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三百二十二章 ——阿爾巴人隊(七) 文 / 弘毅知難

    被弘毅「寄予厚望」的、聰明的伊萬對小貝勒爺如何如此瞭解烏克蘭局勢發出了自己的疑問,其實也是替在場的所有人發問。

    此問一出,正中弘毅下懷。

    今日再次回到皇僕局這個自己的「自留地」,處心積慮給這個問題創造一個機遇,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弘毅在這幾日裡,早就盤算好了如何應對這個看似「棘手」的問題,而且是帶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憤怒情緒在準備著自己的答案。

    自從重陽節深夜「御前會議」之後,原本已經在大清朝野上下形成「統一共識」的所謂小傢伙的「天降祥瑞」,竟然開始潛移默化的向著「妖孽臨世」的方向在轉變。與此同時,一股針對自己的暗流也悄無聲息的在匯聚,弘毅對此不得不提前做個鋪排與準備。

    本來,作為穿越者,而且是「胎穿」,弘毅的基調就是不要動用什麼先知先覺的「金手指」,君臨天下之前,一切要按照歷史發展的原有軌跡運行就好,因為誰知道一旦你撬動了歷史平面中的任何一塊地磚,整個大廈會否最終發生傾覆?也就是說,多說一句話、多辦一件事,或許最後「八歲登基的康熙」就會成為歷史中虛構的概念了!這真的不好說,因為所有歷史的必然都是一個個偶然匯總而成的!

    但誰讓弘毅成為了新生兒康熙呢?這個歷史時代,弘毅在另一個時空無數次的揣摩、分析過。無論是國內政治還是國際政治,不能不說處處暗藏著對中國、對包括滿洲人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最後一次歷史機遇!

    國內,無論是順治帝目前為止的傾慕漢化,還是布木布泰皇太后對這件事的隱忍,亦或是「三藩」對中央朝廷的忠心耿耿,國內政治除了清廷與南明的對峙之外,幾乎處處都顯露出一個新生政權蒸蒸日上的架勢!就連後來盤踞東南、收回台灣的鄭氏家族,此時也在與清廷討價還價、若即若離!如果此時有人撬動其中任何一個暗藏不露的命門,或許歷史巨輪就會進入另外一條截然不同的軌道!

    國際上,無論歐美非三大洲。都是亂哄哄、毫無章法的!

    整個歐洲正在經歷著中世紀以來綿延戰爭的巨大影響。先後發生的百年戰爭、八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這些以歷時長短來命名的著名戰爭,使得人口凋敝、經濟停滯,讓整個歐洲陷入了一片混亂,除了偏重於商業和個人行為的海商貿易之外。歐洲列強根本無暇東顧。

    特別是作為欺凌後世「晚清中國」最為賣力的兩個歐洲國家——俄羅斯和英國。前者因為波羅的海等西方邊界的你來我往、時吞時吐而元氣大傷。後者正在著名的克倫威爾的帶領下,一會兒「共和」、一會兒「護國」的自己折騰著玩,兩者一東一西自顧不暇。中間的歐洲大陸各國也在縱橫捭闔、爾虞我詐。

    美洲已經被歐洲諸國作為貴金屬原料地瓜分殆盡,各方勢力偶有進退,卻無法形成自己統一而**的地域政治集團,只能遠隔大西洋陪著歐洲主子們一起玩,「美利堅合眾國」還是遙遙無期,甚至連個政治意向都不存在!

    非洲就不必說了,除了海岸線附近幾處,因為遠洋貿易的需要而被開闢為殖民地和中轉站之外,廣大非洲黑兄弟們在各自部落的帶領下,仍然過著茹毛飲血的幸福生活,就連刀耕火種都是高科技!

    反觀亞洲,這是這片大陸在近代最後的鼎盛時期了。華夏明圈中,無論明清,中央王朝依然是無可匹敵的老大。作為明朝的屬國、朝貢國,周邊各國雖然對清朝還是隔岸觀火、見風使舵的狀態,但畢竟誰也不敢公然說完全脫離中華明自力更生去。一旦清王朝站穩腳跟,他們「萬國來朝」自是必然。就連豐臣秀吉時代短暫崛起的小日本,也因為「第一次朝鮮戰爭」失敗等原因而再一次閉關鎖國,對大陸雖然覬覦,卻遠沒有下定繼續西進的決心。

    基於以上的客觀歷史背景,弘毅實在是不願意選擇奶聲奶氣的正常成長,從而將順治十一年到十三年這三年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因為這三年過後,歷史太過令人扼腕!原因有三:

    一者就是鄭成功將會徹底與清廷決裂。東南禁海令一出,民不聊生不說,白白喪失了鄭氏集團在當時世界重要海商集團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和作用,最終讓其淪落為守島自立、裹足不前的地方武裝集團。

