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一章 ——科羅灣海戰 文 / 弘毅知難

    弘毅為了給鄭芝龍正名,採取了「三問三答」的辦法。第一問,是從「身不由己」的角度出發的,效果也不錯,下面就要繼續深入了。

    「二者,同安王早年為何遠涉重洋、出海謀生?」

    弘毅此問,目的卻是要「厚顏無恥」的論證鄭芝龍當年縱橫海上、做了最大海盜之種種行徑的「正當性」。雖然發問,自然還是沒人願意貿然回答的,所以弘毅順利展開了自己的下。

    「玄燁以為,澳門一地,早已成為西來紅毛之謀利重地。以此為中轉之所,他們將天朝物產及倭國、朝鮮的特產源源不斷輸往西藩,謀取重利。正如戴大人所言,旅居澳門之時,芝龍便展露才智,學會了行商貿易,到過呂宋,並學會了當地土語和佛郎機。在與佛郎機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受其影響,又接受湯老瑪法一教之洗禮,取教名賈斯帕,另名尼古拉。其時同安王在澳門投靠的乃是他的舅父黃程。此人營商置舶,興販東洋,見芝龍能幹,遂譴其依附於『僑氓』倭國平戶的內地華民、同為泉州之人的李旦之舶,押送一批白糖、奇楠、鹿皮等物,從香山澳放洋,遠赴倭國,並僑居長崎。芝龍後轉而經商,為其舅黃程販賣白糖、奇楠等物。」

    「於是,在這一過程中,兒臣料想同安王明白了當年的中華海外,乃是魚龍混雜、梟雄四起之時,假若乘勢而為。或可為止。」弘毅如願作答,準備談一談「冒險王」鄭芝龍的動機。

    「後來他輾轉倭國、呂宋、台灣諸地大行海上貿易。乃是因為在澳門一隅得以知曉紅毛西人富有『冒險』之識,海運行商看似風險頗巨,然其利更厚。加之紅毛之人欺前明朝廷無人,不明海運之利,幾無官辦海船下海,更談不上水師護衛了,故而強取豪奪、大發不義之財。為何西來藩寇能橫行咱們的海上,我們卻要逆來順受、大開方便之門?於是。同安王發奮圖強,統合諸方華人勢力,打造了一支強大的海上船隊,並且敢於在咱們中原王朝自己的海上,和荷蘭人硬碰硬!湯老瑪法曾告訴玄燁,前明崇禎六年,同安王率船與荷蘭人多次交手。互有勝負,直到金門科羅灣一役,大敗荷蘭船隊,同安王得以稱雄東洋南洋!」

    *

    *

    說到金門科羅灣海戰,弘毅充滿了中國人的自豪,對於海戰整個始末。也是數如家珍一般清楚——

    歷史上,金門科羅灣海戰有兩次,一次是發生於1958年9月2日的「九二海戰」,屬於「八二三」炮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海戰兩方分別為人民解放軍與**。再一次就是弘毅所論的1633年「金門料羅灣海戰」。

    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對華貿易大門之外,看到了龐大的利益卻始終不得要領。打不開朝貢體系的藩籬。故而權衡再三,荷蘭人不惜開戰,以迫使中國禁止西班牙人和葡萄人從中國採購商品。但若向西、葡兩國開戰,則勝負難預料;若以先進的大炮武器、性能優異的快速戰艦攻擊中國,則似乎十拿九穩。

    於是,荷蘭派戰艦十一艘於一六三三年七月七日進兵南澳,往占廈門。十二日,艦隊到廈門灣北側,攻擊鄭芝龍在廈門灣內正在整修的船隻。鄭芝龍不料荷人會攻擊他,因不久前鄭芝龍答應發給台灣方面自由貿易的執照,認為這樣應會使荷蘭人滿意。所以與海盜劉香在廣東附近會戰完畢後,並未防備荷人來襲,而順勢引兵在廣東靖寇,只將海戰受損的船艦發回廈門整修。

