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三百七十章 皇軍和皇協軍 文 / 雨天下雨

    第三百七十章皇軍和皇協軍

    齊雲莊,這個河南光州境內的小村鎮往日裡只是一個普通小鎮子而已,絲毫沒有值得引人注意的地方。

    然而最近月餘這個小小的齊雲莊的名字卻是傳遍了河南諸多軍政要員的耳中,月初的時候,第二十三巡警團就在該地遭遇慘敗,超過千人的部隊攻克盤踞在該地的土匪,最後非但沒能打下來,自身反而死傷三百餘人。

    此事固然反應出了奉軍體系下的巡警部隊戰鬥力低劣的事實,但是同樣也反應出了河南的局勢是有多麼混亂,畢竟奉軍的巡警部隊就算戰鬥力再渣,那也是代表著官方的政府軍,就這麼被一夥土匪給擊潰了,可想而知河南的這些土匪、民團等非法武裝到底有多強悍了。

    面對著齊雲莊這個大釘子,秦巒雲是恨得牙癢癢,雖然遭遇了慘敗,但是他很快就是從其他幾個方向抽調了第二十一巡警團,準備彙集第二十三巡警團的殘兵再一次攻克齊雲莊,並親自上門求見數日前才抵達鄭州的中央陸軍第十四師長楊德明,請求楊德明派遣一部正規軍為其助拳。

    對此楊德明感到非常無語!

    他麾下的第十四師可是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新編主力部隊,包括趙東雲在內,蘇系的諸多軍政要員們都是希望第十四師能夠發揮出和第三師、第九師、第十師一樣的巨大作用,甚至發揮出超過上述三個師的戰鬥力,從而帶領他們走上統一的康莊大道。

    然而這樣一支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才打造出來的精銳之師首戰不是和皖軍也不是和南方聯邦打仗,而是去對付小小的土匪。

    這多少讓自視甚高的楊德明有些無法接受的。

    不過不接受也沒有辦法,,他很清楚趙東雲之所以給他下達配合當地巡警部隊剿滅河南土匪,彈壓當地局勢的命令,自然也是有著趙東雲自身的理由。

    那就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剿匪戰事,為第十四師迅速增加實戰經驗!

    儘管剿匪這種實戰經驗對於正規戰役而言作用不大,但是不管怎麼說也能讓士兵見見血,總比沒見過鮮血和屍體就直接上殘酷的戰場好得多。

    以剿匪練兵,算得上是奉軍練兵的一個優良傳統了,當年趙東雲坐鎮錦州,麾下只有一個第三混成協的時候,就是把遼西地區的土匪給殺了個精光,不僅僅起到了練兵的作用,而且還繳獲了大批戰利品,而當初的擴軍提供了不小助力。

    後來趙東雲就任盛京將軍,陸續掌控整個東三省後,也是同樣大力剿匪,通過這幾年的剿匪,等到了1908年的今天,清末裡大名鼎鼎的東北土匪已經是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而趙東雲陸續掌控直隸、山東等地後,前期對直隸和山東也是進行了大力的整頓,不過卻是沒有和在東北時候那樣動員眾多的主力部隊發起大規模的剿匪作戰了。

    現在的河南這邊,奉軍是延續了剿匪傳統!

    為了配合巡警部隊在光州齊雲莊的行動,楊德明派出了一個步兵營南下支援,當然了這個步兵營的任務也不僅僅是去打一個齊雲莊而已,實際上這個步兵營的任務區域要廣闊的多,它要肅清河南光州到安徽六安州這一整片的土匪活動,為後續開闢從信陽到光州,再到六安州,再到安慶府的陸上補給通道做前期準備。

