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二百三十五章 ——公教與正教(一) 文 / 弘毅知難

    季開生終於如願以償,匆匆出宮而去。

    乾東五所之二所裡,只剩下了大清多羅貝勒小玄燁和正二品的欽天監監正湯若望。

    一時間,弘毅突然有點飄飄然,想想當年自己給領導干秘書的時候,哪一天領導同志的辦公室不是這麼從早到晚「走馬燈」似地進進出出著各個部門的頭頭腦腦的?那時候只是跑前跑後張羅著,間或還會擔心領導的身體吃不消——匯報的人來了走、去了換,但領導就他一個呀,辛苦!

    今天這先兒是張歲寒,接著季開生,現在又是湯若望,自己作為玄燁,一個兩歲的幼兒,獨自應對著……還真沒覺著累!原來,權力的確意味著責任:人家來找你「匯報工作」了,你就必須開動自己的智慧,盡量給人家一個可行的指示、可辦的方法!這就叫做「累並快樂著」,或者說——當領導真好!

    想到此處,弘毅竟然有些自得的笑了一下,卻忘記了自己剛才正看著對面的湯若望呢!

    「哦!小爺,您是天主派來的使者,我就是您忠實的臣僕。您有何吩咐?」湯若望也微笑著說道,態度極其虔誠與恭順。

    「哦……老瑪法,您言重了。」弘毅知道自己失態了,趕忙收攏心思,仔細應對。心中卻在想:我難道真是上帝、你們耶穌會所謂「天主」派來的嗎?要不然我為何會穿越到玄燁的身體裡呢……停!打住!!不能沾沾自喜!!!這小有成果的就忘乎所以,後面幾十年怎麼辦?那些「老虎」倒台之後。很多媒體報道不都深挖出來——當年他們從政之初,也曾經殫精竭慮、勉力工作,但在日漸提升的地位面前、在日益增多的阿諛之下,不還是忘乎所以、忘記了自己的初衷了嗎?前車之鑒啊……或者說「後」車之鑒啊……

    「玄燁剛才思慮不周之處,還請老瑪法多多提點才好。」平靜下來的弘毅也是誠懇的說道。

    「小爺,您思維縝密,老臣豈能看出有何不周之處?若望還要感念您的保全呢!」湯若望由衷的表達了感激之情。

    「呵呵,您說到底,還是聖教的神甫,我怎能讓您為了朝局瑣事而自絕後路呢?不過。不知您想過沒有。中國數千年明一脈相承,雖然皇室更迭不斷,可人卻是萬古一系,憑的是什麼?」弘毅想到剛才湯若望那句「效忠羅馬教廷」的信誓旦旦。這才有感而發。

    「這個……中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利瑪竇也曾說過。東方的先哲,若老子、孔子,都可算作是得到天主福音最早的聖徒……」湯若望的觀點。也是入華耶穌會士的一貫立場。

    「嗯,天道自然。您的聖教可以說是福音降世,中原世子可以說是教化萬民,其實都是一個道理,那就是在中國,民人萬億、族群眾多,任何觀點、教義都會找到自己的立錐之地。但,有一條根本所在,就是要看他如何順應潮流,否則也只能是曇花一現、來去無痕罷了。所謂『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自然而然的,弘毅再一次將「後來」偉人孫中山先生的一句傳世名言脫口而出。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湯若望重複一遍,陷入沉思。

    「是的。如果不能扎根於中國這片土地,任憑什麼立論,最終都難逃消亡宿命啊……蒙古人的元朝不過百年,僅此而已,也是如此道理……」

    弘毅本意是要點出天主教若要在清代的中國廣為傳播,就必須避免遠在歐洲的羅馬教廷的遙控指揮和趾高氣昂。但話到嘴邊,卻還是改口拿蒙元說事兒了,畢竟,現在離著那場著名的「禮儀之爭」還遠著呢,就怕湯若望現在無法理解領會,反而會引起他的擔憂,進而引發羅馬教宗的過早警覺。

    不過如此一來,話題很自然就轉到了同為「異族入主」的滿清身上。湯若望原本還真是按照弘毅的初衷在思量著,心情甚至都開始陷入低谷:本來嘛,什麼叫做「順應潮流」?要天主教和儒、道之流合流嗎?萬萬不可能!就在他越來越驚訝的時候,好在聽到了這「元朝」二字,這才心下大寬——原來小爺是擔憂如今滿洲舊人在朝局之上的興風作浪、不不掣肘啊!

