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兩百九十七章 攻克濟南 文 / 雨天下雨

    為了配合愛國債券的發行,趙東雲特地整合自己手底下的銀行體系,他把手底下的奉天銀行和北洋銀行進行了合併,繼而成立了中華銀行

    奉天銀行的前身就是奉天官銀號,而北洋銀行的前身比較複雜,他的前身是天津官銀號和戶部銀行,去年共和後王英楷和這兩家官方銀行進行了合併成立了北洋銀行,試圖倣傚東北的趙東雲發行紙`幣,建立中央銀行體系,但是這合併也需要時間的,六月份剛合併完畢,還沒來得及發行紙`幣呢趙東雲就打進關來了。

    而這個北洋銀行自然也就落入了趙東雲之手,不過這家銀行其實也是個空架子,並沒有多少資金,而同時趙東雲之前已經用奉天銀行發行了奉圓,這個奉天銀行已經事實上成為了蘇系的中央銀行,如今趙東雲如其說是把這兩家銀行合併,倒不如說是讓奉天銀行吞併了北洋銀行。

    由於時間緊迫,加上兩家銀行之前一家是在東三省,一家是在直隸,也不存在太多的業務交叉,所以合併的時候只是簡單的聯合起來,進行了人事上的調動後就算是為完成了。

    隨後中華銀行開始發行新紙`幣和銀元,新銀行並沒有奉造二字,而是印刻著趙東雲頭像,刻有中華銀行發行等字樣的銀幣,新版的紙`幣同樣印有中華銀行等字樣,如此也算是正式結束了奉圓時代。

    而隨著共和政府的新銀幣和新紙`幣發行,財政部同時推出了『廢兩改圓』宣佈以後的官方貨幣單位為『圓』不是原來的『兩』。

    新銀幣和新紙`幣的發行總體來說影響不算大,因為之前已經有著奉圓作為鋪墊,而清末時期基本上各種類型的銀元已經是大行其道,人們已經習慣使用銅元、銀元。而紙`幣方面基本是使用即時兌換政策,也就是說人們可以隨時到銀行用紙`幣兌換銀幣,雖然這造成了紙`幣發行規模縮小,但是相對的也穩定了紙`幣的信用,只要人們知道他們可以隨時用紙`幣兌換銀幣後,那麼他們就不會天天跑去兌換銀幣,繼而持有紙`幣,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完成紙`幣化。

    相對於紙`幣的發行,愛國債券的發行引起的轟動更大,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政府方面進行了大規模宣傳,把購買愛國債券的行為上升到了愛不愛國的地步。

    就跟後世裡在qq群裡某些信息說你不轉就不是中國人一樣,政府在報紙上的宣傳也是你不買愛國債券就不是中國人了……

    這種宣傳導致了大量普通民眾,尤其是那些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人踴躍購買,甚至不少學生走上街頭為愛國債券進行宣傳。

    再加上首批發行的愛國債券都是短期債券,有半年期、一年期、三年期不等,而且利息定的比較高,於是乎吸引了很多投機商來購買,畢竟人們就算認為趙東雲就算以後會倒台,但是支撐個一年半載應該沒有問題,而到時候債券都已經拿回本息了。

    購買債券的主力其實並不是普通民眾,而是各類錢莊、銀行等金融機構,他們手裡頭有著大量儲戶的資金,而這些資金他們都是要投資出去賺取利息的,要不然這些銀行怎麼賺錢啊。

    洪旭維和諸多北方資本家合營的鼎盛銀行作為近幾年來北方最大的一家私營銀行,掌控者大量儲戶資金的他們一次性就是購入了三百萬之巨的一年期愛國債券,隨後營口、天津葫蘆島等地的數十家中小私營銀行或購入數萬、數十萬,這加起來也購入了六百萬之巨。

    不僅僅有北方資本購入,甚至連南方,尤其是上海的那些資本家也是聞風而動,多家錢莊、銀行都是或多或少購入了不少愛國債券。其中就有一家比較特殊的銀行,那就是福元公司和賈秉雲家族合辦的福隆銀行,該銀行也是立足上海周邊地區,資本說不上多但是也購入了二十萬的愛國債券。

