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兩百零三章 抉擇(二) 文 / 雨天下雨

    其實趙東雲很明白為什麼北洋的其他幾家都聯合起來支持王英楷,不外乎就是拉弱打強那老一套罷了。

    如今這個局面,北洋首領的有力競爭者實際上只有三個,王英楷,段祺瑞和他趙東雲。而這裡頭段祺瑞兩不著調,兵力沒有趙東雲多,威望沒有王英楷足,所以尷尬的很,他要想勝出是不太可能的事。

    而趙東雲的話,兵力太多,如果他當了北洋之主,那麼以他的手段肯定又是一個袁世凱,統一北洋是勢在必行,不服就打!

    這對於其他北洋大佬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而王英楷的話,威望夠高,但是他兵力不足,如果讓他當北洋首領的話,那麼其他各位大佬就可以繼續保持目前的這種超然地位,甚至還可以和王英楷談談條件。

    前頭段祺瑞和王士珍張懷芝一股腦支持王英楷,要是說王英楷沒有承諾什麼那是鬼都不信的。

    基於這些,段祺瑞和王士珍他們才是選擇了支持王英楷,而不是實力最強悍的趙東雲。

    趙東雲放下這些通電的電後,然後把李三叫了進來:「楊德彪可走了?」

    李三道:「昨夜裡我已經安排人護送他連夜北上,估計不用多久就能夠抵達熱河了!」

    趙東雲聽罷略微點頭,前段時間第三鎮諸多下屬機構和奉天督練公所合併為奉天陸軍司令部後,加上那時候清廷任趙東雲為東三省總督,雖然趙東雲沒有上謝恩折,但是不代表他沒有接受。

    反正是他入關之前就已經派了數個巡警營進駐黑龍江和吉林,接管當地防務,同時還把盛京將軍府改為東三省總督府。

    將軍府改為總督府後,原來將軍府的一系列機構也是自然搬遷到總督府裡頭,比如工商總局、農林總局、財政總局等多局都是改由總督府管轄,同時還把第三鎮的營務處也是改為東三省總督府秘書處,同時還新成立了顧問處、稽查處。

    以上的六總局、三大處就是形成了趙東雲手下的東三省行政管理機構,至於軍方那邊則是以『奉天陸軍司令部』為首,趙東雲兼任該司令部督辦。

    在當前的東三省官權力序列中,秘書處由於協助趙東雲處理諸多日常政務,協調各總局施行各項政策,同時還擁有審查、匯總上來的各種報告並草擬建議的權力。

    畢竟奉天三省事務那麼多,趙東雲一個人要全部獨斷處理的話,給他一天四十八個小時也不夠用啊,更加別說現在趙東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軍事以及國內局勢上頭,可沒有多少心思來處理東三省的內政事務,所以除非重要事務,不然的話一般日常政務都是由秘書處給出建議,他趙東雲覺得可以就批准,覺得不可能就駁回要求秘書處重新給出處理建議。

    而這種查看報告、草擬建議的權力放在以前是什麼?其實就是『票擬』,而票擬的權力是屬於什麼機構的?那是屬於內閣的!

    所以從這個秘書處別看才幾十個人,但實際上這個秘書處已經和明之內閣、清之軍機處有些類似了,只不過秘書處只有建議,但是沒有封駁的權力而已。

    所以別看秘書處裡的那些一等秘書、二等秘書聽起來不顯眼,但實際地位不比其他各總局的總辦、會辦們差多少。

    楊德彪也是跟隨趙東雲多年的幕僚了,新建機槍營時代就是跟在趙東雲身邊的幕僚之一,如今也是秘書處裡十二個一等秘書之一,在外人眼中也是自己用了多年的幕僚了,嫡系心腹了。

    他這個身份去熱河見吳鳳嶺的話,倒也算適合。

    趙東雲派人去熱河見吳鳳嶺,目的不言而喻,為的就是拉攏吳鳳嶺!

    在北洋當代諸多派系中,吳鳳嶺是典型的中立派,或者說牆頭草,這從他之前不願意參與各方爭奪,而率軍前往熱河就可以看的出來,他知道自己沒有什麼希望上位,所以就安心等著京師那邊分出勝負來,誰贏他就支持誰!

    然而現在趙東雲面臨著王英楷為首等人聯合起來對付自己的危機,儘管拉攏吳鳳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他還是要試一試,直接用電報或者寫信的就顯得沒有多少誠心了,所以他是派了楊德彪去當說客,就算不能說服他投靠自己,但是也要讓他繼續保持中立,免的讓王英楷給拉了過去。

    「第二鎮那邊,變數還是太大,如今關內我們這點部隊是遠遠不夠的!」趙東雲深知自己此時此刻的危險,自己在關內只有一個第三鎮和一個第一騎兵協,這要是打起來的話可擋不住王英楷,段祺瑞和王士珍以及張懷芝他們的聯軍。

    趙東雲站了起來,然後看向了牆上掛著的大幅地圖,半天後才是對身旁李三道:「你記一記!」

    李三聽罷,就知道趙東雲有命令要下達了,當即掏出紙筆。

    「給錦州去電,調教育處總辦王占元為錦州城防司令!」趙東雲開口第一句,就是把王英楷的這個中堅心腹王占元給徹底架空,不過這還沒完:「再給林永權去個密電,讓他把王占元保護好了!」

    這擺明了就是要架空並軟禁王占元,嗯,之前馮國璋也是這麼對待蘇系的曹錕和何宗蓮的!

    自己和王英楷之間的大戰一觸即發,再留著這個王占元自然是不妥當的,但是趙東雲也不會把王占元放走,他可不想讓王英楷獲得王占元這樣一員大將,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麼別人也不能用,乾脆軟禁起來了事!

