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兩百三十七章 現代化軍事建設 文 / 雨天下雨

    反觀王英楷,你看他去年十月份以前有什麼?吹破天了手裡頭也就一個第一鎮,單純說軍事力量的話,當初的趙東雲單手就能挑翻他,但是自從王英楷比趙東雲先一步踏進京師,然後滅掉滿清以共和奠基人自居後,再加上他原有的北洋第一梯隊老大的威望,就是讓他成為了當代北洋名義上的老大,這才讓他拉攏到了袁世凱時代的諸多幕僚人才,甚至聯合了段祺瑞和王士珍以及張懷芝和王汝賢他們,搞出一個聯軍來和趙東雲打擂台。

    搞的當初的趙東雲極為被動,甚至都被迫獨自對抗北洋其他軍閥,以武力強奪京畿,但是恰逢南方聯邦成立,這才緩和了北洋諸位軍閥的矛盾。

    但是那個時候,王英楷的地位已經是很難動搖,不管趙東雲承不承認,反正別人是認為王英楷已經是北洋的當代老大,袁世凱的繼承人。

    從上述王英楷、趙東雲的發展軌跡來看,那麼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在這年頭軍閥們除了要手握強大的軍事力量外,實際上威望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起重要性絲毫不弱於軍隊。

    很明顯,1907年國人心中能夠帶領中國統一併崛起的並不是他趙東雲,而是張之洞和王英楷其中之一,嗯,興許還能把端方算上,但是絕對沒他趙東雲的份。

    如此情況下,也就怪不得那些留學生們會選擇投誠其他人了。

    楊德明接到了李想他們後,也是沒有在香港做過多的停留,而是次日就乘坐客輪北上,直抵旅順這個當代中國除了上海外的第二個公共、自由港口。

    他們剛抵達旅順後,就是換乘火車前往瀋陽,四月二十四號,瀋陽巡閱使府內,趙東雲就是親自接見了這幾個遠到歸國,甚至連家門都還沒來得及回的軍事人才。

    「諸君一路都辛苦了,我代表東三省的十餘萬將士歡迎你們來到瀋陽,我相信只要諸君一起努力,國家興盛,民族崛起指日可待!」

    接風宴上,趙東雲絲毫不掩飾自己對這些人才的重視,尤其是對李想和伊良旭這兩名後輩的重視。

    趙東雲之所以重視他們的理由非常簡單,他們是當代中國裡僅有的幾個現代化軍事人才,而且還是高端化的軍事人才。當代國內各種軍校以及留學生多了,比如北洋軍校,前奉天武備學堂,今東三省陸軍軍官學校。還有諸多人耳熟能詳的日`本陸士留學生以及德國的幾所軍校的留學生,但是以上軍校通通都是以培養基層軍官為目標的軍校,培養出來的都是排級、連級的軍官。

    至於說這些低級軍校培養出來的軍官以後會有部分人成長為名將,軍事家之類的,幾率太小,不可靠,趙東雲總不能指望用大浪淘沙的方式然後從幾千上萬名基礎軍官裡頭挑出將帥人才來吧,要不然就是用時間來沉澱,說不準幾十年如今的這些基礎軍官也能湧現幾十個名將來,但是趙東雲那裡能等幾十年啊。

    一支軍隊是需要戰略層面的高端性人才,依靠時間來沉澱對於現在的趙東雲不現實,至於現有的人才庫,尤其是高級將領這個群體裡說實話素質真不咋地。

    儘管陳光遠、孟恩遠、曹錕這些人在後世都是大名鼎鼎的軍閥、名將之流,但說實話他們的現代化軍事素質相當一般,你讓他們帶領個把師打仗問題不大,但是你讓他們承擔整個軍隊的建設,肩負起全軍的戰略指揮,以及最為重要的就是專研並開發各種新式戰術,那就真難為他們了。

    這些工作之前一直都是趙東雲一肩挑,其他人真搞不來這個,後來楊德明回國後,加上方壁永也勤奮好學,這才分擔了部分趙東雲在這方面的工作。

    現有人才庫沒有,靠時間沉澱也不可行,那麼唯一的可行辦法就是直接獲得經歷過高級軍事院校培養的人才,比如說日`本陸大、德國柏林軍事學院這些高端院校的畢業生,這些軍事院校畢業的人才先不說會不會成為名將,趙東雲也沒指望他們有幾個是名將,但是人家在校幾年所學的東西就不是那些陸士生所能比較的。

    你陸士生學的是什麼?連排級的戰術,教你如何列隊,怎麼衝鋒攻克敵人的機槍堡壘。而陸大生學的是什麼?國防經濟、戰略指揮、前沿軍事理論這些東西,兩者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都沒發比。

    當代國內南北方甭管高級還是低級軍官都拉出來,趙東雲保證除了他手底下的楊德明、李想他們外,沒一個人說的出國防經濟到底是什麼玩意,除了這些年上過自己進修班的那些人外,90%以上的國內軍官連彈性防禦理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了,至少50%以上的軍官連如何佈置機槍交叉防禦都不懂,而日俄戰爭後剛冒頭,為了如何應對戰壕戰術而發展的滲透戰術估計都沒幾個人聽過這個詞彙。

    當代的中**隊,就是由一群盲和一群只懂得連排級戰術的低級軍官所構成的!