    二者,以湯若望為代表的西人集團,因為天主教在西方被新教所衝擊,而故意在中西交往過程中厚此薄彼,一次次將荷蘭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的「平等貿易」訴求扼殺,換回的是原本極具接納能力的少數民族政權的閉關鎖國、故步自封。

    三者,對南明政權的絞殺殆盡,讓滿漢民人的對立達到了新的高峰,使得康熙帝在後來親政之後不得不開設「博學弘儒科」,以延攬前明遺民,結果有意識讓墨守成規的程朱理學大行其道,儒家思想禁錮之弊端也隨之肆無忌憚、貽禍延綿,這較之於順治初年的相對開放、中西合璧,不可謂不痛心疾首。

    於是,新生兒弘毅用自己三十多年的頭腦和知識,調動了自己幼小的軀體,在關鍵的幾件事情上語出驚人。儘管他已經十分克制,但還是迅速攪動了歷史的一潭靜水,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其結果,就是年輕的順治皇帝敏銳的發現了小兒子的正確和聰穎,於是善加利用,委以重任。

    但這樣一來,弘毅不得不處在一個尷尬的夾縫位置——自己雖然沒有明顯投靠。但所作所為許多都是改革派所樂見其成的;作為皇位繼承人有力的競爭者,保守派自然希望弘毅是他們這方的中堅。真可謂是左右為難、步步驚心。

    特別是九九重陽節之後,御前會議所議論的諸多議題,明眼人都明白,那是小爺玄燁力挽狂瀾的一幕大戲。或許,保守派一些骨幹就此得出了小貝勒爺將成為另一個改革派領軍人物的結論,或許是「自作主張」的開始準備將確實是「異端」的小傢伙從「神壇」上拉下

    下來,倒不至於置其於死地,但至少要打回原形,殺殺銳氣。這樣一來。將來無論你做不做皇帝。都要仔細掂量保守派的影響力了!

    今早侍衛瑪拉從瘸腿乞丐趙世翔那裡聽聞了最近關於小爺的種種傳言,急急忙忙回來告訴了弘毅。歸納起來,所有謠言中對小傢伙最為不利的有三條——

    一條是說御前會議時皇上當面斥責了小玄燁,而之前皇上對其可謂言聽計從。這就說明他們父子之間已經開始出現了裂痕。將來的太子是誰。現在看來還真不好說!

    另一條坊間言論則較為毒辣!說小玄燁所謂「持鼎而誕」。原本高牆內外、舉國上下都是一片喜悅的,但現在看來,小傢伙不到三歲就開始干涉朝政。所謂空前絕後的「一爵四職」,說不定是大禍臨世的先兆!因為自古以來,從未聽聞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有如此造化的,是福是禍未嘗可知。說不定當日他出生之時手中拿著的銅鼎,是哪個好事之人故意為之的!

    這一段之後,還有更毒辣的——皇上正值盛年,竟有如此異數的兒子,豈不是要折損皇上的陽壽?這一條可就直奔著「取你性命」的目的來了!

    所以,思量再三,弘毅決定主動出擊!來皇僕局、召見杜篤祜一般人和阿爾巴牛錄諸人都是這個目的。現在,伊萬終於問出了一個看似和如今的坊間傳言毫無關係的問題,但卻恰到好處!

    這倒不是說伊萬事前得到了什麼暗示,他這完全是有感而發、自然而然的個人行為——前幾日也是在這皇僕局,伊萬自己親口承認了和赫梅利尼茨基的親戚關係,所以小玄燁知道這個不奇怪。但是烏克蘭的哥薩克和波蘭貴族、沙俄之間的恩怨,自己從未詳說,小爺卻似乎是心知肚明一般!簡直是神人啊!

    「我是如何知道哥薩克酋長國的?呵呵,那你以為呢?我是如何知道的呢?難不成我是妖孽?或者說是泰西諸國大肆焚燒的女巫之子?」

    弘毅微笑著,卻說了一段字字誅心的狠話!

    (本章待續)

    《打油詩一首.藏頭》

    讀閱史只長息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定圖開皆夙願

    去來神秘亦難期

    起身百載光陰渡

    點盡人間苦與疾

    中鎮邊夷平海晏

    安武定喜淚滴

    百年戰爭(hundredyears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八十年戰爭(eightyyearswar,dutchrevolt)發生於1568年∼1648年,是荷蘭清教徒反抗西班牙統治所展開。該戰爭又稱尼德蘭**戰爭,或稱荷蘭**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化的產物,戰爭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國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百分之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亞被消滅了百分之65的人口,西裡西亞被消滅了百分之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將近一半死亡,十分慘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