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唐塚

正文 第七十九章 號角吹響 文 / 天高辰遠

    李適之說的那隻老狐狸此刻正在門下省隔壁的中書省待著。

    中書省內,李林甫也正在思索著。

    「東主,刑部那邊剛才來了個員外郎,去給左相送了份卷宗。」上午的時候給李林甫匯報的那個中年士此刻再次匯報著。

    此人姓錢名益,字開陽,江東錢氏族人,十幾年前便投身李林甫門下做了個幕僚,為李林甫這些年來的縱橫捭闔可謂立下了汗馬之勞。

    「開陽,你說這回萬家目的何在?」李林甫開口問道。

    「按照萬家以往的作風,應該不會牽連過大,聽說這幾年盧家的那兩個小傢伙在豫章郡內鬧的動靜不小,按萬德昭的性子應該是想著要敲打敲打吧。」錢益想了想說道。

    「七宗五姓在豫章的人除了王冼,明面上的也就只剩下了段璋了。」李林甫的記憶很好,但凡玄宗交待下來的事都能妥妥當當的辦好,他能受重用也是有原因的。

    「吏部前些天也收到了段璋進京述職的回。」錢益又記起了前兩日收到的一個消息。

    無論什麼年代,當官的總不能隨意離開自己的本職任地,尤其是這種交通不便的古代,出一次遠門動輒十天半月的,官員要是到處亂跑,那衙門裡一攤子事還要不要人管了。

    所以但凡朝廷有需要官員進京述職或者吏部進行考核什麼的,都會提前很久下發一個公,通知地方上的官吏。關於將會有什麼人來京,什麼時候來,來多久之類的信息地方上的官吏進京之前也會發一個回,也好讓朝廷做好準備。前幾日吏部便收到了段璋將要進京述職的回,只是現今萬家那邊還未發動,京裡的大人們也絲毫沒有發現這個普通的公會帶來怎樣的風暴。

    由此也能看出這個錢益的不凡,不說明察秋毫,至少也是思維敏捷。

    「一個段璋真的夠嗎?他可是連個信使用的都是員外郎啊!」李林甫說到這有些玩味的笑了。

    「呵呵,這個萬德昭出手還是闊綽,不過換個角度想,倒也符合他們家的作風,扳倒一個長史,賠上一個員外郎,一出一進的正好持平,他這也是告訴我們,他們萬家別無他意,只要咱們不去招惹他,他也不會管外面的事,還是那副超脫的樣子。」錢益接著說道,看上去為萬家說了很多好話,實際上深知萬家實力的他也不希望自家東主貿然現在萬家的對立面。

    「他倒是超然了,把這麼一個火星扔到這遍地是油的長安城來,這是要把咱們架在火上烤啊!」李林甫歎了口氣說道。

    「的確!而且咱們即使知道了他的目的,也非但不能阻止,還得幫著把火燒的更旺。」錢益接著說道,不時還用眼角觀察下李林甫的神色。

    「你啊你,直說咱們要動手不就行了。」李林甫無奈的笑笑。

    「東主本就該更進一步!」錢益眼見火候已到,忙起身對著李林甫拜了下去,說道。

    「發動吧!」李林甫也收起了其餘的情緒,人家已經把戲檯子搭好了,即使自己不上也會有人逼著自己上的,不能反抗那就享受吧!只是自己身後這些人的**越來越大了,也不知道一個首相能不能滿住他們。

    「那就先把韋堅的御史中丞拿過來?」錢益問道,用的確是肯定的語氣。

    「讓蕭炅過會兒遞個折子過來吧!」李林甫淡淡的說道。

    李林甫準備自己親自出馬,本來如果由翰林院把折子上呈皇帝效果更好,只是李適之都能看出所剩時間不多,他哪能看不出來?折子進了翰林院什麼時候能被發現就很難說了,所以儘管有風險,效果也不佳,李林甫依舊決定自己跑回腿。

    「那這御史中丞的位子該讓誰來做?」錢益請示道,雖然他心中已經猜到人選,只是這種恩出於上的事自然輪不到他來做。

    「讓楊慎矜來吧,這一年多的教訓,想來已經讓他看明白不少。」李林甫說道。

    「好的,東主。」

    說完便下去安排了……

    皇城,太極宮內,花宅的主人正在向他的主人,也是整個大唐的主人,玄宗皇帝李隆基匯報著。

    快六十歲的李隆基依舊一臉的富態,幾十年的帝王生涯早已磨平了他身上曾經的紈褲氣息,如今的他即使是安靜的坐在那也自有一股威嚴的氣勢。

    「就這些嗎?」李隆基淡淡的開口說道,純正的長安官話。

    「回聖人的話,就這些!」花老大恭敬的回答道。

    內衛這個組織實則是當初李隆基做太子的時候創辦的一個特務組織,幫他收集一些情報,也剷除過一些敵人,在李隆基登基前後那段時間裡可謂出力不少,加上這群人都是李隆基一手養大的,忠誠自不必說。雖然內衛的人已經換了兩代,但是對著這些老兄弟們,李隆基給予的信任還是要遠遠超過外廷的官員們的。

