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九章 ——朝貢貿易制 文 / 弘毅知難
御階之上的弘毅看清了禮部兩位尚書的感念眼神,也是回應已信任的目光——大清屬國按其表現劃分成三六九等,這件事情做好了,你們就是今後大清朝「對外關係權衡指標體系」的締造者了,我對你們寄予厚望呀!
「玄燁,貿易之事你再詳細說來聽聽。」福臨此時對兒子的耐心那可真是前所未有。
「庶!皇阿瑪,既然朝貢回賜不能廢,又勞民傷財,我們不若將其變通做只具禮節作用而已,而將實務進一步做大。這個實務,就是貿易。一來,讓朝鮮行商可以光明正大的與天朝貿易,不必每次在行使的事情上和朝廷暗自較勁,這樣就可以維護天朝權威,也避免了我們和朝鮮的矛盾。」
這避免矛盾一說,可是說給刑部兩位尚書聽的,圖海自然是隨即迎合的。劉昌更是心知肚明,急忙向小玄燁投來了諂媚的眼神。
「二來,放開貿易,朝廷可以光明正大從中收取稅銀,雖然不會很多,卻也是開源節流的效果,這與皇阿瑪歷來倡行節儉的初衷也是吻合貼切的。」
弘毅一邊說一邊留意觀察,果然發現戶部的覺羅郎球和戴明說都在微微附和。開源節流,是皇帝的追求,也就是他們這些主管錢稅的大臣的期盼。
「三來,既然是貿易,那麼就必然會有所謂民間行商往來復去。適才折庫訥大人曾言及朝鮮不臣之心,但我朝畢竟瞭解有限。單憑一兩次使臣前往朝鮮瞭解虛實,稍嫌不夠。而放開往來貿易之後,可將得力之人充塞在行商之中,行貿易之名,取刺探之實,而且是常年往來,一有風吹草動,朝廷上下可以及時與聞,豈不是有備無患?」
到了這個時候,兵部尚書噶達渾早就等不及再去拉攏李際期了。而是首當其衝使勁的點頭。李際期也終於從自顧自的「沉淪」中暫時解脫出來。抬眼看了看御街之上那位小小的皇子,眼神中分明是讚賞和驚訝,卻並沒有燃起多少希望的光芒,還是轉瞬即逝。重新低下頭去。
「眾位愛卿以為玄燁所言如何?」福臨拋出此話題。就算是將小玄燁的臨時提議變成了會議的正式議題了。
機敏如圖海、郎球、戴明說、折庫訥、噶達渾和劉昌等老江湖。立即舉一反三,知道人家父子二人此時又是「親如一人」了,否則福臨早就一句「再議」就給敷衍過去了。
「奴才以為。朝貢不可廢是自然,廣開貿易卻是不可行!」「老人家」覺羅巴哈納果然當先出來提出不同意見了。
「詳說。」福臨繼續循循善誘,不過這次他心中有底的很——你們還不瞭解我這個小兒子呀,他既然敢開口,後面你們任憑說的天花亂墜,他一樣能讓你最後啞口無言!
「皇上,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本不籍臣國貨物以通有無。況且奴才幾去朝鮮,蕞爾小國,物產貧乏,又有什麼拿來和我天朝貿易?只怕貝勒爺想到去刺探朝鮮虛實,恐怕反而打開彼國刺探我天朝機密的方便之門了!」老覺羅就是「老奸巨猾」呀,人家不和你糾結什麼減少摩擦、開源節流這些皇帝愛聽的話,專門針對你的薄弱環節下手!
「玄燁,你又有何說法?」福臨經巴哈納這一提醒,也意識到這是個事兒!
「皇阿瑪、老覺羅,玄燁年幼,言之有誤之處還望海涵。」弘毅先禮後兵。
「巴哈納大人所慮實在周全,皇阿瑪有重臣如此,大清之幸也!國之機密,歷來是重中之重,自然是緊要所在。這廣開貿易,如果一味放任自流,也會是泥沙俱下,恐怕會壞我大事。不過,如果開口通商,則必須要嚴加盤查防備,不可懈怠。往來貨物,需按照皇阿瑪所說的《軍需則例》詳加甄別,但凡有違禁之物充斥其中,罰沒貨品、懲處行商自不必說。其餘事項,但凡私夾涉及密事的,一律從重懲戒。」
「再者,朝鮮行商入關之後,禮部派員跟隨的制度不可廢,反而應該加強,切實做到盯緊、看住,不讓他們有任何僭越的機會。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就在入關之時將其貨物統統採買收購,讓朝鮮商人就地採辦除戰略物資之外的貿易物品,而後令其折道返回便可,不必入關。這樣自然是沒有什麼刺探我朝的機會了。不知如此可行否?玄燁多謝巴哈納大人教我。」
「貝勒爺客套了。老奴別無他話!」巴哈納得到了對老臣的敬佩和獻策的讚許,牴觸情緒反而一落千丈,心滿意足的站回去了。
「好,看來玄燁的法子你們還是認可的,……」福臨準備恩准貿易了。
「皇阿瑪,兒臣剛才有些草率,經老覺羅一句提點,兒臣明白過來,還有一處要緊請您定奪。」弘毅急忙開口。
「說吧,舉一反三總是好的。」福臨很滿意兒子的嚴謹。
「庶。開口通商,勢必是蒼蠅蚊子都會前來搗亂的。既然這樣,陸上原本就有鳳凰城守關之人嚴加把守,再行嚴厲即可。海上貿易卻是需要詳加規劃的……」
「既然要開貿易,陸上本已有鳳凰城、山海關兩處,足堪用了,何必開啟海疆?」說這話的,卻是內大臣吳拜。當時弘毅準備進入正題,卻不料還真有人出來「搗亂」了!
