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五章 朝局劇變(二) 文 / 雨天下雨

    直隸永平府所屬的臨榆縣,也就是明朝時期的山海衛,當然了它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山海關。

    山海關的戰略地位早在明朝時代就已經凸顯出來了,一直到了近代乃至往後數十年裡,這個地方都是戰略要地。在古代這裡會成為戰略要地是因為這裡的易守難攻,而到了現在嘛,除了易守難攻外這裡還是進出關內外的交通要道。

    不說其他的,單單這裡是關內外鐵路進出的通道就足以讓他成為戰略要地之一。

    如果說錦州是扼守遼西走廊東端的戰略要地,那麼山海關就是扼守遼西走廊西端重要關卡。

    面對如此重要的這兩個戰略要地,北洋軍自然是沒有放鬆,早在1903年的時候就派遣了趙東雲的第三協進駐錦州,而現在錦州還駐紮著趙東雲的第三鎮,加上構築多年的防禦工事體系,可是為防備甚嚴。

    而山海關也不例外,日俄戰爭爆發前夕,袁世凱就派遣了第二鎮入住山海關,後來陸續派遣換防的部分騎兵部隊,比如王英楷手下的北洋第一騎兵標、段祺瑞手下的第四騎兵標以及第五鎮和第六鎮都陸續派遣過一個標或者一個協的部隊到山海關進行輪換駐紮。

    不過他們都是呆的不久,王英楷手下的第一騎兵標駐紮的久一些,但也不過一年而已,其他的基本都是一年不到,到了1906年後隨著日俄戰爭平息下來,按照道理來說山海關其實也不用繼續駐紮重兵了,有一個第二鎮就足夠了,但袁世凱卻是又派遣了一個段祺瑞的第四鎮過來,如果加上駐紮灤州唐山一帶,用於保護福元機器廠的幾個營,那麼永平府周邊是名副的重兵彙集之地。

    趙東雲是下午到的山海關,不過他並沒有多少的心情去看山海關的雄偉城牆,也沒有多少的閒心去關注山海關附近的第二鎮部隊到底訓練的怎麼樣,現在的他雖然看起來雖然一片平靜,在和吳鳳嶺打招呼說話的時候還面帶笑容,不時朗聲大笑,看上去似乎心情相當不錯,但是只有後頭的李三才知道,自家老闆從錦州到山海關的這一路上,除了在公開場合外基本上就沒怎麼說過話,一直都是保持了一種平靜。

    而這種平靜是極為不正常的,彷彿讓李三看到了當年趙東雲爭奪第三鎮統制和去年爭奪盛京將軍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趙東雲私底下也是保持了一種異於常人的平靜,似乎一整天都在考慮著軍國大事。

    不過趙東雲的這些狀態也就只有李三才能看到了,其他外人看到的趙東雲永遠都是充滿了自信和威嚴!

    「吳老哥,別的不說,單單是你練兵的本事我還是佩服的,這一路走來你的第二鎮的那些小伙子們看起來精神都相當不錯!」趙東雲滿臉笑呵呵的對吳鳳嶺如此道。

    旁邊的吳鳳嶺聽趙東雲讚揚他練兵有方,雖然心裡頭知道眼前這個趙東雲說的只是客氣話,但是也是大為受用,心底裡暗自嘀咕,都是留德回來的,這個趙東雲比他的前輩段祺瑞明顯要上道多了。

    「說起練兵來,我們偌大北洋裡頭,可沒幾個人能比得上子楊老弟你啊!」吳鳳嶺道:「看看你那奉天,這才一年多功夫呢,一下子就弄出兩個鎮來了,前月我去保定那會,還聽有人說呢,論起當代練兵大家,唯有趙宿遷啊,我老吳在別人面興許還說得過去,但是在子楊老弟你前頭可是不敢說練兵的。」

    所謂的趙宿遷,說的自然是趙東雲了,趙東雲乃是江蘇徐州府宿遷縣人,而按照當代的一些習俗,當某人登上高位成為督撫或者中樞重臣的時候,外人一般不會直接喊名字,而是會以姓氏和籍貫稱呼,又或者是稱呼『號』。比如當代和後世不少人都喊袁世凱為『袁項城』,這項城就是袁世凱的老家了。段合肥裡的合肥就是段祺瑞老家了,張南皮裡的南皮就是張之洞老家。

    如今趙東雲好歹是封疆大臣之一了,屬下們自然還是照舊喊大人或者將軍大人之類,但是外界的人已經很少給趙東雲連名帶姓的喊了,多以『趙將軍』稱之,偶爾也會用『趙宿遷』代之,還有些不要臉面的吹捧之輩更是喊起了『宿遷公』。

