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三百四十九章 第四師的反擊 文 / 雨天下雨

    滁州以北二十里,段祺瑞一臉的黑色!

    「這個顧藍玉可真夠狠的,這十多公里的距離竟然也能被他追上來!」段祺瑞現在有些鬱悶,他沒有想到自己玩命的逃走了,這顧藍玉竟然還能追上來,要知道在定遠的時候,第三師和第四師的距離可是還有十多公里呢。

    別看這區區十多公里,行軍時間一天都不用,但關鍵是你後頭第三師追著,他段祺瑞的第四師在前頭也跑著啊,要想縮短這段看似短暫的距離實際上並不容易。

    而現在顧藍玉的第三師竟然能夠追上,那麼就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顧藍玉不顧惜士兵的體力,強行晝夜行軍。

    畢竟第三師和第四師大家其實都是輕裝行軍,第三師扔下了輜重和炮兵部隊,第四師同樣也是扔下了大批的輜重,雖然也帶著火炮,但是路途平坦,加上拖拉火炮的馬匹卻是絲毫沒有停歇,單單是這一路南逃幾百公里,拖拉火炮的挽馬都至少累死了幾百匹,到最後第四師甚至都不得不把那些其他後勤用馬集中到炮兵團,用以拖拉火炮。

    所以第四師從鳳陽撤退的時候,行軍速度並不慢,一天行軍的速度是超過三十公里的。這個速度對於一支騾馬化的步兵部隊而言已經是到達了極限。

    後頭的顧藍玉第三師就算拋去了輜重和火炮部隊,但是一天的行軍速度頂多也就是三十多公里,然而他能夠追上來只要這個速度必然是不行的,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加行軍時間,採取晝夜行軍的方式。

    只是這樣一來,部隊裡的士兵每天休息嚴重短缺後,會讓士兵的體力下降嚴重,進而造成戰鬥力的嚴重下降。

    顧藍玉這麼做,追是追上來了,但是對於部隊而言卻是一個極大的傷害,所以段祺瑞才會說顧藍玉夠狠,這個狠是指他對自己的部隊夠狠!

    「哼,他們就算追上來了,但是也不過是強弩之末,不但士兵的體力消耗嚴重,而且他們必然也是不可能攜帶太多的彈藥和糧食等補給,要是他們敢主動上來,我們完全可以給他們打一個反擊,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為滁州那邊拖延更多的準備時間!」張永成同樣是用著望遠鏡看著遠方那些身穿青灰色軍服的奉軍士兵。

    雖然隔著好幾公里開完,但是望遠鏡裡依稀能夠看見他們長長的隊列!

    段祺瑞聽罷後也是略微點頭,如今距離滁州已經不足十里,而滁州內的兩江陸軍第一旅已經提前抵達,並開始構築工事準備接應第四師,這種情況下第四師的危機實際上已經解除了一半。

    略微估算了雙方形勢後,段祺瑞覺得有可能給冒險追擊而來的顧藍玉一個反擊!

    當即他就道:「讓炮兵團繼續趕路,爭取今天晚間趕到滁州然後準備好展開陣地。補充旅也和炮兵團一起走。剩下的第七旅和第八旅留下,我倒是要看看這個顧藍玉是不是真的和那些人說的那樣善戰!」

    顧藍玉去年開始的通州戰役後,就開始聞名於奉軍內部,他在奉軍內部的諸多師長旅長當中,算得上是風頭最盛的一個人。

    而作為奉軍的對頭,皖軍上下自然也會著重刺探奉軍的高級將領的情報消息,所以段祺瑞對這個顧藍玉不算陌生,自然知道那顧藍玉乃是趙東雲麾下的一員猛將。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段祺瑞率領的第四師實際上和第三師也小規模交戰過幾次,在蚌埠的時候也是小規模接戰過,不過由於規模較小,再加上那時候顧藍玉由於兵力較少,謹慎的沒有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所以段祺瑞實際上一直都沒有領教過顧藍玉那賴以成名的迂迴進攻戰術。

    而現在,他倒是要看看這個顧藍玉是不是和傳聞中的那樣擅長迂迴進攻戰!