    七月十二日,荷軍偷襲廈門。明軍在毫無防守的情況下大敗,計有鄭芝龍部下十艘船被焚,張永產部下的五艘船亦焚燬。鄭芝龍停在廈門的船隊被徹底摧毀。

    此後,荷蘭軍威大盛,船艦封鎖廈門灣,橫行於鼓浪嶼、金門、廈門之間。明廷因戰力損失,無力再戰,派員與荷蘭協商,荷蘭人一方面與明廷協商,另一方面還四處掠奪,並強迫廈門、金門、烈嶼、鼓浪嶼及附近村落每週提供二十五隻豬、一百隻雞、二十五頭牛,否則就再度攻燒。

    七月十七日起,荷蘭從攻擊河流上游改為封鎖海面、掠奪船隻。

    七月二十六日,明廷指責荷人燒燬大明皇帝的船隻,要荷人賠償戰爭損失,貿易方面則一定要協商簽約,也就是還要遵守朝貢體系。荷蘭人自恃優勢武力,對獨佔中國市場的大餅指日可望,當然對明廷的協商感到不耐煩。巴達維亞方面擺出戰勝者的姿態,認為一定要迫使中國政府不再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交易。如果中國不同意就必須再度對中國作戰,直到達成目的。

    鄭芝龍對荷人偷襲廈門深惡痛絕,於是發揮「江湖強人」的本色,將自己擁有的私人海上武力秘密調集,使用全新的英國艦炮,配備有豐富海上經驗的老幹部,積極準備戰艦、放火船外,還發出了懸賞令:參戰每人給二兩銀,如果戰事延長,額外給予五兩。每隻放火船有十六人,每人須帶木或草,如果燒了紅毛船,給二百兩(由十六人均分),一個紅毛人頭五十兩。懸賞令所動支的金錢全由鄭芝龍個人負擔,直接發放,不需經過政府官員的層層剝削及延遲。在船艦的準備方面,在海澄、劉五店、石潯、安海共集合三十五隻大戰船,一百隻放火船,及其它大小船隻共四百隻,準備全力與荷軍一決勝負。

    台灣長官兼艦隊司令普特曼斯發覺鄭芝龍的介入,頓覺兵力不足,於二十七日尋求海盜劉香、李國助等人的協助,要他們與荷蘭人聯合起來對中國開戰。荷人提供大員、巴達維亞及其它要塞之處做自由停泊與買賣。

    荷軍自攻打廈門後經過二十二天,到了八月三日荷軍業已感受到鄭軍軍事壓力及懸賞令的恐怖威力。普特曼斯寫給劉香的信中提到:「……一官屢屢用放火船及兵船企圖於漳州河壓倒我們。我們不時受到損害及恥辱而不得不逃走……」荷軍於是將必要的財貨轉移到吃水較深、不易受到放火船攻擊的密德堡號上,再轉運到澎湖。普特曼斯的海上優勢,因鄭芝龍的出現突然之間消失殆盡。

    />

    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有颱風,普特曼斯將船隊開到銅山避風,同時再獲得一百名士兵的增援。九月五日,普特曼斯在銅山避風後,不忘強盜本色,攻擊銅山一帶。搶了一些牛、豬、雞。

    九月十八日,鄭芝龍與劉香激戰,劉香敗,逃往澎湖。

    崇禎皇帝十分不滿紅毛人中國殺人放火、掠奪財富,派路振飛為巡按查辦,九月二十二日,福建巡撫鄒維璉接到聖旨:懲荷。

    十月八日。中國方面有下列記載:「……初六日(陽曆十月八日)……至古雷吉釣灣,見有夷船一隻,近在岸旁,即督昆等帶領衝鋒兵三十餘名喊殺,夷眾忙亂跳水者,下沈者。被我兵殺死無數,搶獲三十餘名,斬級十餘顆……」