    吳鳳嶺和趙東雲隨後就是相互吹捧了起來,你說我練兵厲害,我說你指揮有方,總之是交談融洽,氛圍友好。

    兩人小小的交談了幾句後,隨後一名護兵小跑著進來,然後低聲對兩位大人道:「段大人和王大人已經到了!」

    趙東雲和吳鳳嶺對視一眼,然後就是相繼停下了交談,不多時大門外就是出現了段祺瑞和王英楷的身影。

    雖然段祺瑞和王英楷、趙東雲以及吳鳳嶺都是一鎮統制,但是威望和資歷相差還是有的,作為權力場上的晚輩趙東雲和吳鳳嶺都是相繼起身相迎。

    王英楷更是人還沒進來呢,就是朗聲道:「子楊老弟,你可不地道啊,也不等等老哥我,要不然我們就可以一起進來了!」

    一旁的段祺瑞進來後也是道:「一路上可還順暢?」

    趙東雲這個時候可不好在段祺瑞以及王英楷面前擺了什麼盛京將軍的譜,嗯,儘管他手底下的三鎮兵力的確比在場的其他人都多,但是資歷和威望這些東西不能只算你手底下有多少人的。

    趙東雲自然得露出笑容來和段祺瑞以及王英楷兩人問候了起!

    一時間裡,在場四人的交談都是笑容滿面,絲毫看不出來在場的這幾個人其實是北洋內部彼此間的競爭對手。

    這廢話說起來有些長,一直一刻鐘後眾人才是圍著一張方桌四面坐下。

    要知道這張方桌可是作為主人的吳鳳嶺親自準備的,為什麼?為的就是避免這個時候選座位的尷尬。

    &nbs

    p;

    中國的傳統裡,座位是相當考究的,如果是傳統位置的話,誰做上首?誰座次席?吳鳳嶺和趙東雲沒什麼好說的,肯定是坐在下面,但是段祺瑞和王英楷呢,要是誰都不想讓到時候也不好辦,所以吳鳳嶺乾脆弄了個四方桌子,一人一邊誰也不比誰好!

    這其實也就只有吳鳳嶺才會有這樣的顧慮了,要是換成了段祺瑞當地主的話,段祺瑞肯定是當仁不讓的自居首位。

    不過吳鳳嶺顯然沒有段祺瑞這樣的底氣。

    吳鳳嶺的出身北洋體系內只能說很一般,其人乃是袁世凱的家生子,什麼叫家生子呢?那就是袁世凱的奴僕所生的兒子!早些年就是當袁世凱的小廝、伴當之類的,袁世凱從軍了他也跟著跑去當跟班。

    後來被袁世凱送到了天津武備學堂進修,這才謀得了正式出身並在新建陸軍裡擔任馬隊的隊官,後來和其他的袁世凱嫡系差不多,一步一步爬起來,乃是袁世凱手下的主要騎兵將領之一,後來第二鎮統制吳長純被調往主持編練第五鎮,吳鳳嶺就被袁世凱提起來為第二鎮統制,繼趙東雲之後成為正式踏入北洋大佬階層。

    不過家奴出、小廝、親兵這樣的出身始終算是他的人生污點,被很多軍官們所不齒,尤其是那些從傳統人中途從軍,一步步求學進軍校出來的那些年輕軍官們,大多是看不起這些老一輩的軍人的,更別說吳鳳嶺這些家奴出身的老軍人了。

    這幾年除了吳鳳嶺爬起來當上一鎮統制外,還有另外一個人也爬起來當上了統制,他就是張懷芝。

    早先的第二鎮統制吳長純被調往第五鎮擔任統制後,今年卻是在任上病亡,如果加上劉永慶的話,1906年對於北洋體系來說就是一個悲劇無比的年份,連接兩個大佬病亡對於北洋體系來說,打擊是相當大的。

    吳長純一死,第五鎮統制落入張懷芝之手,張懷芝是誰?

    他是原來的第一鎮第一協統領,王英楷手下的頭號大將,他在王英楷派系裡的地位就類似於1903年時期的趙東雲在段祺瑞派系裡的地位。當年可是和趙東雲一起乃是第二梯隊裡數一數二的人物,不過1903年趙東雲就開始脫離段祺瑞派系,後來擔任第三鎮統制後更是算得上和段祺瑞徹底分道揚鑣,自成派系。

    但是張懷芝卻是一直都跟著王英楷混,這一次張懷芝憑藉著王英楷的大力支持和他的老資格,終於是從協統領的位置上熬出了頭,成為了第五鎮統制。

    眾人落座後,王英楷本來自持在北洋派系裡勢力最大,本想著率先開口,但是這嘴巴還沒張開呢,一旁的段祺瑞就是毫不客氣的搶了他的話:「如今大家閒話也都敘了,而紹宸兄和子楊老弟你們都是各自秘密前來,這時間上估計也不好拖太久,所以我們現在還是說正事吧!」

    段祺瑞這麼一開口,讓王英楷準備了半天的開場白就是被硬生生的吞了回去,那感覺要有多難受就有多難受,如果不是今天這個場合過於重要,王英楷當場估計就得發飆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