    段祺瑞試圖打第三師一個反擊戰,一方面是想要殺殺奉軍的銳氣,看看能不能撿便宜,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滁州那邊防禦工事還不太完善,兩江第一混成旅也不過是比第四師提前抵達一天時間而已,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構築一條完整的防禦工事,另外炮兵部隊也需要展開的時間,雖然也不用多久,但是至少也需要一天。

    再者,由於背後就是滁州,就算自己反擊實力大不了直接退往滁州再做打算!

    沒有了身後之危的段祺瑞這才是下定了決定,並且相繼下令讓部隊展開戰線,準備給第三師來個迎頭痛擊。

    然而段祺瑞此舉卻是讓顧藍玉不驚反喜,他一路追的累死累活,眼看著對面的敵軍就要進入滁州城了,他還大感頭疼呢,要是讓第四師逃進了滁州,而且還有兩江第一混成旅旅的增援,到時候可就不是缺少火炮部隊的自己所能夠攻克的了。

    如今第四師沒有進入滁州,反而是在城外打算和他來一場野戰,這正和他的心意!

    哼,玩野戰他顧藍玉還沒有怕過誰呢,就算沒有炮兵團的火炮支援,他顧藍玉照樣有信心在野戰裡擊潰任何敵人。

    隨著雙方主將的命令相繼發下,就在滁州城外十里外,第三師和第四師再一次對起陣來,而且和當初在蚌埠的對持不同,那個時候雙方都比較克制,然而這一次不管是第三師還是第四師,他們卻都是行動迅速。

    當顧藍玉下令讓第五旅朝著第四師的正面戰線發起進攻的時候,段祺瑞也已經是下令讓唐天喜的第七旅朝著第三師的左翼發起了進攻。

    不巧,第三師的左翼就是第六旅!

    第六旅,這支部隊乃是顧藍玉的起家部隊,顧藍玉在第六旅裡持續任職多年,並在去年的通州戰役,霸州戰役裡多次率領或者命令該部發起迂迴進攻作戰。

    如果說顧藍玉是擅長迂迴進攻,但是這個第六旅就是他麾下的那支迂迴進攻部隊!

    然而就當第六旅朝著第四師的側翼發起迂迴進攻的時候,碰上了同樣想要迂迴進攻的唐天喜第七旅。

    於是乎,這兩支原本應該是各自迂迴的部隊就直接對上了!

    霎時間裡,第三師和第四師的正面戰場還直接玩武裝偵察,火力試探的時候,第六旅和第七旅之間卻已經是爆發了極為慘烈的對攻戰!

    沒錯,就是對攻!

    這兩支部隊原本就是進行迂迴運動,而運動中遭遇了敵軍後雖然展開就地防禦,但是雙方都是對自己有著極大的自信,再加上他們的任何是突破敵軍的側翼,然後迂迴包抄敵軍的正面部隊,這樣一來,就使得唐天喜和裴連英都把心思放在了突破對面的防線,而不是防守上。

    一時間裡,這兩支純步兵部隊就跟那些冷兵器的騎兵一樣,朝著對方發起了衝鋒!

    裴連英看著對面小矮坡裡主動朝著己方部隊發起衝鋒的皖軍,簡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些年來,第六旅經歷的戰事不少,但是從來都只有他們第六旅進攻敵人的份,還沒有遭遇過敵人主動對自己發起衝鋒的時候。

    因為第六旅以往的戰爭經歷往往都是迂迴進攻,再迂迴進攻,而他們面對的敵人不管是去年通州戰役裡的王士珍第六師,又或者是入關之戰裡的直軍第一師、第一混成旅,又或者是王占元的第七師,山東濟南戰役裡的張懷芝第五師以及魯軍,甚至在和皖軍交手的時候遇上的段祺瑞親率的第四師,兩江陸軍第一師,第二師等部隊,他們面對著奉軍的強勢進攻,向來都是躲在堅固工事裡打防禦戰。

    所以到目前為止,第三師的第五旅雖然在霸州面對王占元第七師的時候打了一場防禦戰,但第六旅卻是從頭到尾就沒有防禦過,他們一直都是在進攻!