「吳拜大人有所不知,陸路貿易受天時地利影響頗多,且自身耗費驚人,實在不如海運方便。一艘大船,往來一次所運貨物少則數百料,多則至千,而且水手人數不多,自身消耗無幾,所以歷來廣開貿易,多是海運船運為首的。」弘毅只好先放下原本打算好的思路。先給來人普及一下海運貿易嘗試,同時努力克制自己對吳拜橫插一槓子的反感情緒。
「吳大人,如果陸路運輸沒有不足,我朝為何還要重視漕運呢?不知玄燁所言對否?」弘毅反問一句。
「這……貝勒爺所言極是,奴才冒昧了。」吳
拜是萬萬不敢反對漕運的,故而順理成章敗下陣來。
「皇阿瑪,開海上貿易,還有一處,就是我大清所屬商船,往來於我大清所領之海。藉以宣示中外。豈不妙哉?」弘毅急忙提醒福臨。
「對!大清領海,我們自然來去自由!」福臨一經提醒,很快反應過來,於是順便將前幾日玄燁所說的「領海」、「屬海」概念拿出來。親自給大伙上了一堂課。
福臨親口說出領海概念之後。一幫大臣再也沒有人會反對了。即使大多數人對此還不是很清楚明白,可他們知道皇命難違。
「對了,戶部、兵部可曾將那篇佈告大清領海於天下的詔書起草完畢?」福臨突然發問。
「回皇上的話。已經起草好了,昨日剛剛送進內秘書院票擬。」戶部尚書覺羅郎球趕緊回稟。
「可曾給玄燁過目?」
「兒臣看過了,皇阿瑪的意思清晰明瞭,等著您的聖裁了。」不等郎球說話,玄燁搶過來回答。
「好,趕明朕看過了,就廣佈天下吧!對了,玄燁,你接著說。」福臨腦子不亂,很清爽。
「庶!要用海上貿易,就要有類似山海關、鳳凰城一般的關防,否則就是覺羅巴哈納所擔憂的,無異於城門洞開。兒臣以為,可設立『海關』,統一負責貨物勘驗、禁物稽查、貿易課稅、人員盤查等等。」弘毅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初衷——盡早設立海關!
中國海關歷史悠久,早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古籍中已有關於「關和關市之征」的記載。秦漢時期進入統一的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發展,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在合浦等地設關。宋、元、明時期,先後在廣州、泉州等地設立市舶司。清政府宣佈開放海禁後,於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684-1685),首次以「海關」命名,先後設置粵(廣州)、閩(福州)、浙(寧波)、江(上海)四海關。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喪失關稅自主權、海關行政管理權和稅款收支保管權,海關變成半殖民地性質的海關,長期被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控制把持,成為西方列強掠奪中國人的一個重要工具。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人民政府接管海關,宣告受帝國主義控制的半殖民地海關歷史結束。弘毅準備讓「海關」一詞提前三十年登上歷史舞台——即使這歷史功績拱手送與順治皇帝也在所不惜!
「海關?設在何處?」福臨當真了。
「對朝鮮的海上貿易,可在山東登萊青膠道膠州地方設關。」玄燁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為何是膠州地方?」福臨很是縝密。
為什麼是膠州?膠州膠州,那是我的家鄉好不好!——弘毅心中狂喊,嘴上卻說:
「兒臣有一隨侍小太監,名叫王三喜,他正是膠州人。兒臣聽他說,他的家鄉海陸運輸便捷,港深海闊,而且離著朝鮮又近。」這也是實話,弘毅可沒少關注這位「小老鄉」。
「皇上,膠州地方往來倭國倒是方便,可朝鮮船運卻要繞過蓬萊,似乎是捨近而求遠。」又出來一個攪局的!
弘毅急忙尋找,卻看到兵部侍郎、覺羅科爾昆正在給自己「掣肘」!
「呵呵,科爾坤懂我!」弘毅沒有惱怒,反而站在台階上深深一禮!
「玄燁詳說!他如何懂你了?」福臨有些糊塗了。
「皇阿瑪,兵部謀劃長遠之功不可忽略!剛才折庫訥大人說了,朝鮮和倭國私相授受,朝鮮人也賺的盆滿缽滿的。既然如此,為何我們不能用貿易之策,將倭國的金銀銅鐵多多運來,賺上一大筆?」
弘毅咧著嘴面向福臨,屁股衝著階下,免得大臣們看到自己一臉的貪婪像、聞到自己一嘴的銅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