得河南境內的巡警部隊數量迅速攀升,一開始只有第二十一巡警團、第二十二巡警團、第二十三巡警團、第二十四巡警團這四個不滿編的巡警團,總數四千人。而現在不僅僅上述四個巡警團陸續補充為滿編,而且又是新編了一個巡警團和一個巡警騎兵連。使得鄭州警備司令部下轄的巡警部隊總數達到了八千餘人,其所轄的巡警部隊數量僅次於奉天省。

    那些土匪、地方武裝有選擇投向的,自然也有像齊雲莊一樣選擇頑抗的,這些選擇頑抗的地方武裝下場自然是好不到那裡去,都是一一被當地的第十四師以及第三軍派遣的正規軍一一清剿。

    僅僅半月不到,河南,尤其是豫南地區的土匪、民團等地方武裝大多都是被整肅一空!

    隨著河南的地方武裝被整肅,也就代表著蘇系真正實現了對整個河南的統治。

    「目前豫南一帶的治安情況已經大為改善,盤踞在該地的一系列非法武裝都已經遭到了我軍的毀滅性打擊,這種情況下,我軍在該地的後勤運輸補給線的安全也能夠得到初步的保障了!」西苑居仁堂裡,方壁永拿著報告書如此說著。

    「雖然還有部分的小規模非法武裝逃入了大別山地區,不過鄭州警備司令部方面已經派遣了兩個巡警團深入大別山繼續清剿,即便一時間無法徹底解決逃走的這些非法武裝,但是也足以防備他們威脅到我們的『汝安補給線』了。」方壁永繼續報告著。

    趙東雲道:「這一次的豫南治安強化作戰還是有所成效的,第十四師那邊打的還算不錯。不過汝安補給線關係第一軍數萬大軍的戰略安全,而第十四師也不知道一直駐防在豫南,總是要繼續東進安,這後續汝安補給線的安全維護,不僅僅需要第三軍的大力維護,同樣也需要當地警備部隊的配合!」

    所謂的汝安補給線,即汝寧府到安慶府的陸上徒步運輸補給線,去年年底軍需部就提出要把補給中轉中心進一步南移到汝寧府之信陽,這樣福廠生產的軍械或者進口的軍械就能途經京奉鐵路、京漢鐵路一直抵達信陽,然後從這裡出發途經光州、六安州、安慶府最後送到第一軍手上。

    這一條長達四百多公里的補給線由於繞過了大別山,在地形上還算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雖然染過了大別山,但是此時此刻的大別山裡頭各種小土匪多如牛毛,這些土匪在戰爭裡固然不值一提,但是要是搶`劫奉軍的後勤運輸車隊的話,那也是個麻煩事。

    所以儘管第十四師把這一條線上的大小非正式武裝都肅清一空,但是依舊有著眾多的小土匪逃跑到了大別山裡頭,所以儘管目前已經成功開闢了這條補給線,但是安全保障工作還是不容忽視。

    方壁永道:「鄭州警備司令部那邊已經派遣了兩個巡警團駐紮汝寧和光州一線,近期還會準備進入大別山行動。六安更是有著我第一軍的正規軍駐紮,相信不會出太大問題的!」

    趙東雲卻道:「第一軍任務繁重,現在可以抽出兵力駐防六安,但是後續大戰一起,必然是無暇顧及後頭的六安等地,後方補給線的維護任務還是需要巡警部隊承擔起來。安徽那邊的二十八巡警團不是已經編成了嗎,派到六安去。河南汝州和光州現在雖然有著第三軍一個師駐防和兩個巡警團在,但是大別山形勢複雜,情況不容小視,傳令鄭州警備司令部那邊,要繼續加強汝安補給線的維護力量!」

    方壁永聽罷也是有些疑惑:「再讓他們派一個巡警團進駐改線,這樣的話,河南其他方向就只剩下兩個巡警團和一個巡警騎兵連了,怕是難以彈壓地方啊!」

    趙東雲不以為意:「無妨,現在河南那邊五個巡警團不都是滿編的嘛,而且京漢線又不用他們巡警部隊負責,加上以前的那些大規模的地方武裝已經被清剿一空,僅僅是彈壓地方,維護治安的話,兩個巡警團已經很充分,再說出了問題不還是

    是有第三軍嘛!」

    對於河南局勢的控制,趙東雲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別看前些時候河南亂七八糟的,但那是因為之前不管是奉軍還是鄂軍甚至是南方聯邦,都沒有什麼心思去管理地方事務,一個個都是一門心思對付彼此的大敵,奉軍同樣如此,進入河南後,第三軍受限於戰略局限性,一直都是重兵駐防京漢線,對於河南的其他府縣可以說並沒有投入什麼注意力。

