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二十九章 ——阿爾巴人隊(十四) 文 / 弘毅知難
曾弘毅用心良苦的一頓查擺天利器望遠鏡的來由,目的就是想引起杜篤祜、朱昌祚等人對西方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程度的驚訝與欽佩,目前看來效果還不錯,至少杜篤祜對伽利略的身故表現出了一種惋惜的態度,對伽利略天望遠鏡的功效也讚歎有加。
既然不想和已經成年的官僚們探討那些必定深奧的科學原理和技術工藝,弘毅為何還要如此安排呢?其實,普及「深奧的科學原理」和「複雜的科技工藝」,與推廣一種對於中國人來說十分「新鮮的科學意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弘毅認為,對於前者,你無法指望自小連「勾股定理」都沒學過的各級官員們去弄明白,就如同現在去給七、八十歲的老人家普及什麼是量子物理學、納米加工技術、有機發酵技術和基因組測序技術等這些當代各領域最新技術一樣,可謂困難重重。專長於人情世故、之乎者也的各級官僚,基礎知識的匱乏決定了這個過程將會是十分漫長而艱巨的。
但對於後者,這種「科學意識」卻可以隨時隨地、潛移默化的去推廣——「我可以不懂任何具體的科學和技術,但我清楚科學技術的極端重要性!」假以時日,如果大清官僚階層中一、兩成人有了這種意識,那可真是翻天覆地的偉大創舉!
因為,在弘毅的認識中,「科學」這個概念十分複雜。千百年來,哲學家和科學家們經常試圖給它提供一個充分的本質主義的定義,但並不成功。於是,弘毅在自己的理解裡,乾脆捨棄了本質定義的做法,而是採用「結構學說」,將其籠統劃分為了「科學思想」、「科學理論」、「科學技術」和「科學意識」四大部分。
所謂「科學思想」,與科學哲學幾乎可以相提並論,舉例說,中國先秦時代就有陰陽、五行、宇宙說等等。古希臘也於幾乎同一時期對世界本質有著多種認識。東西方具體思想不一而足。卻都是人類涉及「科學」最早的部分。
所謂「科學理論」,是對的科學解說和系統解釋,其實是基於科學思想的一種具體闡述而已。關於這一點,不得不承認。古代中國從先秦時代開始就落後於「近現代西方科學的源頭」——古希臘。先秦諸家大都滿足於闡述自己的科學思想。卻止步於進而營造其支撐體系。也就是科學理論。而古希臘的方家們,從荷馬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都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不厭其煩的闡釋。構建了成套的理論體系。
至於「科學技術」,毋庸諱言,這是古代中國的強項,在十七世紀之前可是大大領先同時代的西方。究其原因,那是建立於實用主義基礎之上的原因。或者說,恰恰是因為我們的先人不太重視理論體系的構建,故而「搶抓機遇」,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技術層面的突破上,為近代西方科學技術崛起之前兩千年的時間裡贏得了「起跑優勢」,而且一路領先。
至於說「科學意識」,應該是對前面三者的重要性、作用性的全面評判和認知。其實就是一個態度問題。
※※※※※※※※※※※※※※※※※※※※※※※※※※※※※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古代中國」和「古代西方」兩個野蠻人在進行一場萬米比賽。但請注意,比賽規則沒說是走還是跑。發令槍一響,我們和對手瞬間都明白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誰先到終點誰就勝利!於是,我們立即開動,光著腳大踏步向前「走」去!身後的對手有些遲緩,但也是走了起來,卻在時不時抬頭觀察、低頭思索。
身後的對手和我們一開始差距不大,但他卻經常會停下來觀察自己的手腳,似乎在從理論上研究如何使身體更加協調。而領先的我們早就發現,甩開雙臂、邁開大步就好了,這樣走得快,走得協調。但至於為何協調,甩臂多大幅度、邁步多大尺寸才最省力、最有效率,這些都沒有深入思考。因為我們這時候已經在考慮:這一路上會收穫什麼,怎麼吃、怎麼睡,然後一邊走一邊採摘野果,體力補充很及時,逐漸拉開了與對手的差距。
走過了接近兩千年,我們在路途中學會了諸多衣食住行方面的技能,回過頭來早就看不到對手的影子了。於是,我們更加愜意,在比賽過程中走走停停,又學會了吟詩作畫、欣賞美景。