    目前位於安徽作戰的奉軍第一軍孟恩遠部,其前鋒部隊已經進軍到了安慶府,可以說已經抵達了長江邊上也不為過。

    然而這個時候,第一軍的各種軍械彈藥都需要從遙遠的鄭州或者連雲港轉運而來,其補給線之長高達七八百公里,為了縮短徒步補給的距離,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利用京漢鐵路,所以軍需部那邊就是提出了以信陽為新的補給中轉站,開闢一條從信陽出發,途徑河南東南部的汝州、光州、在進入安徽六安州、安慶府的補給運輸通道來。

    如果這條補給線能夠開闢成功,那麼第一軍的徒步補給距離就能夠縮短一半以上。

    然而這一帶,尤其是河南境內的汝州、光州地區盤踞著大量的土匪、民團等非正式武裝,如果不肅清這一地區的大量非法武裝,那麼奉軍是不可能安心的讓大量輜重從這裡通過的,至於武裝護送,一次兩次還好,如果距離短的話次數多也無妨,但關鍵是這段距離可不短啊,奉軍是不可能抽調至少上萬人主力部隊用於這一條補給線的武裝護送的。

    如果想要再將來不進行武裝護送,那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盤踞在這一地區的土匪、民團之流一股腦給清剿了。

    軍方有了這個戰略需求,又為了練兵!

    這才有了第十四師南下,沒有第一時間上前線,而是跑到了豫南來進行剿匪!

    有著第十四師的加入,豫南地區的土匪自然是抵擋不住的,齊雲莊也不例外。

    齊雲莊原先由一齊姓家族控制,後來南北內戰,一夥三百多人的南方聯邦潰兵抵達了這裡,也不知道通過什麼手段,該潰軍的首領『劉上校』和齊家家主達成了什麼協議,不僅僅答應供養這股潰軍所需,甚至連女兒都嫁給了那個軍官。當時南方聯邦的張之洞已經退走武昌,王士珍很快就是控制了豫南地區,而這伙南方聯邦的潰軍很快就是改頭換目,自稱齊雲莊保安團,通過吸納莊丁護院,再外出四處劫掠,很快就是發展到了近千人的規模。

    並且和一般的土匪、民團缺兵少槍不同,這支齊雲莊保安團卻是擁有足足七百多支新式步`槍,這個數量放在它不足千人的基數上,戰鬥人員可是算得上是人手一支快搶了,這還不算,更關鍵的是,那個劉上校不知道從哪裡弄到了一挺馬克沁機槍。

    要知道這可是機槍啊,別說是土匪了,就連

    那些軍閥的正規部隊裡都沒有多少,奉軍的正規軍雖然比較多,但是巡警部隊可是同樣沒有這種殺人利器。

    當初奉軍的第二十三巡警團進攻齊雲莊的時候,就是被這挺重機槍給打愣了!

    然而這支讓鄭州警備司令部束手無策的『保安團』在第十四師面前,卻是不堪一擊!

    看著遠方的迫擊炮炮彈爆炸後騰起的白色灰塵,第十四師麾下第五十五團第三步兵營的營長潘同俊少校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些小伙子們到底沒有浪費那麼多的實彈訓練,這打的還是相當不錯的!」

    一旁的年輕副官也是笑呵呵應承道:「營長說的沒錯,我們第三營別的不敢說,但是有了迫擊炮軍官出身的營長你親自知道訓練,這迫擊炮的炮術那自然是全師裡頭一等一的!」

    對副官的奉承,潘同俊也是呵呵一笑!

    還別說,他對自己麾下第三營的迫擊炮炮術還是比較有自信的,他本人沒有和第十四師的其他多數軍官們一樣是留德或者進修生出身,他以前乃是奉軍裡最早的一批迫擊炮炮手,後來因為炮術精湛,加上頗得上司賞識,從而被舉薦進入奉軍軍校速成班學習,畢業成績也只能算一般,如此的他自然也就無法獲得到德國留學或者進入陸軍大學的機會,這熬了幾年後陸續從排長升任連長,副營長、營長。

