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星堡顯神威 文 / 弘毅知難
順治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艷陽高照,秋高氣爽。
木蘭演武場上,旌旗招展,將士雀躍!按照計劃,今天要演練這星堡的攻防戰術。
湯若望在之前的上疏中說,星形要塞的特點在於其眾多相互掩護的稜角,所以不論在哪個方向遭到進攻,都可以從側後方用火槍、弓箭等武器對攻城的敵人進行打擊。不僅如此,相比原本平直的城牆,星形城堡的稜角使得敵人即便用重炮也很難轟開一條開闊而缺乏防守的缺口,難以發動大規模攻城。側斜的牆面使得炮火的威力大為減小,而星形的稜角又可以讓守軍前出,在城頭施以火炮、火槍作為掩護和反擊。即便進攻一方花大力氣打開了城牆上的缺口,也仍然要面對各方稜角發動的密集射擊,難以迅速突破缺口。這使得破壞城牆發動總攻幾乎成為不可能。
為了驗證這一說法,今天的呼瑪爾城堡和旁邊的星堡都沒有守兵,而是專門用紅衣大炮等「神器」在五里之外採取齊射的辦法,看哪一個先被轟出一個能夠讓大隊騎兵和步兵發起衝鋒的巨大豁口。
演練先從四方形城堡開始。二十門紅衣大炮、十門臼炮在城堡以南、點將台以北一字排開。隨著福臨一聲令下,伴隨著炮火齊鳴、地動山搖,火炮演武正式開始了。
這紅衣大炮,又叫做「紅夷大炮」,自從清軍入關後,清朝也大力使用並發展紅夷大炮,但清朝人嫌名字不好聽,便將「夷」改成「衣」。紅衣大炮本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後世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明朝開始,就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具考證,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台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而從中牽線搭橋的,就是我們的湯瑪法湯若望老人家。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明朝前期的自製大口徑火銃在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明朝前期火銃多以銅為原料,內膛呈喇叭型,炮管顯得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這種火銃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藥填裝量少,火藥氣體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過熱,射速也慢,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但是費用較高(銅是鑄造貨幣的金屬),而且銅太軟,每次射擊都會造成炮膛擴張,射擊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為武器而言壽命太短,唯一的優點是重量輕。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銃真是「小巫見大巫夷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其優點,它的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
「紅夷大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也不例外。明朝自製鐵火銃的最大射程不超過三里;而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可以輕鬆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記載最遠可達十里!(當時西歐各國已有領海這一概念,領海就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來定的,16世紀末期的領海是三海里,約合五點五公里)。遠射程的「紅夷大炮」結合開花彈,成了明朝末期對抗清軍攻城的最強武器。當時的戰法為:將八旗騎兵誘入城頭「紅夷大炮」射程,然後用開花彈集火射擊,效果顯著。
「紅夷大炮」鑄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對於中國的傳統火器,從紅夷炮鑄造所遵循的「模數」、施放時的「炮表」化、輔助設施的配備、炮彈的多樣化、射程的遠近(射程可達2-4公里不等)、爆炸力的高強度中可看出,其威力著實驚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長於攻城,拙於野戰,更別提守城了。裝填發射的速率不高。且炮體笨重,無法迅速轉移陣地,故在野戰時,多只能在開戰之先就定點轟擊,當對方情勢發生逆轉,則往往無法機動反應。「紅夷大炮」是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經歷復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訓練最有素的英國海軍也只能2分鐘一發的射速。前裝火炮是沒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為發射一次以後,必須灌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干布幫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乾,再填入火藥,助燃物,塞進去炮彈,然後再點放,這些動作相當緩慢和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炮位。這是前裝火炮的通病,能兩分鐘一發就不錯了,可惜一匹奔跑的戰馬在一分鐘內能跑的距離相當可觀,來得急開第二炮嗎?所以前裝火炮的特點是射速慢,但威力大,轟城牆沒有問題,可對付騎兵那是笑話。
而此時清軍使用的臼炮,基本上應該和同時期歐洲臼炮工藝類似,多為本土產品。這臼炮最初出現於13世紀的南宋軍隊中,以發射石彈為主。清初的「將軍炮」裡,就有很多為臼炮,主要作為大口徑轟城炮來使用,而且炮彈也換成了鐵彈,甚至也有了由臼炮發射的中空內部裝填有黑火藥的鑄鐵炮彈,使用燃燒緩慢的合成藥充當信管,藉以引爆內填的黑火藥,由於信管的點燃與燃燒速度的不穩定,不爆炸的啞彈在當時非常常見。
這次弘毅授意湯若望上疏,提議以紅衣大炮為主,輔以臼炮來轟城,就是要最大限度展示火炮的威力,進而引起福臨和一眾臣武將的重視。
一個時辰之後,土木結構的方形城堡,城牆難免開始土崩瓦解,儘管按照別科托夫的設計,這個城堡雖然比真正的呼瑪爾城小一些,但是結構卻完全一致,也修建的異常堅固,但是面對二十門紅衣大炮輪番狂轟,
終於在兩個時辰之後被轟開了一個三丈有餘的豁口。
可也就是這短短的兩個多時辰,已經讓所有滿蒙大臣目瞪口呆了。在他們眼中,堅固的城塞的確扛不住紅衣大炮的攻城,但僅僅兩個時辰之後就土崩瓦解,的確是太快。
福臨沒有多說什麼,直接示意將餘下的十門紅衣大炮拖入戰場,連同現有的三十門火炮,齊射花崗岩為主體結構的「星堡」。
又是三個時辰之後,點將台上的眾人驚奇地發現,星堡雖然被轟的殘破不堪,卻始終沒有被轟塌任何一處傾斜走向的城牆!入夜,繼續轟了兩個時辰,連紅衣大炮都用壞了三尊,弄得兵部尚書噶達渾心痛不已,可即使如此,依然沒有轟出一個能夠讓步騎兵大舉攻入的敞亮豁口!
眼看著天色已晚,皇帝福臨制止了身旁嘰嘰喳喳驚歎驚呼、感傷哀歎的武群臣,下旨停了今日的攻城演武,擺駕御帳,並要求所有大臣入帳議奏。
湯若望陪在皇帝身邊走下點將台。這一天的時間裡,皇帝拉著他對這個所謂「星型城堡」問東問西,也難怪,眼下除了皇二子,就是他湯若望明白一些了,更何況這星堡圖樣還是他呈送給皇帝預覽的。憑藉著多年在福臨身邊的經驗,湯若望從皇帝的態度來判斷,這星堡推行的事情,一定是順理成章了。
一行人下了看台,紛紛上馬而行,一路議論紛紛。弘毅安坐在侍衛的雙臂之間,輕輕舒緩了一口氣。今天自己始終沒有多說話,就讓湯若望出出風頭。畢竟,要做成一件大事,任憑你是無雙奇才,單打獨鬥也是沒有用的,必須要根據不同的任務來組建不同的班子。現在的緊要是西洋火器技術的引進和改良,湯老頭和他的教士團隊,有著別人所不能比擬的優勢……
臼炮是一種炮身短(口徑與炮管長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彈丸威力大,主要用於破壞堅固工事。因其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的石臼,因此在漢語中被稱為「臼炮」。小口徑、方便攜帶的臼炮後來發展為迫擊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