    十月十日,荷艦受到中國艦的攻擊,海盜馬上救助荷蘭人。並向普特曼斯邀功。

    十月十五日福建巡撫鄒維璉在海澄誓師,令鄭芝龍為前鋒。

    十月十七日鄭芝龍報告:「卑職督率船隻扼要烏沙頭。據報夷夾板船九隻,劉香賊船五十餘隻,自南北上,游移外洋。」

    十月十八日,荷人見在金門北角有四、五十隻中國船艦,故將船隊靠於金門西南角。

    十月十九日,荷人收到鄭芝龍的戰書。

    十月二十日,海盜劉香將所掠到的二十隻牛送給荷蘭人。

    十月二十二日五鼓之時,鄭芝龍不顧惡劣氣候率軍自圍頭開船,天明時到金門的料羅灣,灣內有荷戰艦九隻,賊船五十餘隻。所謂擒賊擒王,鄭軍仍決定以攻擊荷艦為主。一聲令下,鄭軍約一百四十隻船分為二隊,二面包抄一齊攻擊。放火船的弟兄勇冠三軍,無視荷艦炮火的猛烈及毛瑟槍的密集射擊,一一爬上荷艦jacht及brouckerhaven並立即放火,隨著多處著火沉沒。stootodijck、weiringen二荷艦與鄭芝龍的大戎克船相遇,鄭方以英國大炮猛烈攻擊下亦告沉沒。

    荷蘭主帥普特曼斯親眼看到鄭芝龍的海上武力,能將引以為傲的荷蘭大型戰艦以一對一的擊沈,心中感歎萬千,自知武力比不上鄭芝龍。悔恨向中國開戰,不管同在料羅灣內尚有五十隻同盟海賊船的死活,另一方面也顧不得,匆忙下令撤退脫離戰場。荷軍空前失敗,除了四艘大划船沉沒外,剩下五艘也受重創,戎克船全部著火沉沒。荷軍深受重創,自報八十三人陣亡。此即是著名的一六三三年金門料羅灣海戰。

    戰後中國方面明確的要求是:

    一、荷蘭人到非中國屬地的大員去,不可到中國沿海。

    二、荷蘭人需賠償戰爭損失。

    三、中國人載貨到大員做貿易。亦即荷人無直接與中國貿易的權利。

    海戰後荷蘭台灣長官兼艦隊司令普特曼斯無法對上司交待,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索性辭去艦隊司令之職,自此荷蘭人在海上不敢與明軍對壘三十年,再也不敢奢談獨佔中國市場。鄭芝龍的地位自此也無人可比擬。

    *

    *

    聞聽小皇子在說前明舊事的時候又提到自己,湯若望立即習慣性衝著皇帝福臨點頭稱是,算是附議。沒辦法,天主的使者都知道,連自己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這個冒牌老師,還要繼續做好才行!發覺皇帝大臣們都對小皇子所說的「科羅灣海戰」不太瞭解,湯若望還不失時機地大差不差講述了一遍海戰的大體經過。

    看到湯老頭配合的天衣無縫,弘毅又看了一眼劉昌,這才接著說道:

    「誠如劉大人所言,同安王『背信棄義、誅殺結拜兄弟而獨大』,可那些海盜如劉香之輩,不尊正朔而投靠紅毛,在科羅灣一役之中竟然協助荷蘭倒行逆施,和他們講信義?如何講得著呢?若說同安王早年依附過荷蘭人,為何卻最終反目呢?以兒臣愚見,恰恰就是荷蘭人太過霸道,不尊中華為上國,不把前明腐朽朝廷當回事兒!這勢必引起同安王的反感,故而針鋒相對。在玄燁看來,同安王不是維護前明昏君,而是維護我中國威嚴!所以,若說同安王『玩弄紅毛荷蘭於掌骨之間』,確有其事,而且要我說,玩弄得揚我國威、玩弄得大義凜然、玩弄得好!就是讓他們知道我華夏之人不可欺!」

    弘毅再次引用了劉昌自己的觀點來反駁他,也再次得到劉老頭的頻頻點頭、大加讚許——看來你還算聰明人!

    「所以,同安王早年為何遠涉重洋、出海謀生?乃是心懷華夏、揚威海外之舉也!」

    弘毅終於牽強附會的給出一個答案,卻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答案!眾人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跟著頷首贊同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