    「小爺,大清與元代可不一樣。這滿漢一家、推崇聖教的做法,可是蒙古人做不到的。」

    很明顯,湯若望玩了一個偷換概念,把「孔教」不提,專說「聖教」,藉以囊括自己的教義在內。不過也只能是「囊括」了,「聖教」一詞還未到專指他的天主教一家的地步,這一點湯若望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嗯,有理。」弘毅全然沒有了就這個話題繼續下去的意願,轉而說道:

    「老瑪法對用兵北地羅剎一事,可有信心?」

    「此事昨日御前會議,老臣就已奏明皇上——大清必勝!」湯若望信誓旦旦。

    「是嗎?必勝?」弘毅這次想聽個清楚、問個明白了。

    「羅剎人不奉聖子,居然不承認聖父聖子和聖靈的『三位一體』,天主自然不會庇佑他們!羅馬的公教教廷是天主在人世間唯一正宗的代理,所謂什麼『正教』,實乃旁門左道。只有羅馬的『公教』才是正宗本源!所以,他們早已是天主的棄兒,必輸無疑。」湯若望有點意氣用事的意思,這讓弘毅十分的好笑。

    「呵呵,湯老瑪法,你們兩派幾百年前可還是一家啊。要我說,只不過是因為歐羅巴的土地太過廣袤了,而中間的地中海又太大、太深了。羅馬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亞歷山大港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這五大教會中心只能各自為政,五大主教彼此隔絕,天長日久的,各自的風土人情自然相去甚遠,這才有了1054年的第一次『大分裂』不是?」

    基督教歷史上,共有兩次大的分裂,史稱「

    「大分裂」。弘毅所說的,恰是11世紀第一次「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了希臘正教(東方正統教會)以及羅馬公教(羅馬普世教會)兩大宗。15世紀的第二次「天主教會大分裂」,又稱作「新舊教會大分裂」,或者是「宗教改革」,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義宗(路德教派)、聖公宗(英國國教派)以及歸正宗(加爾教派)等。其後還陸陸續續從各支派中不斷分裂出更小的教派,而這兩次的大分裂卻是對整個歐洲、對基督教世界衝擊和影響,絕對是最大的。

    而弘毅故意將第一次基督教大分裂的原因歸結於地理差異和路途遙遠,卻是頗有深意的。十一世紀,從君士坦丁堡到羅馬聖城,不過幾個月而已,你們就言語不和、最終決裂了。直到現如今的十七世紀,海上交通可謂進步不少了,但從你們羅馬到帝都北京,即使海陸並行、快馬加鞭、不病不災的,少說也還要個兩、三年的時間吧?憑什麼你羅馬教廷的手就能伸展得如此之遠呢……

    (本章待續)

    《打油詩一首.藏頭》

    看遍近史皆失意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圖之外皆砥礪

    去來乾坤難自知

    起身已穿六甲子

    點盡天下苦與樂

    中華輝煌萬人癡

    武皇朝看夢穿

    「公教」為原意譯名,其在中國的慣稱就是「天主教」——在明朝時,公教傳入中國時借用外教名詞「天主」稱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今常說的所謂「羅馬教廷」、「羅馬公教」這些固定詞彙來指代「公教」,其實是借用了後來的「新教」的稱呼——天主教會自認為自身是普世的教會,而新教徒常加注「羅馬」一詞以否定其普世性,以顯示出其僅是由羅馬教宗領導的教會。所以,作為天主教教士、耶穌會成員的湯若望,是不會自己稱呼他的教廷為「羅馬教廷」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