    看見如此,裴連英不得不佩服段祺瑞以及對面的那個第七旅旅長唐天喜,如果他們好好的躲在工事後頭進行防禦,裴連英少不得花費更多的功夫才能拿下,但是他既然主動出來和這玩野戰,而且還是對攻,在這裴連英看來簡直是活膩歪了。

    「哼,我倒是要看看,這個唐天喜到底有什麼底氣,竟然敢朝著我們第六旅發起進攻!」裴連英壓下心中的興奮,然後再一次拿起望遠鏡觀察著佔據,然後做戰場做出細微的調整。

    「他們手裡也沒有火炮,讓第十一團的迫擊炮靠近部署,哼,讓他們遲遲迫擊炮的苦頭!」裴連英看著漫山遍野衝過來的皖軍,他雖然自信滿滿,心中也有些許的狂傲,不過他並沒有和那些莽夫們一樣直接下令部隊直接發起反衝鋒。

    對面的第七旅既然主動衝上來,那麼就讓他們先嘗嘗奉軍的大殺器『迫擊炮』的滋味。

    第三師雖然是輕裝急行軍,沒有辦法把炮兵團和輜重團也帶上,但是各步兵團的八十和六十毫米迫擊炮以及輕重機槍卻是都帶上了的,可不是說只帶了區區步`槍而已。

    各步兵團的迫擊炮和那些重機槍雖然重量不算輕,但是八十毫米迫擊炮全重不過百來公斤,而且還是分屬三大件由戰馬馱著行軍,緊急時候甚至還能讓步兵直接扛著走。

    而重機槍雖然也不輕,但也不過數十公斤,不管是用馬匹馱運還是直接士兵扛著走,問題都不大,而且奉軍第三師裝備的重機槍都是早期從德國進口的,其中有一部分的機槍架是俄式的重機槍防盾,這種俄式的重機槍防盾可是有兩個小輪子的,完全可以用馬匹直接拖著走。

    至於六十毫米迫擊炮和輕機槍,那就更輕了,基本上都是迫擊炮的炮手和機槍手自己隨身攜帶。

    當然了,輕裝急行軍之下,這些重量較輕的支援武器雖然也能帶,但是隨軍攜帶的彈藥就少很多,尤其是迫擊`炮彈,這玩意可不輕,一個尋常的迫擊炮組根本就帶不了多少,平常作戰的時候奉軍都是有專門的輜重部隊攜帶更多的炮彈,戰事發放給部隊使用,而現在嘛,自然是沒有這些後備彈藥可以補充了,打完就沒有了。

    隨著奉軍的迫擊炮先後開火,皖軍衝鋒的路上瞬間了是掀起了眾多的爆炸煙塵,緊接著奉軍的輕重機槍也是齊齊開火。

    第六旅雖然沒有玩過大規模的防禦戰,相對於他們出色的迂迴進攻戰術而言,防禦戰的確算得上一般,但是在奉軍乃至國內軍閥部隊裡頭,水平也算得上是上流了,至少不會比奉軍其他部隊差到那裡去。

    這頭一次玩防禦戰,雖然剛開始打的有些縮手縮腳,連接丟失了好幾個小山頭,但是卻總算擋住了唐天喜第七旅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唐天喜的第七旅發起進攻的時候,第六旅的一個營已經是開始繞行,準備給第七旅來一記迂迴進攻。

    一時間裡,第三師和第四師的戰場上,尤其是第六旅和第七旅的戰線上爆炸聲和槍聲起伏不平,雖然雙方都沒有投入什麼身管火炮,但是戰鬥的激烈程度卻是遠超了以往任何一次奉皖兩軍的戰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