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銀杏鎮之戀

正文 25.第二十五章 農民情結 文 / 然葦

    baidu_clb_fillslot("956805");

    許思源和喬溪踏上了中年漢子所指引的一條小路後,就順著小路朝前走著。

    許思源頗有感觸地說「好淳樸的農民啊!」。

    「你對農民還挺有感情的。」喬溪含笑道。

    「這都拜下放農村所賜。我出生在c市這個大城市。我在很小還很混沌懵懂的時候在老家農村待過一年,但對農民幾乎沒有什麼記憶。直到我長大後下放農村之前,對農民的概念都還很空洞,沒有真實的印象。下放農村後,我天天和農民同勞動同生活,逐漸瞭解了農民,逐漸對農民有了真實的感情。

    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他們雖然大多數都沒念過書,沒什麼化。但是他們的身上傳承並體現著我們整個民族最優秀的品質,他們質樸、善良、勤勞、勇敢、智慧。我對他們還有個很深的印象,就是他們對人和事的愛與憎,往往並不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而是通過樸素的實際行動來表達的。

    山區本來就山多田少,歷來屬於糧食低產地區。但即便是這樣,山裡的農民每年都按時超額地上繳公糧。這已經充分地體現了他們的自覺的強烈的愛國精神。但是,每年繳納公糧的任務完成以後,上面又額外地催繳所謂的『愛國糧』,如果把所剩無幾的糧食繳了『愛國糧』。那就意味著把農民的口糧也上繳了,那就意味著農民將要拖家帶小去要飯,甚至餓死。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整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核心命脈和根本。如果全國種糧食的農民都餓死了,也就意味著整個國家走向滅亡了。因此,置廣大農民的生死於不顧的所謂『愛國糧』的『愛國』,實質上已經背離了這一概念原本的積極的定義,變成了『害國』。

    這些道理農民的心裡跟明鏡似的明白。但是,他們不跟上面爭,不跟上面辯,他們很清楚,他們手中即便握有天大的真理,也擰不過一個『權』字。

    他們有自己的應對方式。他們在神不知鬼不覺中,把不能吃飽但能保命的最後的一點糧食分了。上面來催繳『愛國糧』,一見生產隊的倉庫空空如也,也就無話可說了。

    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愛國』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定義做了最辯證最正確最完美的詮釋。

    下放農村後。由於我始終少說話多幹活,並且髒活苦活重活,我都搶著幹,衝在前,農民們對我逐漸有了好感。他們對我的這份感情,主要也是體現在行動上的。

    你肯定知道,在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民要做衣服,必須要翻山越嶺,走較遠或很遠的路到鎮上或縣城裡去做。這樣既費時,耽誤農活,人也吃虧。因此。他們常常把裁縫請到家裡來,做上個十天半個月,這樣一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就都做齊全了。

    每到這時,那些大媽大嫂們就會把平時攢著捨不得吃的臘魚臘肉臘雞等等好東西拿出來款待裁縫。

    每到這時我總是被那些大媽或大嫂拉到她們的家裡去陪裁縫吃飯。如果哪位大媽或大嫂請我上她家去陪裁縫吃飯,我婉言推辭,大媽或大嫂就會不高興。每每遇到這樣的事,我都會為那些大媽大嫂和大叔大哥對我的那份濃濃的情意而感動。

    一九七零年的初夏時節,對下放知青的首批招工毫無徵兆地開始了,全大隊三十一名知青。被推薦了三名,我就是其中一名。當我接到通知,從五十里外的花山水庫趕回大隊後,和我很要好的年輕的大隊革委會副主任無比喜悅地告訴我,在小隊、大隊的兩級貧下中農推薦會上,我是唯一一個兩次被全票通過的人。他無比真誠地對我又是鼓勵又是期望。我又一次被深深地感動了!——貧下中農又一次以他們的實實在在的行動肯定了我。」

    「你說的真好。我對農民的感受和你一樣深!」喬溪由衷地感歎道。

    「你怎麼也會對農民有那麼深的感受呢?」他有點驚訝,剛才在河邊等船工時,她向他說到過她的父親是銀杏鎮的區機關幹部,母親是鎮上區糧站的會計,全家都是城鎮戶口,也就是說,喬溪的全家都不是農民。

    「因為我就是農民的女兒。我父親在當區幹部之前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我從小就生長在農民家庭裡。因此我對農民有著天然的瞭解和感情。」她無不自豪地說。

    「難怪我第一次見到你,我就感到咱倆有著天然的默契,原來咱倆的靈魂是相通的。」他欣然道。

    她不無羞澀地說:「我也是這種感覺。」

    兩人就這樣一路走著,一路相互地傾訴著,似乎有著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

    翻過了幾道山梁?

    蹚過了幾條溝澗?

    穿過了幾道田埂?

    經過了幾個村莊?

    ……

    他倆全然不知,渾然不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