    只是等到李隆基坐穩江山後,他便發現這麼一個特務組織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和百官們的關係,畢竟官員們和這些特務那是天生對立的,誰也不希望自己在家和媳婦親熱還要擔心被人圍觀不是。

    於是,在皇位鞏固之後,李隆基便開始壓制內衛的權力,像一些逮捕稽查的權利也都還給了刑部。

    只是近些年來他日感百官的權力越來越大,唯恐皇權受到衝擊,他便又重新啟用了內衛,皇帝又一次在力不從心的時候選擇了身邊的人。只是這一次李隆基變得更加謹慎,如今的內衛十人,除了花老大,花老二還是在永興坊的花宅裡呆著維持內衛的日常運轉外,還活著的老八老九進了官系統,老三老四則進了軍方,也算是為他們洗白後再放進外廷,讓百官不是那麼的反感。

    作為嚴重依存於皇帝的存在,內衛可以對所有人神秘,卻絕不能隱瞞皇帝。所以花老大在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後第一時間便跑來向皇帝匯報。

    「這群傢伙又要不安生了!」李隆基皺了皺眉,說道。

    「花大!」

    「屬下在!」

    「過兩日,去把那個女娃帶來給朕瞧瞧,她父親的事,朕替她做主了!」李隆基淡淡的開口說道。

    「屬下遵旨!」聖上的這個命令也在花老大的意料之中,既然聖上這麼說了,那也就意味著此事到此為止了。雖然有些不甘心錯過這麼個好機會,只是皇命已下,他不得不從。

    花老大一走,站在李隆基身旁的一個身材高大面白無鬚,年紀看上去和李隆基相差不大的人開口說道:「聖人對太真妃的寵愛真是厚重啊!」

    「呵呵,高將軍,這你就不懂了!這一回是他們外官們內鬥,咱們就別插手了,有人想做那漁翁,卻不知朕才是那最大的漁翁!」李隆基笑笑,對高力士的說話沒有回應,卻說出了這麼一句話來。

    ……

    第二日,大朝會,八月的望日大朝會因為正好遇上中秋節假,所以便提前了一天。

    承天門外,在京的官員們幾乎悉數到場,大多數的人都在討論著接下來三天的長假應該去何處遊玩。對於這些天子腳下的官員們來說除了每年過年時能有長達半個月的假期外,每月的旬假一共才只有三天,還是分開來的,這中秋的三天假是他們一年中為數不多的放鬆時間,所以今日的大朝官員們都心照不宣的準備走走過場。

    只是有些消息靈通的人士卻已經知曉了前日內衛出動的事,現如今的內衛雖然比不上從前了,但是那天子爪牙的身份卻依舊讓人深感畏懼。輕易不出動的內衛這一回的出手,只怕又要有什麼事發生了。

    這些機靈的官員紛紛抬首望著立於前排的左右兩相,只是李適之和李林甫兩位眼觀鼻鼻觀心的站著,也沒有和任何人有言語或眼神上的交流,讓這些想要探查的官員們好生失望。

    兩閣上的鼓聲,響到了第三通。這時候便從含元殿西廊走出一名身著朱衣的內使,衝著立候在宣政門外的百官微微鞠躬之後,便大聲宣呼道:「時辰已到,武百官挨班上殿……」

    隨著中使的宣呼,百官們便排成了東西兩班,手捧芴板斂息凝神,挨個走進含元殿,東邊是官,西邊是武官,分立於大殿內兩閣前的兩廊,直至龍尾道兩側。

    當兩閣上第五通鼓響起時,百官們也都紛紛安靜了下來,仰著脖子看向南含元殿的東序門。這時候大殿裡傳來一派笙簫鼓樂之聲,緊接著就是一隊隊宮娥采女,捧盂執扇,簇擁著玄宗皇帝李隆基從東序門裡進了含元大殿,端坐在了大殿北邊正中的御座之上。

    負責大殿禮儀的內使,於丹墀上宣呼各班首官,清點本班各部官員是否到齊,然後勾頭進殿,跪奏玄宗皇帝:「各班應到眾官俱已到齊。」

    玄宗皇帝聽得內使奏畢,微微一頷首,輕輕的一聲「上朝吧」,內使便心領神會,領了口諭,向殿下百官宣佈大朝會開始。

    於是百官這時候接連進殿,班由一品銜的三太、三公領班,武班由一品銜的郡王、散官驃騎大將軍領班,進入大殿之後卻列成了八列,右邊的官排了四列,左邊的武官同樣也排了四列。

    百官站定之後,隨著班首大臣的呼號,百官們齊齊跪倒,三跪九叩之後,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后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聽得玄宗皇帝的一聲「眾卿平身」,百官們才紛紛起身,手捧芴板站定,大朝會直到此時才正式開始。

    按照朝會的慣例,這時候皇帝和百官並不出聲,執事的內使,便站在御座前高聲宣佈:「百官諸卿,有本且奏。」

    「臣,有本要奏!」站出來的是一個台院的御史,此人為人低調,平時也不輕易上本彈劾,除了大朝會恐怕很多人連此人的面都沒見過,自然更不可能知道他的姓名。

    「臣彈劾豫章長史段璋草菅人命,為一件瓷器怒殺浮梁縣市令唐遠一家……」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市令唐遠,徹底吹響了戰鬥的號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