    恩,這說的中**隊也包括趙東雲手底下的奉軍,儘管奉軍的大炮和機槍比國內其他軍閥多一些,但彼此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距離趙東雲心目中的現代化軍隊還差十萬八千里呢,而要改善這種情況,靠所謂的歷史名將之類是不靠譜的,靠信仰、黨派之類的更不靠譜,得有真正的現代化高端軍事人才來搞,這才有可能辦成。

    當代中國裡有幾個人受過高端軍事教育,懂得這些東西?嗯,不客氣的說連同趙東雲自己在內,只有今天在座的四個。

    趙東雲自己其實也是個半桶水,空有原身的記憶,但是對軍事的理解還不如很多職業軍官呢,他只是有著原身以及後世的記憶而已,而且他當年從柏林軍事學院就讀的時候可沒機會進入人家德國陸軍參謀部裡服役,而是到野戰部隊實習。

    但是後續的四批在袁世凱的安排下的留學生,卻是除了到野戰部

    隊實習外,還可以到德國參謀部實行。

    有了這些經驗後,趙東雲對他們就更為期待了!

    趙東雲並沒有指望楊德明、李想、伊良旭他們會成為什麼絕世名將,估計也沒什麼可能,甚至他都不準備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帶兵上戰場,他所期望的是他們充實到司令部工作後,利用他們在德國所學到的諸多知識,幫助趙東雲打造出一支現代化軍隊出來。

    次日,趙東雲就是宣佈授予李想、伊良旭為陸軍中校,任李想為參謀部戰略處處長,兼任東三省陸軍軍官學校之教官,伊良旭則是被任命為軍需部之彈藥供應處處長,同時還兼任東三省陸軍軍官學校的教官。

    對於他們的任命,趙東雲是有詳細考慮的,其中李想主攻的是國防經濟,玩的是國家戰略這些,所以安排他到戰略處當處長是最適合的,而伊良旭主攻的是後勤,對炮兵也略有涉及,所以趙東雲先讓他到軍需部任職,準備讓他幫著弄出來一個現代化的後勤供應體系,別再出現去年通州戰役的時候,前線等的是迫擊炮炮彈,送來的卻是手榴彈,炮兵營要榴散彈送來的卻是榴彈的尷尬情況!

    至於到東三省軍校任職,這在蘇系裡是一個普遍現象,由於東三省陸軍軍官學校的師資嚴重不足,加上招生規模日漸擴大,所以這擔任講師的大多數是軍中的現役中高級軍官,其中以歸國的留學生為主,甚至趙東雲自己現在還兼任著校長一職,每個月還會固定去給進修班講課呢,其他人就更不能置身事外了。

    而其他幾名回國的留德學生他也沒有落下,在接風宴上一樣噓寒問暖,後續任命上也是比較大方,兩個人被他安排到了作戰處任任職二等參謀,而另外一個學騎兵的則是安排到了騎兵處任職,統一授予少校軍銜。

    其實趙東雲對這些留德學生的安排還算是低調了,隨同李想他們一起回國,並前往武漢投奔張之洞的陳鋒嵐,他人還沒到武漢呢,人家張之洞就任命他聯邦帝國陸軍部軍令司會辦,上校銜,去了武漢後沒兩個月就是轉任軍令司總辦,少`將銜,這陞官速度比坐火箭還快。

    隨著手底下又加入了幾個人才後,參謀部裡的諸多參謀們終於是推出了所謂的現代化建軍方案,並編寫推廣了第二版本的步兵操典,要求全軍按照改良之步兵操典進行訓練。

    該步兵操典乃是1903年第一版本的改良,主要是參考了當代日`本和德國兩國陸軍的最新版本的步兵操典,日`本方面的步兵操典在日俄戰爭後變化極大,去年年底就是推出了全新的步兵操典,德國那邊根據李想的描述也是,德國陸軍也是在吸取了日俄戰爭時期的一些戰例改良了現有的步兵戰術。

    向來以緊跟時代潮流為己任的趙東雲自然不會慢下步伐,看見日`本和德國人改了步兵操典後,他也是下令讓參謀部重新對現有的步兵操典進行改良,最後結合奉天陸軍的自身情況以及日軍和德軍的改良,弄出了這個第二版本,並準備推廣全軍。

    在這個步兵操典裡,除了和上一版一樣繼續強調重機槍、戰壕的防禦作用外,也是把迫擊炮、輕機槍的諸多戰術應用加入進去,同時還更為強調迂迴進攻這一理念。

    如果不考慮其他東西,單單看這個步兵操典的話,那麼就會發現其實趙東雲帶著一大群參謀們搞出來的這個步兵操典裡所採用的諸多戰術,實際上已經有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各國廣泛採用的步兵戰術。

    如果說第一版的步兵操典傾向於防禦的話,那麼現在第二版本的步兵操典更傾向於進攻,嗯,這個進攻也不是說正面進攻,而是迂迴進攻,這一點實際上在去年的通州戰役就有所體現。

    當初率領第六旅的顧藍玉在防禦戰術大行其道的情況下,率領部隊大膽的採取迂迴進攻戰術,並利用迫擊炮、輕機槍攻擊敵人側翼,最後造成敵人的整條通州防線崩潰,從而使得奉軍一舉攻克通州。

    如今,趙東雲他們要做的就是繼續加強這理念,並且根據這種戰術理念調整軍隊的建設,為此,為了解決部隊迂迴進攻時火力不足的問題,趙東雲再一次加大輕機槍、六十毫米迫擊炮的裝備數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