當比賽進行到了十七世紀後半葉,突然,我們的身旁閃過一個黑影,瞬間超越了我們!定睛一看,原來是落後了兩千年的對手!只見他不是在走,而是可以雙腳同時離地,胳膊彎曲著夾緊了身體,速度很快!可這是什麼技術動作?我們不得而知!好在兩千年下來,我們一開始就學會了「競走」,當年比賽之處就用上了,那我們就競走!可惜,競走的速度還是跟不上對手的節奏。
「喂,你在做什麼?」我們衝著前面高喊。
「我在跑!」對手回過頭來,傲慢的喊了一聲,然後丟下許多障礙,眼瞅著就沒了影。
「跑?」我們第一次聽到這個新鮮詞,於是急忙邯鄲學「跑」,又經過二三百年的自己探索,以及對剛才觀察到的「跑」的動作的回憶,踉踉蹌蹌、跌跌撞撞的「慢跑」起來——果然,速度快了不少!可是,這二三百年,前面的西方人故意鋪設了好多障礙物,讓我們不得不小心迴避,大大影響了速度。
原來,西方人一直在研究自己身體的運動結構,終於用時間換來了理論的成熟,並在豁然開朗的那一天,一股腦研究出了整套技術動作,甚至還有鞋子!而我們,卻滿足於「走」得很嫻熟,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生活得更好,穿得更好上面。
※※※※※※※※※※※※※※※※※※※※※※※※※※※※※
正是基於這種「科學思想」、「科學理論」、「科學技術」和「科學意識」「四位一體」的認識,弘毅才決定迎難而上的,而且先從科學意識入手。因為,弘毅有自己的理
解!
後世,很多人在感歎:「古代西方,歐幾里得的幾何,阿波羅尼的圓錐曲線,阿基米德等人的物理研究,這一些現在仍然是全世界學生都要學習的東西,而天朝同時期又有什麼?古希臘在學方面也強於天朝太多,同時在體育(奧林匹克運動),公眾活動(歌劇院),政治(伯裡克利等人進行民-主改革,實現民-主政治),這些我天朝何時有過?」
這種思想其實很偏激,因為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思考。如果論「科學思想」和「科學技術」,古代國人還是可以與西方匹敵一二的。特別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四大發明就不用多說了,中國作為農業明古國,其農耕技術也是獨領風騷。
但如果說「科學理論」和「科學意識」兩方面的貢獻,我們必須得承認,中國無論古代還是近代都處於邊緣世界,西方中心現象在科學界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人認為這是由於「目前是西方主導的世界,因此西方的科學理論的影響力才會如此之大」,這實在是一個顛倒因果關係的結論。正確的應該是「由於西方較早地掌握了科學理論,具備了明確的「科學意識」,這佔領了時代的先機,因此今天才能成為世界的主導」。
中國真正落後的「科學」,恰恰就是「科學思想」和「科學意識」方面。如此定義下來,雖然很不情願,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古代是不存在真正的「科學」的。這一點也不能怪古人,畢竟歷史機遇是個十分捉摸不透的東西,至今人們還是無法判斷歷史到底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弘毅個人在科學的問題上,更傾向於後者——必然!因為「科學理論」和「科學意識」的生根發芽需要土壤和空氣,黃河流域象徵著農業明的黃土地不是合適的土壤,高度集權大一統的封建體制不是合適的空氣。高中歷史在講古希臘城邦用到的「小國寡民」這個詞,看似貶義,其實這反而成為了科學思想和意識誕生的先決條件之一——因為小國寡民誕生不了絕對的權威,產生不了至高無上的「官本位思想和意識」,反而有利於「科學思想和意識」的萌發。
這也可以解釋當年,為什麼會圍繞著「院士該不該退休」這個偽命題而在學術界掀起的軒然大波了。知道當代中國,科學界還是在用官僚體係引領學術研究,其結果可想而知!
(本章待續)
《打油詩一首?藏頭》
讀閱史只長息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定圖開皆夙願
去來神秘亦難期
起身百載光陰渡
點盡人間苦與疾
中鎮邊夷平海晏
安武定喜淚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