    甚至就連外資銀行也是購入了一部分,雖然不多但是也有百來萬。

    以上的這些金融機構購入的愛國債券就是達到了一千二百多萬,此外由普通民眾購入的小額愛國債券也是有四百多萬。

    這一次中華銀行代`銷的愛國債券發行可以說超出了周學熙的預料之外的,前幾次蘇繫在東三省由奉天銀行代`銷的數種債券發行總額也不過六百多萬而已,而現在已經是超過了之前發行數額的兩倍之多,而隨著債券的持續發行,務必還能夠籌集到更多的資金,這就能夠極大的緩解目前蘇系極大的財政壓力,至少未來幾個月內不用擔心發不出軍餉了。

    造成愛國債券銷售比較成功的除了愛國宣傳外,也和這批債券期限比較短的同時,利息比較高有關,很多人尤其是各類金融機構購入愛國債券的目的只是單純的為了做一筆短期投資而已。

    愛國債券的成功發行,趙東雲是高興的,但是負責此事的周學熙卻是看著發行越來越多的愛國債券,心中的擔心也是越來越濃,這一批愛國債券最早的那批半年後就得到期,到時候財政部拿什麼支付?

    除非天上掉下來幾千萬圓來,不然的話明年的時候財政情況一樣不容樂觀!

    趙東雲和周學熙等人在後方為了籌集資金奔走的時候,苦苦支撐著中央政府這個架子和前線戰事的時候,前線的奉軍將士們卻是感受不到後方官集團的壓力。

    因為這些打仗的將領們沒大炮沒炮彈了就向後方的軍械部和軍需部要,而統帥部那邊沒錢了就找趙東雲和周學熙,後頭財政體系的官員們怎麼籌錢他們可不關心。

    八月底奉軍孟恩遠率領的第一軍攻克河南安陽,隨後大舉進入河南境內,隨後短短半月內先後攻克豫北諸多府縣,然後一路殺到了黃河北岸,兵鋒直抵河南省首府鄭州。

    王汝賢的一敗再敗,損兵則將之下是選擇了收縮所

    有兵力固守鄭州,甚至連開封這個古城連守都沒守就直接放棄了。

    王士珍這個時候也是顧不上湖北戰事呢,連忙再派遣了一個師北上增援。

    山東戰線上,八月中奉軍第二軍的第三師於濟南南部的崮山鎮、張夏鎮一帶圍殲了張懷芝麾下的山東省陸軍第二混成旅,該旅在死傷小半後,一部分逃入兩側的泰山山區,另外有兩千餘人被迫投降,有意思的是這兩千多投降的魯軍士兵很快就是被分散補充到了第三師、第十師,以補充第二軍之前的人員損失。

    不過濟南方向的守軍比徐邦傑想像的還要頑固,裡頭的可是張懷芝嫡系的第五師第十旅以及山東省陸軍第一混成旅,加上他們以為可以憑借堅城而守,所以濟南戰役打的還是比較艱苦的。

    第二軍先後發動了三次總攻,最後才在九月六號攻克濟南,而且為了攻克濟南,第十師的人員損失非常大。

    石陽林面無表情的對趙東雲讀著戰報:「截止到本戰報為止,第二軍於濟南戰役裡各部損失如下,第三師陣亡士兵兩百二十七人,受傷四百八十人,尉官陣亡九人,另外第九團第三營營長高雲曲少校與臘山戰役中陣亡,另外二十九名軍官受傷。第十師陣亡士兵五百七十人,受傷九百二十六人,尉官陣亡十七人,第十八團曲一全上校陣亡,第十八團第一營營長鍾安臨少校陣亡,第十八團第三營營長趙龍兵少校重傷,第十九團闞全勇上校受傷。另有其餘三十七名軍官受傷」