    正是因為奉軍的注意力不在,所以才讓河南當地武裝得到了發展和囂張的機會,然而當奉軍在江北大戰稍停,又有著開闢維護汝安補給線的戰略需求後,就是毫不猶豫的大力絞殺河南的當地非法武裝。

    現在河南的地方武裝基本已經被清剿一空,只剩下大別山裡還有著些許土匪勢力殘留,所以後續以鄭州警備司令部的巡警部隊也足以掌控局勢了,退一步萬說就算出現什麼問題,這不還是有第三軍嘛。

    第三軍是不敢抽調主力離開京漢線,但是抽調幾個步兵營出去剿匪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以前不怎麼做只是因為沒有這個需求而已。

    所以哪怕是在最壞的情況下,蘇系都能夠保證對河南的掌控,保證對京漢線的徹底控制,這種情況下趙東雲自然是以汝安補給線的安全為重,繼續抽調部隊用於維護該補給線的安全了。

    「如今豫南那邊的局勢也算是平靜了下來,汝安補給線已經開闢,後續第十四師的作戰計劃如何,你們參謀部有什麼意見?」趙東雲合上了手中這份關於豫南治安強化作戰的報告書後,抬頭問向方壁永。

    方壁永聽罷也是略微一愣,他可是沒有想到趙東雲會直接問第十四師的後續作戰安排。

    要知道趙東雲可是個大忙人,他平時詢問的軍務一般都是涉及到戰略方向,很少說會關注具體到某只部隊的動向。

    一般而言,趙東雲詢問的一般都會是「擴編整軍進行的如何?」「第一軍在皖南方向的情況如何?」「參謀部對後續渡江作戰有什麼戰略計劃?」就算是詢問具體某支部隊,一般也是問大體情況,比如當初滁州戰役的時候就是問第三師情況如何?打贏沒有?但是一般不會問第三師制定什麼作戰計劃攻打滁州的。

    也就是說,趙東雲一般是不會問具體某支部隊的具體作戰計劃。

    不過轉念一想方壁永也就釋然了,第十四師作為一支承受了諸多期望的部隊受到趙東雲的重點關注自然也就不奇怪的。

    如果第十四師是被劃歸到第一軍或第二軍、第三軍統轄的話,那麼作戰處這邊也無法直接獲得該師的作戰計劃報告,不過這個第十四師目前並沒有劃歸任何一軍統轄,而是和奉軍的其他幾支部隊一樣直接歸屬統帥部直轄。

    奉軍裡有著三大軍,但是同樣也有著諸多統帥部直轄的部隊,比如駐紮察哈爾的第一騎兵旅、駐紮天津馬廠的第五混成旅、駐紮京師南苑的第七混成旅、駐紮唐山的第九混成旅、駐紮瀋陽的第十混成旅,駐紮石家莊的第十一混成旅,在京師南苑編練,尚未成軍的第十五師,已經成軍,並被調往河南的第十四師,上述部隊都是歸屬統帥部直轄的。

    也就是說第十四師並不會第三軍或者第一軍負責,而是直接向統帥部負責,其作戰由統帥部參謀部下屬的作戰處直接負責。

    所以方壁永還是對第十四師的具體作戰計劃比較清楚的!

    「根據作戰處的作戰規劃,在結束豫南的治安作戰話,第十四師將會在光州休整大約半個月,然後東進安徽**、合肥一帶駐防,後續根據戰局發展決定增援安慶或者金陵方向。對於該師的戰略安排,我和作戰處的石處長意見一致,即作為我軍之戰略預備隊!」

    方壁永和作戰處長石陽林的想法還是比較謹慎保守的,他們把第十四師作為戰略預備隊,就是充分體現了一個為將者的基本素質:未慮勝先慮敗!

    他們最優先考慮的不是後續一旦發起渡江作戰後勝利後該怎麼做,而是先考慮一旦渡江作戰遇到挫折該怎麼做,甚至是考慮到渡江部隊遭遇慘敗,導致前線部隊遭遇反攻而崩潰的時候,那麼到時候奉軍就需要一支強力的部隊來力纜狂瀾!

    而這支部隊就是第十四師了!

    趙東雲聽罷後也是點頭,他還是比較贊同方壁永和石陽林的謹慎的,畢竟戰場上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別看前期奉軍連戰連捷,但是誰也不知道後續奉軍是否還能夠一直保持勝利下去。

    人家段祺瑞去年南下作戰的時候,還不是意氣風發,其麾下第四師南下作戰裡轉戰五省,歷經大小數十戰未嘗一敗,然而去年十二月份的時候還是一樣被自己在江北給收拾了。

    而誰又能保證他趙東雲不是下個段祺瑞,第三師不是下一個第四師!

    所以必要的謹慎還是需要的!

    只是必要的謹慎是需要的,然而把寄予厚望的主要戰力第十四師放在距離前線上百里的合肥卻是過於浪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