    趙東雲繼續說著:「電令奉天常備軍第二鎮即日進駐唐山!」

    「電令奉天常備軍第一鎮,抽奉天常備軍第一協,會同該鎮炮隊一營為混成協,即日南下進駐唐山。」

    />

    趙東雲一邊說自己心裡頭也是一邊估算著兵力,關內這邊情況危急,單靠一個第三鎮和第一騎兵協可幹不過其他北洋諸將聯軍,自己得再抽調一鎮一協入關的話,那麼不說勝利,但是守應該是問題不大了。

    如果不是現在關外日俄在邊境還有重兵的話,他估計都會把所有兵力都抽調一空,但是現在還不能,如今關外留下一個奉天第一鎮之第二協、第五混成協兩部,以及數個巡警標,勉強也能繼續穩住局勢。

    現在趙東雲就是想要把主力部隊拉回關內先和王英楷干一架,干贏什麼都好說,干輸了就灰溜溜回東北關起門來臥薪嘗膽,以後再謀圖入關大計。

    至於說一仗都不打,直接對王英楷俯首稱臣然後直接跑回奉天去當東北王,別說他趙東雲不甘心,蘇系一大票將領們更加不會甘心。

    他趙東雲想要奪得北洋之主的位置,當一個總統過過癮,而他手下的將領們一個個也都是想著當開國功臣,不少有心思的人還想著等趙東雲死了以後自己也過一把總統的癮頭呢。

    所以從諸多角度上來說,趙東雲都不能對王英楷示弱,更加不能俯首稱臣,至於所謂先跑回東北關起門來發展,玩廣積糧、緩稱王的這一套在當代根本就行不通。

    有時候名義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為什麼曹錕,陳光遠以及大量少壯派軍官對趙東雲效忠?而且幾乎每一天都有眾多的年輕人從國內各地跑過來投奔他趙東雲,看中的就是他北洋大佬的名聲,寄望的就是趙東雲有朝一日能夠主政北洋,進而統治中國,然而在這個基礎上實行自己的各種政治或者權利抱負。

    你要是直接一槍不放跑回關外去,你讓其他人怎麼追隨你?

    近代政治,威望這兩個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要拉攏人才,人家首先就看你的威望,其次才是你的真正實力,最後才看你的能力,要不然王英楷怎麼能拉攏其如此多的人才來,人家靠的可不是區區一個第一鎮,而是北洋第一梯隊老大的身份,北洋體系裡僅次於袁世凱的威望。

    趙東雲要是不打這麼一場,直接退回關內,無疑會讓眾多人對他失去信心甚至離他而去!

    所以就算要回關外,他也得先打一場,勝利最好,敗了再回去也不遲,這樣的話那些追隨趙東雲的蘇系官武將們才不會直接離趙東雲而去,而是大部分人都會抱著悲憤的情緒和趙東雲一起臥薪嘗膽。

    所以現在趙東雲有三個選擇,第一個就是直接掉頭會關外當縮頭烏龜,這樣的話別說後續爭霸了,估計一下這個決定立馬就無法人反叛了,你趙東雲願意當縮頭烏龜,可不代表蘇系的其他將領也願意,曹錕,陳光遠,孟恩遠這些人一個個都是心高氣傲的,你讓他們打都沒打就直接認輸,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而第二個就是打一場,其中最理想的自然是趙東雲手下的奉軍大發虎威,直接把王英楷為首的聯軍干趴下,然後趙東雲當總統,其他蘇系將領當開國功臣,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第三個可能就是打輸了,這樣的話趙東雲就只能被迫撤退關外,然後死守山海關!

    憑借奉軍的兵力和裝備水平,也許幹不過北洋其他諸將的聯軍,但是要守一個山海關的話,給王英楷十萬人他都打不下來,最後大家開始玩靜坐,趙東雲在東北臥薪嘗膽個幾年甚至十幾二十年,一直等到關內局勢出現變化後再謀圖入關。

    其實趙東雲也有其他選擇,比如說接受清廷的封王,然後繼續扛著清廷的旗號和北洋諸軍開戰,到時候估計張之洞、端方和蔭昌就會成為自己的盟友了,不過這個方案不僅僅會對他的名譽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而且風險實在太大,南方的那幾支依舊效忠於清廷的新軍總數也沒有多少,而且戰鬥力距離北洋相差甚大,不客氣的說張懷芝一個第五鎮就足以擋住江北混成協和第八鎮了,更加別說王汝賢的第二十九混成協也已經加入王英楷的同盟序列中,姜桂題的江防軍雖然戰鬥力不咋滴,但是也足以牽制蔭昌的江北混成協以及第九鎮了。

    以上三部明顯投向了王英楷的北洋嫡系和旁系軍隊,加起來橫掃南方諸省估計難了點,但是要穩住南方局勢還是不成問題的,要不然的話人家張之洞早就舉旗大旗殺進進行來了,何至於到現在還是待在直隸省邊緣,半步不得寸進。

    所以和清廷結盟,或者是和南方督撫結盟不能給趙東雲帶來什麼利益。

    萬事還得靠自己,這年頭的盟友一般都是用來坑人的!

    趙東雲調奉天第一混成協和第二鎮入關的消息並沒有被隱瞞住,幾乎是當天王英楷就是收到了密電,稱錦州奉軍已經開始調動,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上火車入關!

    「哼,這個趙東雲,果然是不甘心的!」王英楷冷哼一聲,不過他可不是之前的王士珍或者馮國璋,他面對趙東雲的異動並沒有感到多少的意外或者害怕,甚至還隱隱有些期待:「只要自己彙集大軍一句擊潰奉軍,那麼天下還能有誰阻擋我上位的步伐?」r1058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