    趙東雲聽到士兵傷亡的時候,覺得還是可以接受的,第二軍三萬多人裡陣亡七百多人,受傷一千五百多,傷亡率不到百分之十,而這個傷亡率對於一場攻堅戰而言已經算可以了。至於第十師的中高級軍官死傷慘重,這純粹是運氣問題,前線第十九旅的旅長任存高少`將在是帶著一群軍官們巡視戰線的時候,被對面魯軍的炮兵觀察員發現,然後遭到了一陣猛烈的炮擊,如此就是造成了第十九旅校官級別的中級軍官傷亡慘重,第十八團團長的曲一全上校、第一營營長鍾安臨少校是當場陣亡,另外有多名第十九旅的校官重傷,至於輕傷的就更多了。

    「另外第二軍在作戰中損失輕機槍三十七挺,重機槍九挺,迫擊炮十二門,七十五毫米火炮四門,另外損耗步槍三千支!」

    這說完了戰報,自然還得說一說戰果的,石陽林繼續道:「自從我軍發起濟南戰役為止,先後查明敵軍投入了山東省陸軍第一混成旅、第二混成旅、第五師第十旅以及若干地方部隊,總數為一萬七千人左右,我軍與崮山鎮戰役裡全殲敵軍第二混成旅,並與濟南攻城戰中重創並未見了敵軍第一混成旅、第十旅,敵軍除了不足三千人潰逃外,餘部盡數被殲,預計打死打傷敵軍約四千人,俘虜一萬人。另外繳獲福造、德造和江南造88式七九馬步槍一萬兩千支,五十七毫米過山炮四門,七十五毫米管退野炮、山炮十三門,另有老式雜炮九門。子彈、炮彈一批。」

    這雙方的傷亡交換比聽起來還是讓趙東雲比較欣慰的,雙方大約是二比一的交換比,而且這還是奉軍發動主動攻堅戰的情況下,說實話能打成這樣已經是相當不錯了,要知道濟南戰役裡張懷芝麾下的這三個旅部隊除了山東省陸軍第一混成旅是雜牌外,另外兩支可都是張懷芝麾下的老北洋部隊,戰鬥力不是尋常雜牌可以比較的。

    不過普通士兵的交換比還可以,但是軍官方面的損失還是讓趙東雲比較心痛的,尤其是曲一全,此人乃是早期進修生之一,自己猶記得那人身材高大,平日裡沉默寡言但是卻是戰術素養極為高超的年輕軍官,這可是自己親自教出來的嫡系軍官啊,乃是他以後掌控軍隊的真正嫡系啊,此戰過後憑借他的資歷再生一個旅長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也就代表著自己的嫡系軍官進修生正式踏入了高級將官這個群體,乃是自己未來掌控軍隊的重要群體。

    可是如今竟然折在了濟南戰役裡頭,這讓趙東雲為之惋惜不已,但是從軍之人早已經是有了戰死沙場的決心,自己也不用替他感到多大的傷心,只是他的那一家老小失去了這個主心骨後,以後恐怕是不太好過。

    趙東雲沉默了後,然後道:「追授曲一全少`將銜,勳四位,三星白獅勳章,家屬那邊要安撫好!」

    石陽林聽罷後,略微沉默了會,然後語氣沉重道:「我想曲兄泉下有知也是能夠感到欣慰了!」

    按照奉軍近年的傳統,軍官陣亡後往往會追授高一級軍銜,不過和少`將直接追加中`將銜不同,為了控制將官,哪怕是已經死了的將官人數,在上校級別上追加一般都是追授『加少`將』,並不是直接追授少`將了。如今趙東雲直接給曲一全追授少`將,算得上是追授了兩個級別,算得上是隆重對待了。

    說起了這些,趙東雲抬頭看了看石陽林:「這幾年裡,你們裡頭少了不少人啊!」

    趙東雲一邊說著一邊沉思,他教出來的進修生從早年的零星一部分再到1905年屆、1906年屆以及今年剛畢業的1907年屆,總數大約在兩百多人左右,但是入關以來已經有至少二十餘名進修生陣亡沙場了。

    石陽林道:「和我同屆的的二十七個同僚裡,如今只剩下二十三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