    雖然他沒有那些天子驕子耀眼的學歷和才華,但是要是說起作戰經驗的話,他絕對是第十四師十二個步兵營長裡的第一人,此人在庚子年前就參軍,打過拳匪,跟隨過趙東雲鎮壓廣宗叛亂,到了遼西後打過土匪,1906年和王士珍的第六鎮交過手,後來跟隨著第三鎮參加過了眾多戰役。

    徐州戰役中,他的頂頭上司營長受傷,而被迫留在後方療養,他以上尉副營長的身份代`理營長之職,並隨後指揮該營參加了蚌埠戰役、滁州戰役,滁州戰役後他被調往第十四師擔任第三營營長,軍銜也終於是順利晉陞為了少校。

    最早一批迫擊炮炮兵出身的他對迫擊炮炮術自然是極為精通的,經過他親手訓練的第三營的迫擊炮炮術大為增進。

    今天第三營的迫擊炮炮擊效果就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只見一片鋪天蓋地的爆炸聲後,遠方的那挺齊雲莊保安全的機槍陣地已經是鮮血橫流,沒有了機槍火力阻擋,對面的齊雲莊保安團就更加無法阻擋第三營的進攻了。

    僅僅是半個小時後,近千人的齊雲莊保安團就成為了歷史的塵埃,除了六十餘人被子彈和炮彈收割了生命外,另外有一百餘人受傷,四百餘人被俘,另外有三百多人轉身就跑。

    潘同俊並沒有多看那些垂頭喪氣的俘虜:「吩咐下去,務必追上去,嗯,別讓他們進入大別山深處,不好就不好找了。另外我們對這裡地形不熟悉,帶上巡警部隊的人一起追!」

    巡警部隊雖然戰鬥力不咋滴,但好歹是地頭蛇,奉軍體系裡的巡警部隊基本都遵循當地組建,當地駐防的原則,所以巡警部隊大多都是熟知當地情況的。不過也有幾個例外,比如當初的唐山第一巡警團,現在統一巡警番號後的第十三巡警團,該團以前雖然掛著唐山的名頭,但實際上是在遼西招募組建,然後奔赴唐山駐防而已。同樣情況的還有現在駐防山東的第三巡警團,第六巡警團,駐防蘇北的第五巡警團、第八巡警團、第十六巡警團,上述五團裡,前面的第三、五、六、八團都是原先在奉天組建的巡警部隊,奉軍去年大舉入關後才調到山東和蘇北駐防,至於第十六巡警團原先是在直隸承德地區組建的巡警部隊,後來調往山東駐防。

    這幾個巡警團是奉軍數十個巡警團裡頭,僅有的幾個編成地和駐防地不同的巡警團。至於巡警騎兵營倒是不在此列,巡警騎兵營在奉軍序列裡一直都是作為正規軍使用的,和巡警團是兩碼事。

    由於絕大部分的巡警團都是遵循當地編成、當地駐防的原則,所以這些巡警團大多都算得上是地頭蛇,有利於彈壓地方。

    所以哪怕是第十四師的第三營戰鬥力強悍,只說打仗的話十個第二十一巡警團加起來都打不過他們,但是具體的行動中,第三營卻是比較依賴第二十一巡警團在情報上的一些配合!

    於是乎,這一場由鄭州警備司令部和第十四師聯合發起的『豫南治安強化作戰』的行動中,第十四師和鄭州警備司令部所轄的四個巡警團大力合作,基本上都是巡警團帶路,把第十四師的部隊帶到某個土匪窩裡,戰鬥一爆發,前面帶路的巡警團就會第一時間消失,誰也不知道他們跑到哪裡藏起來,只剩下第十四師的部隊獨自展開進攻,等第十四師大發威風收拾了當面土匪、民團後,那些巡警團又會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然後一邊吆喝著自己的戰功一邊打掃戰場。

    如果是讓一個經歷過抗日戰爭時期的人看見了,估計會驚掉下巴:這不就是皇軍和皇協軍嗎?怎麼跑這來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